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宏
歷史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情,目前認識歷史只能通過一些現(xiàn)存的史料。由于歷史具有較強的不可逆性以及過去性,所以,在學習的時候需要對史料進行考證、研究以及分析,并且通過史料對史事進行解釋與發(fā)現(xiàn)。史料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資源,能讓學生通過史料真正解讀歷史、理解歷史。歷史教師作為進行歷史教學的重要人力資源,不僅需要堅持研讀史學著作與論文,注重有關文字史料的積累,還需要關注身邊的史料,包括口述史料以及實物史料等。
一、著眼于現(xiàn)實,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史料
對于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來說,沒有史料就沒有歷史教學,因此,史料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歷史課程的不斷深化與改革,更體現(xiàn)了史料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忽視歷史教學過程,重視課堂教學結果。再加上有些高中生更加習慣直接從教師或者教科書中接受歷史結論,對于歷史缺乏質疑精神以及探究精神。而且,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更加傾向于參考文獻史料,包括學術著作以及文書檔案等。文獻史料是教學中常見且常用的史料載體。教師利用文獻史料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史學水平,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史學素養(yǎng)。但是這種史料卻失去了與學生之間的生活聯(lián)系,使學生很容易對歷史產(chǎn)生一種距離感,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時運用史料的方式不當,使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精神流于形式。因此,在選擇史料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關注身邊的史料,并對其進行辯證分析。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物品,哪些物品不是現(xiàn)代工藝品,或不是現(xiàn)代工業(yè)制造。有些教師在教學時過于追求史料的數(shù)量,而忽視了史料的質量,甚至從教學案例或者輔導資料中直接拷貝材料。這種對史料的真實性以及科學性缺少辨析的現(xiàn)象,最終使得學情被忽視,將直接脫離課堂教學實際,背離了史料教學的初衷。因此,利用身邊的史料輔助教學,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主體性,增強學生對于歷史的感悟與體驗。
二、搜集身邊的史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身邊的史料來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歷史帶來的快樂。歷史教師應該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注重身邊的積累,并將其進行整理。通過將身邊的史料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達成教學目標,而且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加強學生與歷史的密切聯(lián)系。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身邊的史料進行收集,并且讓學生通過照片或者家長講述的方式來了解社會的變遷。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于歷史的感悟與體驗,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于史料的理解,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真正落實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師生互動,對史料進行研究與分析
由于史料中包著各種信息,在對史料進行研究與分析時,離不開教師的參與。每件史料都述說著特殊的歷史,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以及問題意識,讓學生變得主動、自主,并且敢于大膽地作出判斷。有些同學收集了一些老一輩人的地契。不管什么時候,農(nóng)民都將土地視作自己的生命。這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這份地契進行深入研究。這樣,不僅有助于師生的共同發(fā)展,還能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使學生熱情地參與到歷史學習中來,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身邊的史料進行觀察與收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真正落實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