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慧
(貴州大學,貴州貴陽 550025)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實踐活動,即將社會的主要價值觀、基本道德規(guī)范等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及道德觀念,要求教育者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通過一定的媒介傳遞給受教育者,并促使其內(nèi)化為自覺行動。在這個過程中,發(fā)揮主要媒介作用的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聯(lián)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要橋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內(nèi)涵,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其功能、作用等。目前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內(nèi)涵的認識眾說紛紜,各具角度,文章通過對這些觀點的總結做出了簡要探析。
自20世紀90年代末,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重視與研究開始興起,并于21世紀初得到發(fā)展一直延續(xù)至今。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內(nèi)涵,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得到了各具特色又相互競爭的學術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物質形式論的代表學者認為,“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承載、傳遞教育內(nèi)容因素,通過教育主體的實施被受教育者接受,且能實現(xiàn)二者相互作用的物質存在形式,即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1]載體作為一種專業(yè)的科學術語,最早是出現(xiàn)在化學領域,起初最單純的表示含義是指能承載、傳遞其他物質的一種物質,即其本身是一種物質,因此有學者從物質存在形式出發(fā)得出此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內(nèi)涵。這種觀點肯定了載體的物質存在形態(tài),但并沒有考慮“精神存在”的范疇,一些精神存在形態(tài)的方式如“長征精神”等紅色文化、“雷鋒精神”等社會文明風尚,顯然也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出現(xiàn),發(fā)揮重要育人作用。簡單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為單純的物質存在形式是并不科學完整的。
該觀點指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人類本身是一種符號動物,時刻處于自己改革創(chuàng)新的語言形式、神話藝術符號及宗教儀式等文化符號之中,僅有人類能夠進行符號化思維與活動且所有活動都需借助符號來進行,因此作為中介的載體本身便是一種文化符號,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實踐活動的范疇同時也是歸屬于符號化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便為“承載、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為主體所運用并與客體有效互動的符號系統(tǒng)。”[2]這種觀點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內(nèi)涵提出新的理解,但是仍然沒有擺脫物質形式與精神形式糾纏的困擾,文化符號更多代表的是精神層面,存在著忽視物質層面的嫌疑。
學者們認為“通過采取種類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其載體包含的具體內(nèi)涵,起到很好的互動作用。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如開展辯論會形式的政治辯論賽、以網(wǎng)絡的形式學習理論知識、以交流的方式加強政治意識教育等,都可視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3]該觀點將活動形式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片面混淆其載體與具體活動形式的不足,不能夠真正體現(xiàn)載體的內(nèi)涵。因為會議、辯論等這些活動本身就是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其開展又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才能夠達到教育目的,例如政治辯論賽本身就要求辯論者需要利用語言、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等載體來實現(xiàn)。因此這種籠統(tǒng)歸屬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有學者在綜合前幾種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另一種界定其載體內(nèi)涵的理論,即“能傳遞、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內(nèi)容信息,被教育主體所具體運用以加強主客體間的互動交流,這種活動形式與物質實體便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盵4]這種界定彌補了物質形式論和活動形式論的不足,二者之間相互包含,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的活動形式都有所涉及,內(nèi)容更為全面,雖然也存在部分因素區(qū)分的質疑,但相比之下這種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內(nèi)涵的認識更為科學而全面。
該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在實踐中可傳達承載教育內(nèi)涵、主要信息,同時可產(chǎn)生對教育主客體的深遠影響、有效反饋教育內(nèi)容的一種可控形式和外顯形態(tài)?!盵5]這種觀點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可操作性出發(fā)將其抽象為“可控方式和外顯形態(tài)”,表面來看這種界定擺脫了上述觀點中關于物質形式、精神形式和活動形式的雜糅,但實際上在研究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各種形態(tài)劃分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遇到上述問題的糾纏,且這種觀點也存在著忽視精神載體的不足,因而也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不同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內(nèi)涵的看法不同,但對其載體能夠傳遞承載教育的主要內(nèi)涵與重要信息作用,連接教育工作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形成有效互動這一特征已基本達成一致,只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什么及其存在形態(tài)有著爭論與異議,眾多學者對于這個問題也在做出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通過總結上述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內(nèi)涵的不同認識可以看出,無論哪種理論若想轉為有效思政載體,必須滿足一定的基本構成條件,這反過來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把握其內(nèi)涵問題。
從目前來看,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研究雖然有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總體上還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如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內(nèi)涵的把握不夠科學,對具體載體的認識也存在偏差。有人將一些比較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也看成載體對待,如將社會環(huán)境因素、家庭因素甚至人格因素等都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對其并沒有進行嚴格的探討與區(qū)分。因此,有學者提出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基本構成條件,使對其的劃分更加科學嚴謹。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基本構成條件大致分為三條,具體如下:
首先,必須能夠被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具體運用,在教育實踐中可傳載清晰有效的教育信息,包含教育任務、目的、原則、方法等基本方面,并達到良好互動效果。無論何種形式,“只有蘊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具有教育的強烈導向性、鮮明方向性,才能視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6]載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動溝通媒介,其必須承載、傳遞有效的教育信息才能實現(xiàn)其本身和這種互動的作用價值,如會議、學習研討班等形式,會將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涵中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黨的基本方針與政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等信息傳達給受教育者,使其學習認識并在之后做出反饋,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目標與實效。因而,能夠清晰傳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nèi)涵、信息并為教育者所實際操作,是成為其載體的首要條件。這其中,其內(nèi)涵或信息也必須是明確有效的,否則也不能籠統(tǒng)地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而且,所述形式具有可操作性,能夠有效地服務于教育工作者。
其次,要求實踐活動具體實施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能夠融入其中,且與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一致。實踐活動具有特殊的教育目標,作為教育的載體必須與其目的保持統(tǒng)一,并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方案的有序進行。雖然某些活動形式可以傳載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信息,但仍不能作為其載體來使用,因為它們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踐過程中的主要方案、最終目的大相徑庭?;蛘哂行┬问诫m然能夠滿足承載、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實現(xiàn)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交流互動,但其之后帶來的反饋信息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的不相一致甚至存在沖突等,無法真正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作用。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主體與客體相互貫通、相互融合,強調主客體間的互動溝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求客體不是被動地去參與學習和實踐活動,而是主體與客體雙方面的共同參與和相互作用,主體與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的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除去任何因素必將導致形成非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學習過程及實踐活動過程。因此,要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作用的先決條件是必須連接主客體,同時保證主客體形成有效互動作用,繼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在此過程中如若客體對形式的認同度低或互動效果較差,那么該種形式也不能概括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不管是物質表現(xiàn)形式、精神表現(xiàn)形式或者活動表現(xiàn)形式,若想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載體,必須滿足這三個構成條件。綜上所列各種爭論觀點,其都對三個基本構成條件表示認同。在此基礎上,才能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什么及其存在形態(tài)做出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