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古體敘事詩,并嘗試展開擴寫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古詩賞析能力,更能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升。在擴寫時要注意圍繞細節(jié)進行擴寫,嘗試補充留白處,穿插議論性文字,并嘗試拓展分析視角,這樣的擴寫能促使學生以古體敘事詩為切入點,全面發(fā)展寫作能力。
【關鍵詞】擴寫;古體敘事詩;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8-0132-01
【本文著錄格式】陳壽冬.擴寫古體敘事詩,培養(yǎng)語文寫作能力[J].課外語文,2020,19(18):132,134.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根據(jù)文章的內在聯(lián)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xù)寫。擴寫指的是對原文進行擴展補充,使之變得更加充實具體,在擴寫時既要符合原著的內容,不能改變中心思想,又要對情節(jié)、對話、場面描寫等進行較大的擴展。古體敘事詩不僅具有一定的情節(jié)性,而且還具有語言概括、簡練的特點,可以擴寫之處有很多。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展開古體敘事詩的擴寫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擴寫方法,在提升賞析能力的同時也發(fā)展寫作能力。
一、擴充細節(jié),豐富具體
古體敘事詩雖然也會展開細節(jié)描寫,但是由于古詩具有語言簡練的特點,所以在細節(jié)描寫之處也不可能寫得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展開細節(jié)擴寫,嘗試綜合使用記敘、描寫、抒情等表達手法,讓文章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寫出具有一定可讀性的記敘文。
《賣炭翁》是一首精彩的敘事詩,在這首詩歌中展現(xiàn)了賣炭的老者辛勤操勞,但是依然無法換來衣食無憂的生活,很好地批判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于老百姓的剝削和壓迫。在這首詩歌中,很詳細地展現(xiàn)了賣炭翁的形象,在指導學生擴寫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細節(jié)補充,嘗試抓住賣炭翁的特點進行寫作。首先鼓勵學生找出詩歌中細寫賣炭翁的句子,如有學生找出“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樣的句子,認為這一句很好地展現(xiàn)出了賣炭翁的外貌形象。還有學生找到“心憂炭賤愿天寒”,認為這一句展現(xiàn)出了賣炭翁的內心世界。此時要鼓勵學生展開細節(jié)擴寫,思考還能從哪些方面入手展現(xiàn)賣炭翁的形象。“詩歌著重展現(xiàn)了賣炭翁的皮膚被炭火熏黑的狀態(tài),那么,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外貌細節(jié)可以描寫呢?”“你將自己想象成賣炭翁,在賣炭的時候,你的內心活動是怎樣的?當黃衣使者白衫兒硬要將炭拉走的時候,又是怎樣的感受?”在擴寫中,學生很好地展現(xiàn)了人物的細節(jié)。
在引導學生補充細節(jié)時,首先要鼓勵學生找出詩歌中有哪些部分進行了細節(jié)化的處理,并思考能從哪些角度入手,對其進行進一步細化處理。要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從外貌、神態(tài)、動作、心理、語言等角度拓展文本的細節(jié)內容,讓作品變得更為生動細膩。
二、補充留白,虛實相生
古詩詞是一種凝練的藝術,其精彩之處就在于使用了簡練的語言傳達出了豐富的意蘊,有的地方雖然作者并沒有深入去寫,但是卻展現(xiàn)出了如同國畫留白一般的效果,給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在指導學生擴寫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留白處,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嘗試對其進行補充,這樣有助于學生寫出虛實相生的精彩作品。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敘事類的作品,這首作品中展現(xiàn)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風吹垮后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不僅展現(xiàn)出了作者的貧寒、無奈,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作者關心民眾疾苦的高尚情懷。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圍繞作品中的留白處展開擴寫,這能讓作品變得虛實相生,更耐人尋味?!啊洗迦和畚依蠠o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大家覺得當群童抱著茅草離開后,他們會做什么呢?你能補充一下相關的內容嗎?”有學生展開了想象,嘗試補充其中的內容,認為群童在得到茅草后十分高興,因為他們自己家的茅草屋也岌岌可危,從作者家搶走的東西能幫助自己家渡過難關。這樣一寫,就讓群童的行為變得更為合理,體現(xiàn)出他們也是因為貧困而不得不這么做,讓作者此后的情感抒發(fā)變得更為感人。此外,還可鼓勵學生圍繞作者“歸來倚杖自嘆息”后,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等留白處展開想象,嘗試補白其中的內容,讓文章內容變得更為豐富。
初中學生想象力豐富,所以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想象,嘗試用豐富的語言表現(xiàn)出作品的意蘊。但是要注意的是,要引導學生在基于作品中心思想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并進行補白,避免寫出和古詩本身主旨不符的內容。在這樣的練習中,學生不僅能提升寫作能力,其賞析分析古詩詞的能力也會隨之得到提升。
三、穿插議論,升華主題
古體敘事詩中雖然也會有議論的成分,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簡單地議論一下,起到“曲終奏雅”的效果。在指導學生擴寫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深刻思考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思考其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然后嘗試展開議論,將議論性文字穿插在文章中。加入議論后,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作品的主旨,起到升華主題的效果。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的主題是顯而易見的,作者的創(chuàng)作并非只是為了抱怨自己的貧困潦倒,而是為了表達對于“天下寒士”的關懷,體現(xiàn)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在詩歌的最后,作者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樣的詩句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此時鼓勵學生結合這句詩展開擴寫,嘗試用議論的方法更好地展現(xiàn)作者的情懷。如有學生在寫作中便將杜甫和范仲淹等歷史人物放在了一起,論述分析了到底是“窮則獨善其身”比較好,還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更加好。作者借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的例子證明了一個心中真正懷著愛國之情的人,從來不考慮國家能給我什么,哪怕處于十分艱難的狀況下,依然會心中想著國家,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在穿插議論時要嘗試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嘗試將作者的生活經驗和當時的時代背景考慮進去,這樣就能寫出符合作者心態(tài)的議論性文字,能更好地展現(xiàn)出作品的主旨。這樣的續(xù)寫能讓學生和作者形成共鳴,促使學生形成更為豐富的閱讀感受。
四、延伸視角,拓展內涵
一首古體敘事詩中常常有不止一位人物,作者常常從其中一位人物出發(fā),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此外,也有些作者會采用第三人稱的視角展開創(chuàng)作。在指導學生擴寫時,可以引導學生別出心裁地延伸視角,從其中某一個人物拓展到其他的人物。這樣有助于學生挖掘出隱藏在其中的一些信息,能更好地拓展作品的內涵。
在閱讀《賣炭翁》時,大多數(shù)學生將閱讀的焦點放在了賣炭翁的身上,但是其中還有一些次要人物,也值得人思考。如“黃衣使者白衫兒”,他們代表的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爪牙,作者通過他們展現(xiàn)了“宮市”的腐敗本質。此時引導學生嘗試以這些人物的視角入手展開寫作,更好地解釋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酷。如有學生在擴寫的過程中將自己想象成了宮中來人,通過動作和神態(tài)的描寫,展現(xiàn)了他們頤指氣使的狀態(tài):“我們代表的可是皇上,走在市場中,誰不對我們點頭哈腰呢?我們就算橫著走也可以?!贝送?,還有的學生重點寫了這些人物的內心活動,通過心理描寫體現(xiàn)出他們內心的邪惡,更好地展現(xiàn)出詩歌的主旨?!斑@個老頭還舍不得他的炭呢,哼,老子看中了他的炭,那是他的造化。給他半匹紅綃一丈綾,那已經夠看得起他了,他還想怎么著?”在拓展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更好地展現(xiàn)出了封建官僚對百姓的欺壓。
視角若是發(fā)生了變化,那么在敘述事情的發(fā)展過程、展現(xiàn)人物細節(jié)等方面也要進行相應的修改。變換視角有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謹慎思考,然后展開創(chuàng)作。
寫作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多角度地訓練。利用古體敘事詩,引導學生展開擴寫,這種方式既能讓學生讀得更透徹,又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更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