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雪
【摘要】? 融媒體時代,漢語國際教材的開發(fā)也要跟上時代步伐,在原有傳統(tǒng)選題開發(fā)思路和路徑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數(shù)字技術,才能在專業(yè)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的國際漢語教學。文章以《中國概況》為例,梳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國際漢語教材開發(fā)和運營的思路和經驗,總結融媒體背景下國際漢語教材開發(fā)的路徑。
【關? 鍵? 詞】融媒體;紙數(shù)結合;立體化服務;“走出去”
近年來,各種教育類APP、知識付費平臺、網(wǎng)絡教育平臺、教育知識類公眾號等發(fā)展迅猛、運用廣泛,甚至引發(fā)了教育行業(yè)的變革。信息化的迅速發(fā)展、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及新業(yè)態(tài)的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出版產生了顛覆性影響。在此背景下,國際漢語教材的開發(fā)必須跟上時代步伐,在原有開發(fā)思路和路徑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數(shù)字技術的運用,并配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服務,才能在專業(yè)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的國際漢語教學。本文試圖以紙數(shù)結合《中國概況》系列產品開發(fā)為例,思考和總結融媒體背景下國際漢語教材開發(fā)的思路與路徑。
一、洞察時代的新機遇
一直以來,國內高校國際教育(交流)學院都零散地開設“中國概況”或“中國文化”類課程,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概貌、國情和文化。但這些課程沒有統(tǒng)一的大綱、標準和教材,十分隨機。2017年,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已超過48萬人,其中學歷生超過24萬[1]。2017年6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42號《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明確規(guī)定,“中國概況”應當作為國際學生高等學歷教育的必修課。這一政策背后釋放出明確的信號:“中國概況”課程將從零散開設走向規(guī)?;_設,內容將從隨意走向系統(tǒng)、全面、規(guī)范。因此,該選題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方面能夠切實落實教育部政策,推動學科課程建設和推廣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因其潛在用戶人數(shù)較大,可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濟效益。
洞察市場機遇是選題開發(fā)的源頭,而調研和論證是國際漢語產品選題開發(fā)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出版社通過星問卷等網(wǎng)絡工具和電話訪談的方式進行用戶調研,很快獲取了有價值的信息。例如,“中國概況”課程以2個學時、1學期居多,大部分學校用中文開設,小部分學校用英文開設;用中文開課的學生漢語水平需達到HSK4級,但當前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些跟不上時代;用英語課程開課針對的是大一新生,但缺乏英文教材;部分老師提出急需線上課程和資源作為教學補充,留學生則希望利用碎片時間通過手機學習。
在選題論證階段,出版社用SWOT工具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2017年市場上已有數(shù)個版本的《中國概況》教材,其中《中國概況(第四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國概況》(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年)、《當代中國概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三種較有影響力。這三個版本的教材是市場先行者,在內容和編寫上各有特色,對“中國概況”的課程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已出版的“中國概況”教材搶先占領了部分市場,但時代呼喚新的立體化產品滿足新的教學需求,而國內還未有英文版的中國概況教材,這是很好的機遇。外教社作為專業(yè)的教育出版機構,不僅擁有多年教材開發(fā)、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服務經驗以及專業(yè)的編輯出版團隊,還積累了不少專家和院系資源。但這些資源主要集中在外語教學方面,在國際漢語教學領域的建設相對薄弱,要在短時間內彌補這一短板,需與專業(yè)的國際漢語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機構合作。出版社通過扎實的市場調研收集了一手資料,真實了解高校專業(yè)的實際需求,為后期產品的開發(fā)提供了直觀有效的信息。
二、紙數(shù)結合,立體化產品開發(fā)
在高等教育領域,在線教育、翻轉課堂、慕課、電子書包、微課等教育新形式和新產品不斷涌現(xiàn),豐富和改變了傳統(tǒng)的單一課堂模式。在業(yè)界,已有不少專家提出“搭建教材的配套資源平臺,實現(xiàn)教材電子化是新時代國際漢語教材的發(fā)展方向”觀點。在此背景下,開發(fā)新的國際漢語教材必須考慮新技術手段的運用,產品開發(fā)建設思路也應由以教材為中心轉變?yōu)橐哉n堂為中心,實現(xiàn)紙數(shù)結合,打造立體化產品。
外教社在國際漢語教學領域耕耘十多年,常年與相關專家保持暢通的聯(lián)系。于是出版社邀請國際漢語教學領域的資深專家、南京大學程愛民教授擔任主編,并通過全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學術委員會組建了由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天津大學等12所高校專家與教師組成的編寫團隊,與唐風漢語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發(fā)《中國概況》。
經過召開多次編委會,“中國概況”課程確定了以板塊系列方式呈現(xiàn),實施“一綱多本”(中外文)的建設模式,開展分級教學,并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打造數(shù)字課程網(wǎng)絡平臺,構建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開放型教學、學習和評估系統(tǒng)。為此,編委會制定了中國概況的“課程三級指標”:一級指標為限定性指標,建議所有學校、所有學生學習;二級指標為選修性指標;三級指標為研究性指標。在此基礎上,出版社依托唐風漢語技術團隊,全力搭建視頻資源庫和網(wǎng)上資源平臺。教師和留學生可直接登錄“唐風云平臺和智慧教學系統(tǒng)”,快捷地實現(xiàn)學習、測試(批閱)、交流,以及跨學科、跨地域的線上線下、課內課外互動??紤]到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習時間的碎片化,每節(jié)視頻課時長設定在10分鐘左右。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紙數(shù)結合,出版社還充分考慮用戶使用習慣,將視頻課程同步到“中國概況”微信公眾號。用戶只要掃一掃圖書扉頁上的二維碼,就能觀看相應章節(jié)的視頻課,突破了課堂學習的空間限制。
三、專業(yè)化的編寫確保質量
教材的編寫,尤其是國際漢語教材的編寫,具有很高的專業(yè)性。對漢語學習者而言,通過國際漢語教材這扇窗戶不僅能學習語言,還能了解中國文化。因此,《中國概況》紙質教材的編寫不是視頻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根據(jù)傳統(tǒng)課堂和混合式課堂的教學特點進行專業(yè)化整合和編寫,嚴格把控知識的全面性、準確性、科學性,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客觀性、時代性,使其符合嚴格的學術標準,并突出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相結合的特色。在編寫過程中,編輯與主編保持良好溝通,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堅持走專業(yè)化、精品化的道路,從內容到形式都追求卓越的產品質量。
首先,《中國概況》擔負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的時代使命,力求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中國歷史底蘊與當代國情,傳播正能量,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編委會以此為指導思想,確定了地理、歷史、經濟、科技、文學、藝術、宗教、醫(yī)療、文化等章節(jié),精選200多個內容點,全景式展現(xiàn)中國的古往今來,并收錄了高鐵、移動支付、天眼、數(shù)字經濟、航天科技、“一帶一路”倡議等當代中國時代名片。
其次,根據(jù)大多數(shù)留學生的中文水平,《中國概況》行文語法和詞匯以HSK4級為主,并標注超綱詞匯,補充留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文化點、知識點。練習題設計為開放式的討論題,方便學生進行口語練習,增加課堂的交流互動。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紙質教材的編寫也要注重開放性和靈活度,模塊式的編寫方式使教材具有高度的彈性,師生可根據(jù)教學需求自由組成個性化教材。由于參編老師較多,主編統(tǒng)稿工作十分關鍵和繁重,部分章節(jié)反復修改了四五次才定稿。初稿統(tǒng)稿完成后,出版社又在南京大學等進行試用,聽取留學生的意見和反饋,并根據(jù)意見對書稿進行修改,追求內容的精益求精。
在設計上,《中國概況》采用全彩、大16開的版式,配以與內容相吻合的250多張高清大圖,著力展現(xiàn)“大美中華”,讓學生愛看、老師易教。印刷選用進口輕涂紙,突出色彩的還原性和表現(xiàn)力,確保一流的產品質量。
2018年7月,中文版《中國概況》出版,相應的教學資源庫上線,微信公眾號開始運營,出版社同時啟動英文版教材和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工作,邀請四位資深專家進行翻譯,由程愛民教授統(tǒng)稿。由于《中國概況》的內容涵蓋中國文化各方面,譯者必須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精準的理解,才能用精準、洗練、流暢的英文表達出來。因此,出版社在譯者的選擇上高標準、嚴要求。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6月,英文版教材Understanding China出版,相應的教學資源庫也補充了英文字幕和界面。
中文版《中國概況》和教學資源庫以紙數(shù)結合為特色,以優(yōu)質的內容、立體化的產品和服務迅速打開了市場,被70多所院系選用。Understanding China在市場上也具有唯一性,其譯文準確、流暢、生動,一經推出備受歡迎,一版一次印刷在一個月內即售罄。兩本教材以卓越的質量被列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分會推薦教材”。
四、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立體化服務
對出版社來說,教材的出版和相關資源庫上線意味著教學服務的開始。融媒體時代,教育服務必須是立體的,把線上和線下服務結合起來。2018年8月,外教社和北京唐風漢語在江蘇南京聯(lián)合主辦“《中國概況》課程建設與教學創(chuàng)新研討會暨新書發(fā)布會”,參與《中國概況》產品建設的相關老師介紹了如何在課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并進行傳統(tǒng)精品示范課演示?;旌鲜浇虒W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時空的限制;另一方面大力緩解了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師資普遍緊張的矛盾。對不少學校和老師來說,國際漢語“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還是新鮮事物,缺乏深入的了解。通過這樣的線下會議,老師能夠直觀了解和體會如何展開混合式教學,將其靈活運用到日常教學之中,傳統(tǒng)課堂精品示范課起到了展示和交流的作用。一些老師通過平臺收集詳細的教學數(shù)據(jù),能夠更全面、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申報了相關的“課改”課題,以教學促科研,大力促進了“互聯(lián)網(wǎng)+”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運用。
國際漢語教學服務還應當滿足新時代用戶的新需求,尤其是社交需求。運營者應當“使用微信、微博、SNS等各種社會化媒體,加強與作者和用戶的互動,聚集忠實用戶,提升傳播效率,提高運營效率”[3]。外教社和唐風漢語創(chuàng)立了《中國概況》課程微信群,搭建起出版方、專家和老師之間的線上線下交流和學習平臺,符合運營社交化的時代趨勢。老師可以在課程微信群中發(fā)布和詢問課程資訊、教學心得、課程意見、訂購信息,還可以借此平臺向專家請教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外教社編輯和唐風漢語的運營人員在課程微信群中給老師分享課程PPT,發(fā)布行業(yè)動態(tài)、會議資訊、課程建設動態(tài),并及時回答老師的提問等,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雙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交流暢通,有效提升了服務質量。
五、積極實現(xiàn)“走出去”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并能聽清中國聲音”,而國際漢語教材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窗口?!吨袊艣r》作為中國文化自信的全面展現(xiàn),除了作為來華留學生教材用于課堂教學,還可作為廣大海外漢語學習者(乃至普通讀者)了解中國國情的普通讀物,進一步擴大市場?!吨袊艣r》出版后,被澳大利亞皇家理工學院、聯(lián)合國紐約總部中文班、美國羅得島大學和英國理奇蒙大學等選為教材,作為當?shù)貙W生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的窗口。
借助外教社多年來的高品質聲譽和國際合作伙伴,《中國概況》還實現(xiàn)了版權輸出。2019年10月,在法蘭克福書展上,《中國概況》成功授權阿拉伯科學出版社(Arabic Scientific Publishers)出版阿語版。此后,《中國概況》的英語版、西班牙語版等11個語種也相繼實現(xiàn)了版權輸出,直接面向國際市場,促進國際社會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理解,真正實現(xiàn)“走出去”,成為中外文明溝通的時代橋梁。此外,外教社還與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團(Royal Collins Publishing Group Inc.)簽訂了英語版輸出合同,希望借助該集團的影響力,將該書打入國際主流發(fā)行渠道,為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做貢獻。
《中國概況》版權輸出的成功,充分說明新時代國際漢語教材的開發(fā)不僅要把眼光放在到國內,注意國際漢語教學的新需求和新動向,還要洞察國際上的需求,關注廣大海外市場的興趣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拓展產品的生命力。在“一帶一路”倡議大背景之下,國際社會對中國故事,尤其對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中國故事充滿了興趣和熱情。如何更好地運用新技術和手段發(fā)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深入挖掘和開發(fā)更多細分選題,是開發(fā)國際漢語教材新產品時應當關注的一個熱點和重點;如何將產品打造得專業(yè)性與趣味性并存,時代性與經典性同在,則是我們需要不斷總結、思考、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7年來華留學人數(shù)近50萬,88%為自費生[EB/OL]. (2018-03-30)[2020-03-12].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596331270402022805&wfr=spider&for=pc.
[2]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2016-05-18)[2020-03-12]. http://politics. people. com. 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 html.
[3]武黎. 淺談如何策劃出版高質量大學教材[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