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通過文獻資料法等方法進行研究,研究認為幼兒體育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可以考慮:關注體育顯性課程與潛在課程的統一而不只是顯性課程;關注體育課程的多樣性、融合性、創(chuàng)新性而不只是墨守成規(guī);關注幼兒的身體體驗而不只是專業(yè)運動技能的獲得。與此同時幼兒體育課程的內容設置層面可以考慮:設置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的體育游戲課程;設置不同年齡段分段實施的體育階梯課程;設置充分考慮幼兒體育課程的四性即安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持續(xù)性的體育技能體驗課程。最終希望通過研究能為幼兒體育發(fā)展提供有益幫助。
【關鍵詞】幼兒體育課程 ?設置 ?構想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7-0207-02
1.前言
《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在今年的六月份已經形成共識并正式發(fā)布,其提出“學齡前兒童的運動應符合其身心發(fā)育特點,應以愉快的游戲為主要形式,全天內各種類型的身體活動時間應累計到180分鐘以上”。再者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的提出,健康中國的理念已成為家喻戶曉的集結號,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健康,畢竟健康是快樂、幸福、拼搏的前提和物質保障,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幼兒也不例外。幼兒時期是人類心理與智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動作發(fā)展的敏感期。動作的發(fā)展促進了幼兒的心理認知能力以及感知覺的發(fā)展,而且對于今后發(fā)展專項運動能力、養(yǎng)成運動習慣具有一定影響。在2016年6月我國在《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了“幼兒體育”這一概念,這一概念一經提出便相應出現了很多關于幼兒身體活動、幼兒體育思想、幼兒體育環(huán)境等方面的相關研究,但是至今關于幼兒體育課程的設置的研究卻少之又少,再者伴隨著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以及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幼兒的體育活動也越來越被重視,因此這也給順應時代發(fā)展洪流的服務業(yè)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很多幼兒體適能培訓中心以及類似的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但這不可能解決所有幼兒的體育活動需求,畢竟體育是一種教育,只有普適性才能使效益最大化,讓更多幼兒受益,因此幼兒體育課程的建設無疑是解決此問題的一種途徑?;谝陨显蛭恼乱浴秾W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為基礎和前提進行幼兒體育課程的大膽構想和研究,希望通過此研究能為幼兒體育課的開展和推廣提供一些有益幫助。
2.幼兒體育課程設置構想
2.1課程價值取向的設置
2.1.1關注體育顯性課程與潛在課程的統一而不只是顯性課程
體育界關于顯性課程和潛在課程的研究比較多,而且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目前來看對體育顯性課程的認知觀點基本一致那就是具體正式列入教學計劃中的教學活動,是有形的、具體的。而對于潛在課程的認知觀點卻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從教育影響角度張學忠把其總結歸納為“體育潛在課程是指在學校體育課程領域中,那些難以預測的,同時伴隨著正規(guī)課程內容隨機出現的,對學生學習體育課程起到潛移默化或教育影響的那部分內容,它屬于非學科課程內容”。因此由概念推到體育課實踐,其實毋庸置疑每一節(jié)體育課都是顯性課程和潛在課程的有機結合,尤其是對幼兒體育課這兩者更是一種必須也是一種必要,因為幼兒的身心發(fā)展都還不完善,情感豐富但是情緒波動大,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此時如果只關注顯性課程,只注重教學計劃的實施、教學內容的教授,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會大打折扣,因此適時增加潛在課程的內容并積極進行合理的引導,在合理的空間內給予幼兒一定自由,讓其創(chuàng)新地玩、主動地玩、開心地玩,讓孩子不僅鍛煉了身體還熏陶了文化,與此同時還獲得了自我認知、自我成長的成就感,真正實現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從某種層面上講幼兒階段的體育課程設置體育顯性課程與潛在課程的統一是必要的價值取向。
2.1.2關注體育課程的多樣性、融合性、創(chuàng)新性而不只是墨守成規(guī)
體育從古至今的呈現方式一直是多種多樣的,其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傳承而更多是一種文化符號,其也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但其依舊豐富多樣,這也充分展現了體育的多樣性、融合性、創(chuàng)新性。體育課程也不應例外,幼兒體育課程的設置也更應如此,眾所周知幼兒體育課程作為幼兒階段的體育啟蒙,其不僅決定著幼兒身體的發(fā)展,更決定著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身心的和諧發(fā)展,眾多的研究已經證明幼兒階段是不同身體素質發(fā)展的敏感期,此時進行合理的體育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通過體育課可以很好鍛煉幼兒的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堅強的意志品質,尤其在培養(yǎng)幼兒吃苦耐勞、堅強的意志品質方面是其他課程所不能替代的。通過體育課程設置的多樣性、融合性、創(chuàng)新性的設置可以為幼兒的體育世界打開一扇屬于每個孩子的健康之門、開心之門、飛躍之門,最終實現健康基礎上的幸福人生之旅。
2.1.3關注幼兒的身體體驗而不只是專業(yè)運動技能的獲得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著名的加拿大運動訓練學家IstvanBalyi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LTAD模型,現在這種模型已得到很好的驗證,其基本理念就是運動技能的學習不易過早,0-6歲階段主要是強調積極動起來,這個階段的體育活動要讓孩子感到有能力、有興趣參與體育運動,這就是說對于幼兒階段的孩子要鼓勵其參與不同的身體體驗活動,在身體體驗活動中發(fā)現體育活動的樂趣,從而實現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為今后的專業(yè)運動技能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相反如果在幼兒階段就讓其學習專業(yè)的運動技能只會過早讓其學會被動接受、被動學習,形成思維定勢,因此在幼兒階段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應把體育教學、器材作為一種傳遞技能的載體,鼓勵幼兒積極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潛能利用器材,使幼兒能在主動利用器材過程中發(fā)展自我而不是用固定的器材和教學手段來控制和制約幼兒體育活動的參與、體育技能的發(fā)展,這也就是說要側重幼兒身體體驗過程的參與而不僅僅是專業(yè)運動技能獲得這種結果。
2.2課程內容的設置
2.2.1設置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的體育游戲課程。
關于游戲的概念從最早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拉夫·科斯特再到中國現在的辭海給予的注釋不能看出其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特性,那就是:一是以直接獲得快感為主要目的;二是主體參與互動,而且很多的研究證明游戲是孩子交朋友、體驗生活及探索學習并進行自我成長的一種重要途徑,體育游戲也不例外。因此設置幼兒體育課程可首選體育游戲,首先此階段主要注重幼兒走、跑、跳等身體發(fā)展的動作模式的正確性,也就是說在體育游戲中注意合理引導關注幼兒自身動作能力的發(fā)展,因為此時是幼兒基本動作形成的關鍵期;再者一定要結合幼兒心理發(fā)展確定體育游戲的形式、環(huán)境、強度、目標以及最終的健康效益,最終使幼兒在體育游戲課程中體驗運動的快樂、運動的收益,最終能為進一步的運動技能學習做好良好鋪墊和打下堅實的基礎。
2.2.2設置不同年齡段分段實施的體育階梯課程。
專家和學者普遍認為幼兒在3-6歲期間主要是其靈敏、平衡、協調素質發(fā)展的敏感期,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年齡段這幾種素質的發(fā)展又有著明顯區(qū)別,因為素質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體育運動參與的多少而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在進行幼兒體育課程設置時在考慮共性的同時更應注重其個性的發(fā)展,要把同一內容進行不同的課程構建,即充分發(fā)揮同課異構效益的最大化,根據不同年齡段設置項目教學的層級、完成的難易程度,如3-4歲主要注重身體感統的發(fā)展,4-5歲在注重感統發(fā)展的同時注重自身運動能力提升,5-6歲在自身運動能力發(fā)展的基礎上接觸并學習體育運動技能,通過這樣的體育階梯課程的設置可以使幼兒的體育活動能力進一步增強,也可以更好實現不同年齡段幼兒對體育運動能力的感知和認知,為其終身體育觀念形成以及健康中國發(fā)展助力。
2.2.3設置充分考慮幼兒體育課程的四性即安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持續(xù)性的體育技能體驗課程。
體育技能的獲得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對于幼兒階段同樣可以嘗試開展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持續(xù)性的體育技能體驗課程,當然這些體育技能一定是簡單易學,同時又能調動幼兒積極性的課程,雖然是幼兒但是其也有對不同運動項目的喜好,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照顧到不同孩子的興趣,在興趣的基礎上進行同年齡段的類似俱樂部的教學不僅讓孩子的身體積極參與其中與此同時還可以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如基于共同的愛好,幼兒會有更多的共同話題進而促進其社交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還有基于共同的愛好,幼兒會相互激勵、相互模仿從而會使運動能力迅速提升等;同樣是基于共同愛好,幼兒會主動克服困難、主動探索從而促進其身心的和諧發(fā)展,這也可以使得幼兒在滿足興趣的基礎上為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能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使幼兒真正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3.結語
《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是在體醫(yī)融合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其的制定與實施為幼兒體育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參考,也為幼兒體育課程的設置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诖耍變后w育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課程內容設置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并最終使價值取向與各種課程內容設置實現最大程度的吻合,從而能推動實現幼兒體育課程的建設與實施。
參考文獻:
[1]范雪,鄒正華,張傳峰.歐美“森林幼兒園”對我國幼兒體育教育的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9(7):1-6
[2]李紅,何磊.兒童早期的動作發(fā)展對認知發(fā)展的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03(3):315-320
[3]VLAHOV E,BAGHURST TM,MWAVITA M.Preschool motor development predicting high school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prospective study[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14(1):279-291
[4]張學忠.潛在課程理論在高師普通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9(4)
[5]莊弼,任綺,李夢寧,荊鵬飛.幼兒體育活動及其內容體系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5(6):64-70
[6]辛利,莊弼,周毅.動作教育在幼兒園課程設置中的作用[J].體育學刊,2015(6):71-74
[7]李建濤.健康中國背景下幼兒體育發(fā)展需求的探討[J].青少年體育,2019(7):135-136
[8]王德濤,美國五歲以下兒童身體活動指南及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9(3):107-112
[9]林瑜.幼兒體育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6):138-141
[10]王德濤.國內外幼兒體育研究綜述[J].運動,2019(3):93-94
作者簡介:
周銀(1980.8-),安徽亳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