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
【摘要】在創(chuàng)意比較中,感受詩歌形式的韻律美,想象詩歌內(nèi)容的畫面美,了解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美。通過背景資料的適時介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歌的內(nèi)涵以及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最終學生在有創(chuàng)意的理解與表達中還原情境,與古人進行精神對話,充分感受詩歌的魅力。
【關鍵詞】創(chuàng)意讀寫 比較閱讀 比較資料 比較對話
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古詩三首》選編了關于秋天的三首七言絕句。筆者嘗試把這三首詩整合在一節(jié)課上進行課堂教學,在創(chuàng)意比較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古典詩歌的魅力。
一、比較閱讀,初探詩人情感
1. 比較形式,感受韻律美
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用單豎線標出《山行》這首詩的節(jié)奏,并試著讀一讀,感受七絕的節(jié)奏美。根據(jù)兩字為一個小單元的“近體詩”特征,節(jié)奏標注如下:
遠上 /寒山 /石徑斜,白云 /深處 /有人家。
停車 /坐愛 /楓林晚,霜葉 /紅于 /二月花。
再把每句的最后一個字標上拼音,看看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學生會發(fā)現(xiàn)第二句句尾的“家”與第四句句尾的“花”都有相同的韻尾。教師相機告訴學生,這就是韻腳,七言絕句的第二句句尾與第四句句尾都有相同或相似的韻母。教材遵循“古音今讀”的原則,首句句尾的“斜”注音為“xié”,其實《山行》這首詩按照“近體詩”的平仄律,屬于仄起平收首句入韻式,故“斜”的韻尾應該和“家”“花”一樣。從尊重教材的角度出發(fā),這一點教師明白即可,課堂上暫且不論。絕句都是壓平韻,根據(jù)古詩“平長仄短”的誦讀原則,讀到“家”“花”時,可以自然拉長聲音。學生自由練習朗讀,體會七絕的韻律美。用這樣的方法,學生自由學習朗讀另外兩首七言絕句,先劃分節(jié)奏,再標出韻腳,最后放聲朗讀。
2. 比較內(nèi)容,感受秋景美
在初步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后,請學生關注這三首詩都是和秋天有關的古詩,詩中都有哪些秋天的景物,請學生在詩中找出?!渡叫小分斜硎厩锾斓木拔镉校汉?、霜葉?!顿泟⒕拔摹分斜硎厩锾斓木拔镉校汉杀M、菊殘、橙黃橘綠?!兑箷姟分斜硎厩锾斓木拔镉校汉?、秋風。同樣是秋天的風景,詩人欣賞的時間不同。有的是在白天,有的是在傍晚,還有的是在夜晚。詩人欣賞的地點也不同,有的是途經(jīng)楓林,有的是臨池坐看,有的是客居他鄉(xiāng)。盡管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景物不同,然而欣賞秋天里最美的那一道風景卻是相同的。
3. 比較詩眼,感受情感美
“詩眼”是詩詞創(chuàng)作過程中那些極為生動傳神,也極富表現(xiàn)力的文字。古人云 :“詩之有眼,猶人之有目也?!痹娧凼且皇自姷撵`氣所在,是解讀一首詩的“鑰匙”。如果讓三年級的學生在這三首詩中各找一個關鍵字作為詩眼,那么會是什么呢?
《山行》這首詩,學生選擇的是“愛”與“紅”。“愛”是指詩人非常喜愛傍晚時分的楓樹林,“紅”是指紅色的楓葉。前者是從詩人視角出發(fā),后者是從景物視角來看,兩者是因果關系。正是因為詩人被這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才會停下車,駐足欣賞這美麗的楓樹林,故“愛”字統(tǒng)領全詩。
《贈劉景文》這首詩,學生選擇的是“好景”與“記”。在詩中什么樣的風景是好景呢?當然不會是“荷盡”“菊殘”,而是“橙黃橘綠時”。其實夏天的荷花也很美,秋天的菊花更是詩人爭相吟誦的對象,那么蘇軾為什么一定要讓劉景文記住菊殘之后的初冬時節(jié)呢?他到底想讓劉景文記住什么呢?
《夜書所見》這首詩,學生大多選擇“寒”與“情”。“江上秋風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一個“寒”字寫出了詩人漂泊在外、客居他鄉(xiāng)的凄涼心境?!扒椤笔鞘裁辞??學生在討論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里的“情”更豐富,不僅有“心寒”的感覺,還有對家鄉(xiāng)、對童年的一份情感。每首詩的詩眼都表現(xiàn)了詩人心中最亮的那道風景。
二、比較資料,再探古詩內(nèi)涵
探究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情感,顯然通過詩文本身,有時是不夠的,需要引入詩人的背景資料,在這過程中深入詩人內(nèi)心,感悟詩人情感,領悟表現(xiàn)手法。
1.結合背景資料,再探詩人情感
《山行》中的詩人顯然在驅車趕路,可能是要翻過前面一座山頭,也可能是要到遠處白云縹渺的人家,總之,已經(jīng)是夕陽西下的傍晚時分,眼看天就要黑了,應該要加緊趕路才對,然而為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停了下來。詩人究竟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美景呢?教師在學生討論之前給予提示:夕陽、晚霞、秋風、紅楓、落葉。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畫面,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體現(xiàn)了詩人豪爽的精神。
《贈劉景文》的背景是蘇軾在杭州與好朋友劉景文相見,當時劉景文已經(jīng)五十八歲了,可是蘇軾覺得他特別有才華,便向朝廷竭力保舉,最終使得劉景文得到升遷,于是蘇軾欣然提筆寫下了這首詩。教師在此提醒學生把年齡與季節(jié)聯(lián)系起來思考,學生便能體會到蘇軾的用心,原來初冬時節(jié)的黃橙綠橘就相當于步入晚年時期的劉景文進入人生的成熟期,雖然初冬的大自然有點蕭條,但也正是碩果累累的時刻。領悟蘇軾作詩的高明之處。
《夜書所見》這首詩是詩人孤零零一人客居異鄉(xiāng)、靜夜感秋所作。詩人感受著江上吹來的秋風,聽著蕭蕭梧桐葉聲,未免惆悵欲歸,難以入睡,步出門外,卻看見活潑天真的小孩子們正在無憂無慮地捉蟋蟀,許多情感涌上心頭。會是哪些情感呢?在這樣的背景提示下,學生能感受到詩人不僅思念家鄉(xiāng),想念家人,還勾起了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甚至覺得孤獨的自己仿佛成了那盞照亮黑夜里某個角落的明燈。
2.比較賞景方式,感受表現(xiàn)手法
三首描寫秋景的詩,詩人賞景方式迥異。《山行》是駐足欣賞式,看到美景禁不住停下來慢慢地欣賞,大聲地贊嘆?!顿泟⒕拔摹肥谴傧フ勑氖?,有目的地選擇初冬時節(jié)的黃橙綠橘,說服劉景文去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與其說蘇軾在欣賞秋景,不如說其在欣賞好友?!兑箷姟肥撬季w萬千式,黑夜中的一盞燈,喚醒了詩人腦海中童年的生活片段,伴隨著江上秋風和梧葉蕭蕭,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景相應和,涌起了復雜的情感。
雖然賞景方式不一樣,但是表現(xiàn)手法卻驚人的相似,都是用對比襯托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渡叫小非皟删渌鶎懙木吧呀?jīng)很美,山上彎彎曲曲的小路,遠處片片白云之中隱約看見幾戶人家,然而詩人最愛的不是云霧升騰的大山深處,而是色彩絢爛的紅楓。在感受《山行》的對比手法后,讓學生小組討論另外兩首詩中用什么和什么做對比,突出了什么。學生發(fā)現(xiàn)《贈劉景文》一詩中,詩人先寫荷盡,再寫殘菊,不管曾經(jīng)如何,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過時了,不得不退出競爭,讓位于生機盎然、碩果累累的初冬驕子——橙與橘。《夜書所見》一詩中,詩人用梧桐樹葉發(fā)出的聲響襯托出夜晚的寧靜,用眼中看到的兒童與自己心中的兒童做對比,突出了思鄉(xiāng)情懷。
三、比較對話,展示詩情畫意
本單元有關表達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寫日記。這三首古詩能為學習寫日記貢獻什么呢?學生要明白,這三首古詩之所以能流傳千年,正是因為有了當年詩人的記錄。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穿越時空與詩人對話,并把對話記錄下來,不僅為單元習作“寫日記”做鋪墊,更是將古詩與創(chuàng)意讀寫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歌的多元之美、開放之美、個性之美、融和之美。
1.書童與詩人對話
[情景設置一]
如果你是與詩人杜牧同行的一個小書童,今晚要趕到山的那一邊,見到詩人突然把車停了下來,你會對詩人說些什么?詩人又會怎么回答呢?(同桌互相演一演,說一說。)
書童:先生,您怎么突然停車了?
詩人:……
書童:可是您看山那邊的景色很不錯,白云繚繞,正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呢。
詩人:……
書童:可是……
詩人:……
在對話活動中,詩人不僅能說清楚停車的原因,還能創(chuàng)造性地描述楓葉是如何的好看,如何比春天里盛開的紅花還要好看,甚至很夸張地說是自己平生第一次看到這么美的秋景,所以要停下來慢慢看,多看一會兒。詩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夕暉晚照下,楓葉遠看像一片片晚霞,一陣風吹來,又似一團團火焰。如此一來,這楓葉流丹、層林如染、如爍彩霞的美景已經(jīng)留在學生的腦海中了。
2.朋友與詩人對話
[情景設置二]
如果你是劉景文,聽到蘇軾吟誦著寫給你的詩篇,你會對蘇軾說些什么?蘇軾又會怎么回答呢?(同桌互相演一演,說一說。)
蘇軾:景文,我為你做了一首好詩,你聽……
景文:東坡老弟,我今年已經(jīng)58歲了……
蘇軾:……
景文:……
……
學生站在劉景文的視角,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優(yōu)秀,況且年齡也大了。站在蘇軾角度的學生則一味地勸說著劉景文,夸贊劉景文的才華了得,一定能像眼前看到的黃橙綠橘一樣,做出一番事業(yè),取得豐碩成果。詩人在劉景文還在思考的時候,進一步勸說他不要再猶豫了,放開手去吧,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此時的劉景文就滿口答應了。雖然學生的語言顯得天真爛漫,但是平常人眼中“悲秋傷冬”的情景在蘇軾那里毫無蹤跡,讓人感受到蘇軾豁達開朗的性情,以及對好朋友的一片誠意。
3.詩人與詩人對話
[情景設置]
如果你就是葉紹翁,夜晚感受著江上吹來的秋風,聽著蕭蕭梧桐葉聲,難以入睡,步出門外,看到幾個小孩子提著盞燈在捉蟋蟀,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想起了自己的小伙伴,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想著想著,不禁自言自語起來。(一生演自言自語的詩人,一生演捉蟋蟀的小孩。)
[現(xiàn)場回放]
生:喲,瞧他們開心的樣子,當年我也是這么和小伙伴們一起玩的。要是我還能回到過去,該有多好。唉,在這兒說什么傻話,怎么可能回到過去呢。
生:我好想家啊,已經(jīng)在外這么長時間了,可是還不能回去。我得想辦法回家里看看。
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都融入在學生的對話表演中。學生在與詩人的對話過程中,或引用詩句,或循循勸導,或低吟沉思,已然成了小詩人。
溫儒敏教授曾指出小學階段有的古詩教學總喜歡來個三段論——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如此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這三首古詩在創(chuàng)意比較中打破了這個“三段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比較學習中,把有創(chuàng)意的理解與表達有機結合起來,從而發(fā)展與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詩歌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馮亞瑾.即便不做丹青手,“詩眼”亦應工識拔[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27).
[2]溫儒敏.如何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小學語文,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