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周曉利
(日照市嵐山區(qū)人民醫(yī)院,山東日照 2768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又稱為中風、腦血管意外,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其致病因素包括血管性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等[1-3]。 腦卒中起病急,臨床表現(xiàn)為全腦癥狀、昏迷、神經(jīng)功能受損等。 部分腦卒中患者遺留后遺癥,且需要長期臥床。 下肢靜脈血栓是由于各種原因?qū)е孪轮骶徛?,血液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淤積于下肢靜脈形成血栓,導致疼痛、功能障礙,如果血栓脫落易導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 該研究對腦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觀察其對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 以2017 年3 月—2019 年3月為研究段,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研究對象為日照市嵐山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8 例腦卒中肢體癱瘓患者, 均經(jīng)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均意識清楚,均自愿參與該研究,排除肺心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腫瘤、精神疾病等。 將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44 例。 干預組男27 例,女 17 例;年齡 51~76 歲,平均年齡(58.70±6.19)歲;伴高血壓35 例,糖尿病 19 例,高血脂 17 例;其中吸煙 14 例,飲酒 24例。 對照組男29 例,女 15 例;年齡 53~74 歲,平均年齡(57.14±5.72)歲;伴高血壓 32例,糖尿病21 例,高血脂18 例;其中吸煙12 例,飲酒22 例。 兩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對該研究進行審核并批準。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 日常護理:指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酒等;注意保暖,保持室內(nèi)溫度相對恒定;對于吞咽困難的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并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 每2 h 給患者變換體位并拍背以促進痰液排出;對于尿失禁或尿潴留患者要保持其尿管通暢,及時更換尿袋、消毒會陰部。 飲食護理:飲食適當添加蛋白質(zhì),包括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選擇清淡低脂食物, 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果, 如番茄、芹菜、木耳、海帶等均有利于稀釋血液、預防血栓形成,保證飲水量[5]。
1.2.2 干預組 干預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chǔ)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密切觀察患肢的血供、足背動脈搏動及皮膚溫度、顏色、彈性等;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告知其常見并發(fā)癥;靜脈輸注時盡量避免在同一肢體上重復穿刺, 熟練操作避免內(nèi)膜損傷,選擇大靜脈進行穿刺,用靜脈套管針,盡量減少使用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從而降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對患者下肢進行推拿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可使用醫(yī)用彈力襪,指導其進行力所能及的康復訓練,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維持癱瘓肢體的功能位, 抬高下肢20°~30°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另外護士可協(xié)助患者盡早床上活動患肢,以增加肌肉收縮力,促進其盡早下床活動,進一步促進靜脈回流。
1.3.1 護理滿意度 分別于兩組患者入院及出院時,讓患者對護理進行評分,比較兩組滿意度。 90~100 分為滿意,75~89 分為比較滿意,<75 分為不滿意。 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shù)×100%。
1.3.2 血漿D-二聚體水平檢測 分別于兩組患者入院及出院時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 離心分離血漿,采用ELISA 法檢測血漿D-二聚體水平。
1.3.3 住院時間及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統(tǒng)計 對比兩組的住院時間、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血漿D-二聚體水平、住院時間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及組內(nèi)比較采用t 檢驗;護理滿意度用[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對護理滿意28 例,比較滿意10 例,不滿意6 例,護理滿意度為86.36%;干預組對護理滿意37例,比較滿意7 例,護理滿意度100.00%。 干預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0,P<0.05)。
入院時兩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較入院時降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干預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低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血漿 D-二聚體水平比較[(),μg/L]
表1 兩組血漿 D-二聚體水平比較[(),μg/L]
組別 入院時 出院時t 值P 值干預組(n=44)對照組(n=44)t 值P 值2081±715 2005±694 0.507>0.05 443±105 721±110 12.087<0.05 15.028 12.113<0.05<0.05
干預組住院時間為(11.97±3.46)d,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 1 例(2.27%);對照組住院時間為(18.24±3.37)d,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7 例(15.91%)。 干預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613、χ2=7.60,P<0.05)。
腦卒中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較高,輕者導致色素沉著、皮膚腫脹及潰瘍等,甚者易并發(fā)肺栓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下肢靜脈血栓大部分發(fā)生于偏癱肢體,可能因為患者長期制動,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且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 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老年人等均可導致血液高凝狀態(tài)。 如護理不當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應早期采取康復護理措施,以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6-7]。
早期康復護理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chǔ)上,加早期康復鍛煉可改善血液回流,且可促進患者肌力恢復。 該研究干預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chǔ)上, 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包括密切觀察患肢情況,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靜脈輸注時盡量避免內(nèi)膜損傷,對患者下肢進行推拿,用醫(yī)用彈力襪,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等,以增加肌肉收縮力,促進靜脈回流[8-9]。 出院時干預組護理滿意度達100.00%, 而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僅為86.3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提示通過早期康復護理,可進一步提高腦卒中肢體癱瘓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血漿D-二聚體主要反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是特異性的纖溶過程標記物,其來源于纖溶酶溶解的交聯(lián)纖維蛋白凝塊。D-二聚體水平升高說明機體血管內(nèi)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纖維溶解活動,是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關(guān)鍵指標之一[10]。該研究出院時兩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較入院時降低, 且出院時干預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低于對照組。 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可進一步降低血漿D-二聚體水平,效果優(yōu)于單純常規(guī)護理。 且干預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可見早期康復護理可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縮短了住院時間。 干預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預防腦卒中肢體癱瘓患者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可提高腦卒中肢體癱瘓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一步降低血漿D-二聚體水平,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 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效果優(yōu)于單純常規(guī)護理。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