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設計了“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橢圓的定義和橢圓的標準方程;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抽象、邏輯推理、直觀想象和數(shù)學運算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橢圓 ?定義 ?標準方程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121-02
1.教學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選自人教A版《數(shù)學1-1》(選修)第二章“圓錐曲線與方程”第一節(jié)“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第一課時。學生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圓,并且對用坐標法解決解析幾何問題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橢圓的學習既是進一步用坐標法研究解析幾何的進一步學習,也是后續(xù)學習雙曲線和拋物線的基礎,因此橢圓及其標準方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橢圓的定義和橢圓的標準方程;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抽象、邏輯推理、直觀想象和數(shù)學運算的核心素養(yǎng)。
1.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會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做數(shù)學實驗的動手能力;滲透方程思想、邏輯推理和數(shù)形結合思想。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做數(shù)學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2.課堂片段
2.1情景引入
如圖,用平面截共頂點的其中一個圓錐,所得截面是一個什么圖形?
設計意圖:借助圖片進行情景引入,既滲透了數(shù)學文化,也告訴了學生為什么橢圓歸屬于圓錐曲線。
2.2探究新知
活動:取一條定長的細繩,把細繩的兩端拉開一段距離,分別固定在圖板的兩點處,套上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畫出的軌跡是什么曲線?
(1)在這一過程中,你能說出移動的筆尖(動點)滿足的幾何條件嗎?其軌跡是什么曲線?
(2)改變兩圖釘之間的距離,使其與繩長相等,畫出的圖形還是橢圓嗎?
(3)當繩長小于兩圖釘之間的距離時,還能畫出圖形嗎?
(4)兩個圖釘重合在一點時,畫出的圖形是什么?
(5)當繩長滿足什么條件時,動點M形成的軌跡是橢圓?
學生活動:讓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圖板等實驗用具,讓學生自主操作畫圖過程,一邊畫圖一邊思考上述問題。
活動:如上圖借助幾何畫板探究橢圓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再運用幾何畫板動態(tài)展示,引導學生回到以上問題,通過這些探究過程,使學生對橢圓的定義有個直觀感知,然后從以上活動成果中抽象出橢圓的定義。
橢圓的定義(文字語言):
我們把平面內與兩個定點F1,F(xiàn)2的距離之和等于常數(shù)(大于|F1F2|的點的軌跡叫作橢圓。這兩個定點叫作橢圓的焦點,兩焦點間的距離叫作橢圓的焦距。
橢圓定義(符號語言):
{M||MF1|+|MF2|=2a(2a>|F1F2|)}
問題:利用坐標法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是什么?
設計意圖:回顧利用建系、設點、列式、化簡等坐標法的四個步驟求曲線方程,為推導橢圓方程做鋪墊。
問題:如何建立坐標系,使求出的方程更簡單?
橢圓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
教學反思:
(1)本例教學,整節(jié)課體現(xiàn)出了以問題驅動教學的原則,因為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整節(jié)課的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問題解決上的。
(2)本例教學中,既有數(shù)學實驗的體現(xiàn),也運用了信息技術,都是為了學生直觀感知橢圓而設計的,可以加深學生對橢圓定義的理解,也注重了橢圓概念這塊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便于學生從這些活動的結果中抽象概括出橢圓的概念。
(3)本例教學中,橢圓標準方程過程的推導和例題,是解析幾何中比較典型的數(shù)學運算,這類運算中,需要學生明確運算對象,理解運算法則,明確這類運算的算理,才能很好的將數(shù)學運算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紹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選修1-1(人教A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劉彥強(1986-),男,甘肅秦安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數(shù)學教學和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