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維 孟雅 王輝 庫莉博 蔣菁
【摘要】口腔組織病理學具有“兩多、兩難”的特點,如何提高學生對《口腔組織病理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一直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團隊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探索了一些路徑,既提高教學質量,又在我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績。
【關鍵詞】教學改革 ?口腔組織病理學 ?教學資源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7-0223-02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口腔醫(yī)學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是口腔臨床醫(yī)學與基礎醫(yī)學之間的樞紐。結合口腔組織病理學的課程與學生特點、借鑒其它高職院校教學經驗,以及我們教學團隊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的經驗與反思,在近3年的不斷探索與嘗試后,現(xiàn)將教學改革過程中,探索出的一些路徑進行總結,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一、課程與學生特點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一門以形態(tài)學為主的學科,課程特點是“兩多,兩難”,即學習內容多,抽象概念與形態(tài)描述多,理論知識記憶難,顯微病理形態(tài)掌握難。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亦很難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當學生遇到課程的“兩多兩難時”難免會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導致基礎知識掌握不牢。
二、課程改革途徑
(一)重組與優(yōu)化教學內容
如果按照教材的順序,先口腔組織胚胎學后口腔組織病理學進行學習時,當學到病理學知識時,學生已經忘記了之前學過的正常結構特點。因此,我們將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內容進行重組[1],以口腔中五大組織結構(牙體組織、牙周組織、口腔黏膜、唾液腺、發(fā)育過程)為主線,每一個結構的學習過程中,先學習正常的形態(tài)特點,隨后學習相關疾病的病理變化。例如:先學習正常牙體組織的結構,以基本結構為診斷標準,再學習牙體部分的臨床常見疾病,包括齲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后續(xù)的授課順序以此類推。同時根據專業(yè)教學標準、口腔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考試大綱,對口腔病理學部分中一些疾病的內容進行了刪減。
(二)擴充教學資源
1.構建教學用數(shù)字化切片庫
我系教學用的數(shù)字化切片庫,大部分是購買自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口腔組織病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小部分是將我系原有的病理切片中較為典型的鏡下表現(xiàn),通過顯微鏡拍照,保存為圖片,以擴充了教學用數(shù)字化切片庫。在課堂上,教師教學時可以通過電腦屏幕進行準確的示教,學生也可以通過自主瀏覽數(shù)字化切片庫進行學習。為了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切片庫,我們教學團隊在每個章節(jié)內均挑選了一些典型的圖片,利用軟件制作成拼圖練習游戲,學生通過游戲完成對知識的鞏固和應用,既可以觀察、分析圖片上的結構,同時完成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利用這個方法,解決了因教學用病理玻片的缺乏而導致的教學質量下降,也解決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2]。
2.構建課程學習平臺
利用云班課APP,構建了口腔組織病理學班課[3],班課內的教學資源主要有:(1)根據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和重難點,整理、搜集教學素材,包括教學課件、習題、拓展知識等,全部上傳至云班課內。(2)針對教學重點、難點制作微課,上傳至云班課。(3)針對本課程的最難講解的部分,即頜面部和牙的發(fā)育過程,我們教學團隊制做了3D模擬發(fā)育過程的學習軟件,利用信息化技術,模擬還原了發(fā)育的過程,將發(fā)育過程展現(xiàn)得更為直觀、立體。
3.建設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
優(yōu)秀的教學隊伍必須具有多學科的知識結構,以及較強的整體思維和綜合能力。我系任課教師均是“雙師型”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均積極參加專業(yè)培訓、進行集體備課、參加實踐鍛煉,以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掌握了口腔組織病理學與臨床學科的相關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做到將組織學知識與臨床疾病的診療和防治知識相結合。既注重以臨床問題為中心,又注重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將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入課堂、自主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手段,努力把枯燥的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xiàn)引導學生可以學會自主學習。
(三)教學方法改革
1.理論課教學在課程的教學改革中,主要采用傳統(tǒng)授課方式與PBL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4]。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課前給學生留一些預習提綱,讓學生提前預習自學。在課堂上讓同學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組討論,講解。比如口腔組織病理學最難學的口腔頜面部發(fā)育這部分,讓學生自學胚胎不同時期面部都出現(xiàn)了哪些變化,學生根據學習軟件中的3D動畫進行自主觀察學習。學生會直觀的看到顏面部從第三周開始到第七周都出現(xiàn)了哪些突起,并且這些突起又進一步出現(xiàn)了哪些改變,以及突起之間融合或聯(lián)合的過程。如果沒有融合又會導致什么先天性疾病的發(fā)生,這樣整個頜面部的發(fā)育過程學生就都掌握了。相應內容的實訓課教學上,采用橡皮泥捏塑,動手模擬還原發(fā)育過程,通過學生捏塑作品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5]。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老師進行啟發(fā)歸納總結,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有利于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技能,切實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2.實訓課教學看得對、認得清、記得準,對以形態(tài)學為主的口腔組織病理學課程至關重要。在實訓課中,主要利用數(shù)字化切片圖片,教師和學生可用光標明確指示形態(tài)結構進行結構的講解和答疑。數(shù)字切片可以快速切換同一結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圖片,并且保證了圖片的清晰度,學生可以通過連續(xù)的觀看、切換圖片,來觀察同一疾病宏觀與微觀的結構聯(lián)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更直觀的掌握疾病的病理特點。此外,為了解決學生對于正常結構與疾病之間不易辨認的教學重點,我們教學團隊利用圖像對比功能,挑選了一些容易混淆的鏡下結構圖片,制作了找茬練習游戲,比如讓學生對比觀察并尋找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不同之處、正常口腔黏膜上皮與病變組織的比較等。通過這樣直觀的對比、“找茬”練習,學生對于疾病的病理改變更容易掌握,也可以系統(tǒng)性的對同一類型疾病,比如口腔黏膜病,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直觀、更深刻,也增加了師生之間有效的課堂互動。通過教學實踐,這些教學方法獲得了學生的歡迎。
(四)考核與評價方法的改革
課程考核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理論考核,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實踐考核,根據學生在實踐課上的表現(xiàn),比如分組討論的情況、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病理繪圖情況綜合評分,每次實踐課成績滿分100分,平均分乘以20%為最終得分;云班課學習平臺考核,包括平臺內記錄的出勤、答題測試、自主學習情況等,根據平臺內的經驗值,轉化為百分制成績,占總成績的20%。這一考核方法體現(xiàn)了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充分肯定學生在平時所付出的努力,可以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教學改革途徑探索總結
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推動了新教學模式、新教學方法的出現(xiàn),以期符合現(xiàn)階段高職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的目的和要求。教學團隊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探索的以上路徑,已經在我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配合度差。由于這些教學改革路徑只進行了3年的教學實踐,會有一些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更多的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進一步總結和完善教學方法,以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世宇,劉思穎,李蓓,劉文佳,劉源,周峻.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的思考與探索[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7(12):736-738.
[2]麻丹丹,王賀,于海悅,張曉毅,寧婷婷,吳補領.數(shù)字化切片在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口腔醫(y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2017(04):246-248.
[3]傅卓凌,陳利麗.基于“互聯(lián)網+”手機課堂的高??谇唤M織病理學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8(02):70-71.
[4]姜恩平,朱偉,康海仙,孫艷芹,李洪梅,曾超.教學手段多樣化對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提高的探索[J].高教學刊,2019(03):94-96.
[5]董青,王琳,吳文慧,趙艷萍,徐艷麗,彭宏峰.口腔泥塑教學法在口腔醫(yī)學多學科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北京口腔醫(yī)學,2016(02):104-105.
作者簡介:
范思維(1985-),女,碩士,講師、主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高職口腔專業(yè)教學、口腔臨床研究。
蔣菁(1969-),女,學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職口腔專業(yè)教學、口腔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