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彤宣
[摘 要] 課程改革不斷進行,在新的課改中要求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探討了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合理的措施,希望能夠促進語文教學的進步。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新課標
現(xiàn)在大家越來越重視語文的學習,一線語文教師也在思考怎樣進行教學改革,切實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1.提高學生的語文認知,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
小學是學生認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漢字,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學會組詞造句。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幫助學生營造一定的教學情境,加強學生的認知,讓他們能感受到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語言文字的不同色彩,進而培養(yǎng)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能理解在不同的語境下文字所含有的感情色彩,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
2.利用合理的方式去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掌握合適的方式比讓學生死記硬背重要得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放下架子,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在不同的語境和不同的閱讀里加強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幫助學生去學習,引導學生去探索、去思考,甚至是讓學生自己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1)提高學生的欣賞和審美能力
語文知識博大精深,在語文中有浩瀚的文字海洋。而這些描述可以讓學生的腦海里有一個個的情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及審美能力,另外也要去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健全學生的品格,特別是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大腦中想象每一句詩描繪的景象,帶領(lǐng)學生去分析和品讀,讓學生對自然及人文碰撞的意境有深刻的認識,進而幫助學生領(lǐng)悟這其中的美好。
(2)不斷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
中國有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一定程度上來說,語文學習代表的是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受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進而去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培養(yǎng)學生愛國精神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讓學生有歸屬感,讓他們能自覺承擔繼承及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
3.核心素養(yǎng)之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1)用豐富的情感促進小學語文教學
在語文學科中,有各個方面的知識。教師帶領(lǐng)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想象,感受文字及人物和大自然的美,讓學生感受不同背景下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情感。但是小學生有自己的特點,由于他們年齡比較小,認知水平有限,所以他們還不能充分體會在浩瀚文字背后體現(xiàn)出來的巨大價值,他們會被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吸引過去。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深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背后的語文知識,站在小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設(shè)計讓他們感興趣的教學內(nèi)容。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的激情讓小學生受到感染,進而激發(fā)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2)鼓勵小學生敢于討論和交流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小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就某一個問題給小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討論。對待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觀點,這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不要害怕出錯,勇敢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找到論據(jù)來支撐自己的想法。在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課堂學生是主體,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如,老師在給學生講恐龍的時候可以在博物館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各種各樣的恐龍。利用這種方式,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一堂課下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印象還非常深刻。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思考怎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不是僅僅把核心素養(yǎng)停留在文字和口頭上。伴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小學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設(shè)合理的教學情境,舉辦一系列的活動,真正讓小學生可以參與到語文教學中,讓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真正愛上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于欣.教師角色轉(zhuǎn)變應(yīng)從備課開始[N].中國教育報,2018-10-11(5).
[2]何方.論“語文素養(yǎng)”[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8:16-17.
(責任編輯:呂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