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芹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和生活能力等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眾所周知,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以及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性課程。因此,當下廣大教育工作者就必須積極思考、深入研究,如何才能切實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3-0067-02
新課改中明確提出: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緊緊圍繞學生,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基于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上的一門綜合性教學活動,因此,在具體組織教學活動時,就需要教師立足課程特征,將教材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有機結合,并采用多樣化的方式牢牢吸引學生眼球,使學生保持高度的參與、學習熱情,從而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
1.充分明確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社會性的發(fā)展,奠定學生更好認識、參與、適應社會,成為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堅實基礎。因此,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育者,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整體把握目標,切忌一直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應高度重視學生各方面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培養(yǎng),有效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不僅要讓學生熟練掌握該掌握的基礎知識,還要有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樹立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增強學生社會的主動參與度,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從而真正達到整體課程目標實現(xiàn)的目的。
2.發(fā)揮好教師的調控、指導作用
縱觀實際,我們發(fā)現(xiàn)就以往的填鴨式、滿堂灌輸式的課堂現(xiàn)象雖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卻相應的出現(xiàn)了其他問題,如老師不敢多說,也不敢大膽指導了。在此情況下,要想真正實現(xiàn)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有效教學,就必須發(fā)揮好教師的調控、指導作用。具體如何做呢?其一是身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者,教師必須充分突出教育的實效性。詳細點說,就是必須立即解決學生所反映的問題,注重從學生生活加強引導、加強鼓勵,高度重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力求使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表露出自身所思所想。隨即廣大教師呢,就應善于觀察學生心理,牢牢把握學生思想,該及時給予幫助就給予幫助,該及時給予指導就給予指導,力求使學生所反映的問題切實得到解決;其二是注重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因為小組合作學習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也是如此,非常有助于該門課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就目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而言,我們發(fā)現(xiàn)其過于流于形式。對此,加強教師指導就非常重要,教師應具體做到這樣,即一是明確知道如何設計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問題,可以說教學重難點問題,也可以是開放性問題;二是留給學生足夠的討論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并不意味著老師完全放手不管了,而是更應加強指導、引導,讓學生真正體會與他人合作、發(fā)揮集體智慧的重要性,從而確保小組合作學習任務的順利高效完成。
3.有效豐富生活經(jīng)驗
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有效教學來說,關注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擴展教學內容,如從課本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課本延伸到極具教育價值的社會題材等等。例如:在教學《我生活的社區(qū)》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調查下自己生活的社區(qū)里有哪些設施,并實地體驗下社區(qū)里的公用設施,讓學生認真觀察社區(qū),看看近年來社區(qū)都有哪些變化,說白了就是引導學生深入自己生活實際中去觀察、體驗,讓學生切身了解社區(qū)的發(fā)展,感受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切身體驗到社區(qū)設施的益處,并從內心真正懂得愛護社區(qū)公共設施人人有責。
4.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就以往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而言,一直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普遍是被動地接受,更別說是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大膽說出自身見解了。但在新課程理念下,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其必須轉變自身角色,注重學生學習感受,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大膽、自由表達。這就表明,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有效教學而言,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如:以《我們的生活需要誰》內容為例,一上來教師切忌就給學生滿堂灌輸、平鋪直述,而是應以新穎趣味且非常符合廣大小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導入新課,如引導學生看富有教育價值的小品,以此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并順勢提問:同學們看小品時心情如何?同學們知道是誰的工作讓自己如此開心快樂嗎?然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如可以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看都有哪些人為自己服務過等。而要想做到這樣,這就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須展開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善于在課前積極觀察、認真了解,并詳細記錄好調查結果,然后老師再通過小組探討形式使學生們就調查結果展開交流,產(chǎn)生思維碰撞。這都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結束語:
綜上所述,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非常有助于學生正確三觀觀念的樹立,以及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就必須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深化教材內容,讓學生接近生活,從而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崔錫孝.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下), 2011(12):140.
[2]吳天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 2017(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