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語如同句子和文章的骨血。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中,詞語的學習非常重要。為了讓學生讀懂課外文章中的詞語,提高課外閱讀能力,教師可從語音、語義、語用、評價四個方面以詞語為中心展開教學,讓學生從易到難結(jié)合課外文章加以練習,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
【關(guān)鍵詞】課外閱讀;詞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陳敏,高級教師,廣西特級教師,貴港市首屆教壇明星,十佳青年教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到,語文課程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1]7。課外閱讀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怎樣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讓小學生能真正讀懂一篇文章?這需要教師按照“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落”“讀懂篇章”的順序,從易到難,逐項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規(guī)律,并結(jié)合課外文章加以練習。
詞語如同句子和文章的骨血,小學階段課外閱讀中詞語的學習尤其重要。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筆者在引導小學生獨立閱讀的過程中,總結(jié)出了一套詞語學習方法:詞語的語音學習法、詞語的語義學習法、詞語的積累與運用學習法、詞語的評價學習法。學生通過以上方式學習詞語,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語音學習法
《課標》在小學第一、第二、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中都提出了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課文的要求。閱讀時,正確讀出文章中字詞的讀音,是小學生課外閱讀最基本的要求。我國漢字具有一字多音的特點,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意義不同,讀音也會相應改變。這就要求教師教會學生正確把握據(jù)詞意變更讀音的學習方法。以下面的段落為例:
離正式考試只有兩分鐘了,我如坐針氈,猛聽得背后“咔嚓”一聲,我驚奇地(de dì)回過頭,申明將一截斷尺遞到我手里。我愣住了,“多漂亮的新塑料尺呀!……”我想不下去了,頓時,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我深情地望了望申明,他正拿著另一截斷尺,沖(chōng chòng)著我點頭微笑。我控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一只手緊緊地握著斷尺……[2]179
段落中的多音字“地”和“沖”是學生閱讀本段文字的難點。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讀—讀、查一查、想一想的方法,確定多音字在文中的讀音。首先是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明確該字所在的語言環(huán)境。其次是查,查字典看看這個字在不同讀音下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地”讀“de”時,表示助詞;讀“dì”時,表示名詞?!皼_”在讀“chōng”時,一般表示動作,如“沖洗”,有時也用于名詞,如“韶山?jīng)_”;讀“chòng”時,指“面對”“勁頭兒足”“表示動作的方向”等意思。最后是想,想一想這個字在這段話中是什么意思,只要確定了意思,讀音也就確定了。經(jīng)過語音學習法的指導,學生很快就可以確定,“驚奇地”的“地”表示它前面的詞或詞組修飾后面的詞組“回過頭”,所以這里的“地”屬于助詞,應該讀“de”?!皼_著我點頭微笑”的“沖”表示動作的方向是“我”,所以應該讀“chòng”。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以語音自主閱讀課外文的方法。
二、語義學習法
課外閱讀中,學生對詞語的學習和課內(nèi)識記生字詞的情況不同。學生要把字詞放到文章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去理解。字詞的理解方式很多,此處主要介紹因形索義和聯(lián)系上下文兩種方法。
(一)因形索義法
漢字是象形文字。造字之初,每個漢字的形體都是依據(jù)所要表達對象描摹繪形,即“據(jù)義繪形”。因形索義法就是通過對漢字形體結(jié)構(gòu)的分析來探求字意。這一方法也可適當應用到其他文種的閱讀教學中。如學生在初次接觸“忐忑不安”一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忐忑”兩字的字形,分別由“心+上”和“心+下”組成,好像人的心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形容人的內(nèi)心很不安寧。如此一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和記憶這一生詞。又如“一蹴而就”一詞經(jīng)常會在文章中出現(xiàn),學生對其中的“蹴”字不熟悉,也就很難理解該詞何意。如果能從字形為學生分析,學生就很容易明白:“蹴”左邊是“足”,表示與“腳”“踏”有關(guān),“就”表示“到達”“完成”或者“成功”,所以這個詞的意思是“再踏一步就到達了,形容非常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學生要明白,拆分字形推測字意只是一種權(quán)宜之計,可以作為理解和記憶的輔助方式,字詞的準確含義還是要通過查詢字典才能確認。由于低學段的學生字詞知識積累不足,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不能妄加猜測,以免錯誤理解字詞含義。
(二)聯(lián)系上下文法
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意義有所不同,作為隱喻或是指代其他含義的情況很常見,所以讀者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詞的含義和隱含其中的情感?!墩n標》對各學段的學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課標》在小學的三個學段都提出了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意的要求,并根據(jù)學段的不同逐漸增加難度。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教授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理解詞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學生找準關(guān)鍵詞,根據(jù)語境推測詞義。短文《我愛仙人掌》中有這樣一段話:“仙人掌雖然其貌不揚,但它的生命力極強。即使折斷一兩根枝,也不會影響它的生長?!盵2]148這段話中的“其貌不揚”是什么意思?學生抓住這個關(guān)鍵詞往上追溯就可以看到作者這樣描述仙人掌:“仙人掌的外表并不好看:一身綠衣裳,上面還長滿小刺,只要輕輕一碰就會扎一根。所以,它往往令人討厭。它的樣子像一只奇形怪狀的大手,‘仙人掌大概就是因此而得名吧?!痹撐亩沃械闹行木涫恰跋扇苏频耐獗聿⒉缓每础薄>唧w而言,怎么不好看呢?因為“上面長滿小刺”,“樣子像一只奇形怪狀的大手”。這樣聯(lián)系起來看,學生就明白了,“其貌不揚”指樣貌不是很好看,具體而言是因為仙人掌長滿小刺,樣子像奇形怪狀的大手。
教師也要注意到,不同學段的學生理解目標并不一樣。因此教學時應該把握好“度”,不要對低學段的學生拔高要求,讓學生對詞語的學習產(chǎn)生畏難情緒;也不要對高學段學生降低要求,以免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短旌缴系拿餍恰分杏羞@樣一段話:
為了追回失去的時光,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白天,他忙碌在井下、煤場和辦公室里;晚上,常常伏案疾書到深夜,他把在煤礦積蓄的經(jīng)驗寫成論文,貢獻給他熱愛的事業(yè)……[2]150
如果是一二年級的學生,我們只要求學生了解文中的“夜以繼日”指“晚上連著第二天早上”,并把詞語抄寫下來就可以了。如果是三四年級的學生,則要求學生理解“夜以繼日”在文中指礦工白天黑夜一直在工作,成語的運用使礦工在文中的形象更加生動具體。如果是五六年級的學生,除了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推想出“夜以繼日”指“白天黑夜一直持續(xù)”以外,還要求學生從詞語中體會作者對礦工無私奉獻精神的贊美之情。
三、語用學習法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更高效地培養(yǎng)學生重點詞語的遷移運用能力?通常的做法是讓學生反復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然后才是用。但也有學者認為,反復閱讀并無法產(chǎn)生持久的記憶,而且往往會讓我們產(chǎn)生對文章過于熟悉的錯覺。筆者認為,只有當頭腦被迫工作時,才會將所學的東西記得更牢靠,而且在讀中學更容易發(fā)現(xiàn)詞語的使用規(guī)律。比如“池塘里,荷花紅紅的。小路旁,嫩草綠綠的。瓜地里,西瓜圓圓的。山坡下,泉水清清的”這段話寫得很童趣也很生動。但只是一味地讀,學生只能感覺到句子很美,具體美在哪卻不知。教師恰可拿出填空句“天空(??)的,云兒(??)的,太陽(??)的”解釋美在用了疊詞和排比,然后馬上讓學生依原句型填空,學生很快就能遷移運用??梢?,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教學,不應一味抄寫或朗讀,還要適當分析詞語使用的內(nèi)在規(guī)律,才能讓學生對詞語的運用得心應手。
四、評價學習法
《課標》要求“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fā)揮”[1]22,“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和操練?!盵1]23根據(jù)《課標》要求,筆者引導學生找出關(guān)鍵詞,分三步讓學生通過評價體會關(guān)鍵詞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
第一步,明意。找一找文中的關(guān)鍵詞,看看這個核心詞語都出現(xiàn)在文章的哪些地方,在所在的句子里表達什么意思,能看出所在段落甚至在整篇文章中表達的意思為最佳。
第二步,分類。讓學生從詞語的使用方式上進行分類,看看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是象聲詞、關(guān)聯(lián)詞還是形容詞等。詞性不同,表達的作用也不一樣。這一步能促使學生初步采用文學批評的眼光去看待文章的寫作方式。
第三步,判斷。經(jīng)過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找和分類,學生可以結(jié)合詞語的意思、位置、類型等,通過加一加、比一比、減一減等辦法評價詞語在文章中的作用。如《徐悲鴻的故事》中“徐悲鴻是我國杰出的畫家”[2]85是文章的第一句話,其中的“杰出”一詞起到了總括全文的作用,接下來的內(nèi)容都圍繞“杰出”展開。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課外閱讀跳出了學生熟悉的閱讀區(qū)域,以更自由的立場在新的“天空”中探索學習。詞語就是牽引風箏飛翔的繩索,詞語的語音、語義、語用、評價讓學生在閱讀的天空中飛得更高。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脫離教材,轉(zhuǎn)向?qū)W習方法的講授,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自由領(lǐng)略教材以外的風景。同時也要避免風箏完全脫離地面的控制,把詞語從文章中單獨脫離出來理解,產(chǎn)生過度、錯誤的解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梁少鋒.小學語文閱讀指導[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