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娟寧
摘? 要: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發(fā)展是課改的熱點問題。只有致力于高效課堂的構建,才可以為學生提供真正意義上的求知、體驗與探索的空間,才真正符合課程改革和生命成長的主旋律,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將新課程理念融入教學實踐之中,將構建高效課堂當作不懈追求的目標。基于此,本文就對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導入;信息技術;分層
新課改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探索更合時宜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已是大勢所趨。就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而言,仍以傳統(tǒng)的“師講生聽”為主,由于教師習慣性地占據(jù)主導地位,這便嚴重阻礙了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和主體價值的發(fā)揮,進而極易導致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低下。而要想在此背景下促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與生成,教師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課堂結構,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當中與學生發(fā)展以及課程改革不相適應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及時地優(yōu)化調整,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價值,從而獲取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一、結合新課內容,實現(xiàn)有效導入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關鍵一環(huán),一個成功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聚焦學生的注意力,激活課堂教學活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心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認識到課堂導入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前提下,結合新課內容及學生特點對其進行靈活設計,以便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以《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對學生說道:“今天,老師請大家認識兩位新朋友。看一看,這是什么?”隨后,我讓學生上臺看一看,敲一敲,判斷是陶罐還是鐵罐。之后,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如果讓你選擇它們其中一個裝東西,你會選擇哪一個?為什么?”有的學生說自己會選擇鐵罐,因為陶罐易碎,有的學生說會選擇陶罐,因為鐵罐容易生銹。待學生充分發(fā)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書中陶罐和鐵罐的插圖,并引出了新課:“觀察陶罐和鐵罐的表情,它們之間好像發(fā)生了一些爭執(zhí)。那么,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究竟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如此導入,既激活了課堂教學活力,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現(xiàn)如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然成為21世紀教育的主流,其契合了小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具有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是一種值得被大范圍推崇和應用的教學輔助手段。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善于合理運用這一現(xiàn)代化視聽工具來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將文本所描繪的場景以直觀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以此來深化學生的理解感知,優(yōu)化語文教學效果。
在教學《荷花》一文時,我先是運用信息技術播放了荷花的美妙圖片和背景音樂,并富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進而為其更好地感知感悟文本作鋪墊。之后,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我借助信息技術將文本中所描繪的荷花的形態(tài)進行了直觀呈現(xiàn),并指導學生圖文對照,讀文賞析,以使學生因景入情,以情觀景,使學生的情感隨文波動,與景相融。如此一來,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使學生形象感知了荷花的姿態(tài)美,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關注學生差異,落實以學定教
受多方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個性特點都不盡相同,傳統(tǒng)的“無差別”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關注學生之間存在的主體差異,繼而在充分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對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科學分層,以充分落實以學定教,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待學生閱讀完《灰雀》一文后,我提問道:“課文主要講述了一件什么事?”由于這一問題比較簡單,所以其主要針對基礎層學生,旨在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待學生回答完畢,我繼續(xù)問道:“男孩為什么要捉這只灰雀?他對灰雀的喜愛和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賞哪一種愛?為什么?”這一問題較之前者在難度上有了一定提升,所以其主要針對發(fā)展層學生。而針對培優(yōu)層學生,我的問題則是:“列寧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如此,通過分層提問,不僅將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了深入,而且還充分落實了以學定教,進而有助于挖掘學生潛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總而言之,要想促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與生成,教師一方面要立足課程標準,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及時改進教學行為,積極探尋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另一方面要注意挖掘學生潛在的積極因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組合,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姚昌琴.對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思考[J].甘肅教育,2017(11):42.
[2]周菊紅.關于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嘗試研究[J].學周刊,2016(3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