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施行,教育行業(yè)對學生主體位置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位置,從而在充分發(fā)揮學生教學主體作用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良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教學的方式來良好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從而在強化師生溝通交流的基礎上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本文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提問的引導策略展開深入探討,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提出建設性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引導策略
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一種高效的方式,其中包括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以及學生對教師的提問。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良好地增進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思路、啟迪學生思維以及獲得信息反饋、提高教學質量,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課堂提問[1]。通過采用各類創(chuàng)新的、高效的教學手段來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從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學習質量的同時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作用
(一)激勵學生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課堂提問是檢驗學生學習質量最為便捷和高效的手段。通過在課堂上提出相關的問題,教師能夠有效地了解到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度,從而對教學課堂做出針對性地引導改變。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提出一些問題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防止學生出現(xiàn)課堂走神的現(xiàn)象。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往往很容易在課堂上分心,教師通過良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啟發(fā)學生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通過有效性的提問可以良好的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讓學生去探尋知識以及相關事物的本質。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更多的不是為了讓小學生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是為了通過相關問題的引導有效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需要充分契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同時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展開思考和深入思考,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有效的思維引導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三)深化學生理解
課堂提問需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這主要是為了有效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2]。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問題的提出,能夠良好地引導小學生在某個知識點的某個角度或層面展開深入的思考,從而不斷有效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與此同時,由于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時間有限,而在這有限的時間內,教師通過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的結合性、針對性提問可以充分增強學生的思維深度,強化其記憶與理解。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提問缺乏針對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模式通常是教師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學生思考回答或者是教師替代學生回答。在這樣一種提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教學主體位置不被重視,并且教師并沒有針對學生的疑問去提問,從而導致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并沒有疑問,學生表面上在思考實則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而最終導致的現(xiàn)象就是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識“窄化”和思維“僵化”。
(二)課堂提問量太多
滿堂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這也是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手段的表現(xiàn)之一。這種提問方式通常是為問而問,并且提問不加選擇,從而導致提問有余而解疑不足。在這樣一種提問教學中,教學課堂看似非?;钴S但學生獲得的實在收益卻并不大,而且物極必反,在大量的問題中,很多學生產生了問題厭倦癥,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三)提問未考慮實際
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提問中通常不會契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導致教學問題不是過于單一就是過于復雜,這對于學生的教學引導缺乏實在的意義[3]。與此同時,很多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并沒有留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急于求成之下通常是在學生才剛開始思考的時候就為學生公布了正確答案,如此也就導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嚴重打壓和制約。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提問的引導策略
(一)良好設計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
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教學課堂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某一個層面來說,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導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并對其進行良好的設計。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充分契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來為學生設計教學引導問題。教學引導問題要在遵循深入淺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原則之下,有效地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于桂林山水的圖片和視頻來有效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在學生進行多媒體情境感知的過程中向學生提出問題:(1)漓江水有什么特點?(2)漓江水與其他江水有和不同?(3)在這一山水的賞析中你迸發(fā)出什么感覺?等等。最后在學生作答之后,針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客觀性和引導性點評,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引導到課文的重點知識中來。如此,通過問題的深入淺出以及環(huán)環(huán)相扣來有效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有效地深化了學生的知識理解。
(二)掌握科學的提問技巧
基于小學生成長特點,其往往對外界新鮮事物都保有充分的好奇心,如此小學生在信息獲取能力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賦[4]。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成長特點來對小學生進行富有技巧的提問,如此來良好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琥珀》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小學生富有好奇心的成長特點來有效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富有技巧性的提問中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師可以針對琥珀的形成為小學生進行簡單的介紹:琥珀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類植物的樹脂凝結,并且在地下千萬年掩埋所形成。在琥珀的內部通常會有一些小小的昆蟲,非常的奇妙美麗,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介紹,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被激發(fā)出來。然后教師需要契合教材的重點知識對學生進行問題引導: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本文中所描寫的琥珀是什么樣子的呢,其中又包含有哪些小昆蟲呢?以這樣一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最后教師需要在學生思維高度旋轉以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讓學生自行投入教材文本的閱讀學習之中。如此,通過契合學生成長特點以及教材特點,教師采用技巧性的提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良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給予小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位置,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位置。而教師在教學課堂上開展提問教學能夠有效發(fā)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思維能力。但是教師在進行提問教學時,需要在問題的提出之后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通過足夠的思考,學生才能夠更加充分地對相關知識進行了解,同時形成自身獨到的見解,如此才能夠在接下來的師生溝通中碰撞出精彩的知識火花。而思維火花的出現(xiàn)就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良性教學循環(huán)的保障。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高度重視課堂提問教學,從而在充分契合學生學習、成長特點的基礎上采用創(chuàng)新的、高效的提問教學引導方式來對小學生進行教學引導,進而不斷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質量和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翠鳳.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提問的引導策略[J].中華少年,2019,12(04):20.
[2]覃宏天.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提問引導策略[J].新作文:教研,2019(02):12.
[3]周紅霞.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軟件:電子版,2019(06):28.
[4]朱德香.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主動提問的教學策略[C].//2018年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2018,15(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