【摘要】教師運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結合課標、教材以及學生的學情,將文本轉換成圖文并茂的網(wǎng)絡支架,將復雜的文本簡易化,重點突出,富有邏輯性,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以外研社(三起)四年級下冊Module 7 Unit 1《I helped mum.》一課為例,闡述各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英語教學;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朱筱琴,福建省三明市實驗小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2018年市級立項研究課題“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立項批準號:JYKT-180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教師運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結合課標、教材以及學生的學情,將文本轉換成圖文并茂的網(wǎng)絡支架,將復雜的文本簡易化,重點突出,富有邏輯性,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以外研社(三起)四年級下冊Module 7 Unit 1《I helped mum.》一課為例,闡述各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二、案例與分析
四年級學生經過之前的英語學習,讀懂簡單的對話內容并不困難,但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學會思考,領悟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教育是本課的難點。教師通過搭建思維導圖,呈現(xiàn)Amy及家人昨天所做的事,引導學生歸納和總結規(guī)則動詞過去式的變化規(guī)則,重點關注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復述課文內容,并進一步創(chuàng)編故事和運用,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1.基于語篇,復習導入。
【片段一】
T: Hello, children. Lets play a game, OK?
Ss: Great.
T: Lets look, say and do the action.
Ss: I watch TV. I play basketball…
本課的話題是講述已經發(fā)生的事,在閱讀前,教師可以通過TPR的方式導入,借助豐富多彩的圖片,讓學生在邊說邊做的活動中復習已學的動詞短語,用最短的時間讓他們集中注意力,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由最后一個句子“I help mum”自然地引出本課課題。
2.創(chuàng)設情境,構建網(wǎng)絡。
(1)明確目標,提煉主題。
【片段二】
T: These are our friends , Amy and grandma. They are talking about…?
S1: About weather.
S2: About food.
T: Maybe. Lets watch and think they talk about yesterday or tomorrow? (播放課文視頻)
S3: About yesterday.
在新課教學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jù)圖片預測Amy和Grandma在電話中可能在談論什么,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猜測。Amy和Grandma通過電話談論昨天家里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簡單的選擇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先整體觀看課文視頻,確立本課思維導圖的中心詞為yesterday。
(2)要素擴展,聯(lián)想發(fā)散。
【片段三】
T: Did Amy help mum yesterday?
S1: Yes, she did.
T: What did she do?
Ss: …
圍繞中心主題yesterday, 找準語篇的關鍵人物之一Amy, 形成二級分支,教師通過問題“What did Amy do?”推進學生的閱讀,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很快提煉出語篇的框架,找出Amy所做的事cooked noodles, helped mum, washed clothes,生成三級分支, 培養(yǎng)學生捕捉具體信息的能力。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復述語篇片段,進行語言的內化,復述是語言輸出的初級階段,絕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
【片段四】
T: Is Amy a good girl?
Ss: Yes, she is.
T: Why?
S1: …
T: Do you help mum? What did you do?
教師通過Amy幫助媽媽做家務這件事,引導學生探討Amy是不是好孩子,并說明原因,而不是簡單的說教,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談論自己所做的家務,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語篇重復,而是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片段五】
T: Did Sam help mum?
Ss: No, he didnt.
T: (Write didnt help on the blackboard. ) Sam didnt help mum. What did he do?
S1: …
T: Is Sam a good boy?
Ss: No.
T: Why?
S2: …
T: Sam didnt help mum yesterday. Maybe Sam helped mum some other days.
教師從中心主題出發(fā),通過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展開網(wǎng)絡,借助網(wǎng)絡支架,學生思考領悟文本內容,并進一步內化成自己的語言知識。學生在回答Why?這個問題時,雖然還是運用課本中的句子,但實際上已經達到語言的內化和輸出。教師還可以借助Sam沒有幫助媽媽這件事,引導學生不能只憑借表面現(xiàn)象就斷定Sam不是好孩子,而是要學會進一步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