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關鍵詞】文化自信 語言文字 學科融合
網上流行著這樣的一則故事,說是有句英語,“If you die ,I will die too.”,如果你要翻譯成“如果你死了,我也不獨活”,就能證明你英語達到了初級水平。如果你把這句英文譯成“??菔癄€,此志不渝”,你就達到了四級英語水平;如果你譯成“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你就達到了六級英語水平;如果你能譯成“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恭喜你,你的英語水平已經是專業(yè)八級了??梢悄惆堰@句譯成了“你在或不在,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你的英語水平已登上巔峰無出其右了。
對于這樣的一個段子,起初讀來,我先是付之一笑。細想,卻覺得其中頗有疑問。
問題一:同樣的一句英文,因為譯者水平的不同,所詮釋和傳達出來的美感也是完全不同的。那么,翻譯水平體現的是漢語水平,還是英語水平呢?
答案顯而易見:不同的翻譯,體現的是譯者層次不同的漢語水平。能做到“信雅達”層次的譯者,正是有著對漢語文字、漢語傳統(tǒng)文化的精深把握,從而才成竹在胸。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
問題二:普普通通一句英句,因為翻譯的不同,意境馬上發(fā)生了翻天覆天的變化。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是不是要在語言文字“美”的方面多下功夫,多花力氣?答案無疑也顯而易見的。需要,而且是必須。
讓學生在母語閱讀中感知到美,讓他們感知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引領他們熱愛語文學科,熱愛母語,熱愛傳統(tǒng)文化。這本來就是我們這些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文化自信”,并且對于文化自信給出了很多闡述,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就必須處理好語文教學中的“美”的設定。學生只有在感知到了語言文字的美,傳統(tǒng)文化的美,才會更加喜歡漢語,并且矢志不渝地使用漢語,熱愛漢語,身體力行地推廣漢語。
1.要在語文教學中,做好“美”的設定,首先是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漢字的美
自古以來,中國的書畫大師作品每每為人所推崇備致。那些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的書畫大師的名字,在幾千年的貫穿久而彌新,至今仍然熠熠生輝。比如在教授《蘭亭集序》一文時,我就大量引用歷代書畫名家對于王羲之的評價。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鐘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辈⑶掖罅克蚜_關于王羲之的一些經典小故事,來加深學生對于“天下第一行家”大家的認識。
入木三分,書成換鵝,巧補春聯(lián),不避之字等等,這些經典小故事,既讓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又能讓他們熟悉一些成語,可謂是一舉多得。
漢字的“美”,甚至能從倉頡造字開始談起。據說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原因是“造化不能藏其秘,靈怪不能遁其形”。具體到課堂里,我則把這些處理成自從有了語言文字,文化得以流傳,經典得以永存。
放眼歷史,有多少技術成就,有多少今人都嘆為觀止的建筑,都消失在云煙之中,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2. 要在語文教學中,做好“美”的設定,還要結合課文的編排結構
作為老師,尤其是接受了新教材培訓的語文老師,要深刻體會新版語文教材的編排結構,要體察編者的良苦用心,更要在教學的實際中煞費苦心。新版的語文教材,對傳統(tǒng)文化更加側重。課文編排,從古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散文小說,都有涉及。讀懂了語文教材,就會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如何一脈相承,一直流傳到今天的。
配合新版的語文教材,作為一名老師,就必須向學生推介更多的必讀書目,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學了什么,還要學什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為了不教。學,不但今天要學,還要終身學習。
3.要在語文教學中,做好“美”的設定,同樣也需要與時俱進,努力做到學科融合
語文不僅是是扎實的文化基礎,同時作為語言所具備的普遍特點,她也是一門工具。在學科融合中,可憐具體談到和英語學科融合,從句子結構,文章的篇章結構,到修辭手法,都和英語有相通或者相同的地方。
例如比喻這處修辭手法,語文和英語是相同的,都有“明喻、暗喻、借喻”等手法。至于夸張,排比,借代等修辭手法,更是和英語別無二致。在具體的教學中,把語文常識和英語的語法特點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對于語言的普遍特點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在現代文教學中,不止一次地分析過句子結構,向學生強調主謂賓定狀補。學生充分地理解之后,既可以避免行文造句中出現的謬誤,也可以在英語學科學習中,對于句子結構有更深的體會。
事實上,學生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時,也一樣要掌握好語文這個工具,明確“是什么,“怎么了”,“為什么?”也就能夠明確書中在說什么,闡述什么。
語文學科教學實際中“美”的設定,還能介紹一些時下的新詞。比如英語詞典里收錄的“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就是我們網絡語言進入日常生活中的范例。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對“美”的設定肯定遠遠不止這些;同時,在教學設計中體現“美”,也是一個日積月累,天道酬勤的工作。
但有一點必須肯定,那就是,只要堅持不懈地進行“美”的教育,“美”的滲透,學生們自然會練就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具備“感知美”的能力,從而更進一步地去“創(chuàng)造美”。
作為老師,我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傳導“美”,不僅僅是教育過程,也是一種自我升華和自我放飛的過程。我在進行“美”的設定時,自己也一樣獲得了“美”的薰陶。
(作者單位:蕪湖市火龍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