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鳳,莫芳華,鐘 燕,潘梅清,黎偉榮
(鐘山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賀州 542609)
中風是多由痰熱內盛、陰虛陽亢或氣血虧虛,加之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所致。病位在腦,涉及肝、腎。突然發(fā)病,多具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語言謇澀或不語,甚則神志恍惚、迷蒙、昏憒等特征的臨床表現。也有病發(fā)表現為歪僻不遂,但無神志障礙,這些癥狀會使患者產生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會導致患者失眠,從而對預后產生巨大影響[1]。中醫(yī)護理中的情志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按摩可改善睡眠質量,從而促進患者治療進展。本文對中醫(yī)護理應用于中風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使用抽簽法對本科收治的46例中風患者進行分組,分兩組各23例,時間選為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其中,實驗組男、女各17、6例,年齡為32至84歲(52.13±12.38)歲;對照組男、女各15、8例,年齡為34至86歲(53.21±12.79)歲。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一般護理,給患者安排一間舒適、安靜的病房;每日進行護理查房兩次,對其用藥以及生活習慣進行指導。實驗組實施中醫(yī)護理。(1)環(huán)境護理:要隨時開窗通風,以保證室內空氣清新,病室內光線要柔和。(2)按摩指導:指導家屬可時常對患者進行按摩,從肢體遠心端向近心端有規(guī)律的按摩,減少患者發(fā)生痙攣的幾率,使患者四肢恢復運動功能。(2)動靜相宜:可適當進行肢體訓練,教會患者學會如何進行關節(jié)旋轉以及伸屈等簡單動作,指導患者不可太過勞累,訓練時要注意勞逸結合。(3)情志護理: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溝通,注意語言要輕柔、態(tài)度要熱情誠懇,拉近醫(yī)患之間聯系,對其講述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以及治療方式,介紹中風恢復良好的病患進行講述,給其安排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室友,潛移默化,增強其治療信心。(4)飲食調護: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減少油膩、高鹽的食物攝入。肝陽暴亢型飲食應清淡甘寒,如綠豆、芹菜、菠菜、冬瓜、絲瓜、梨等。痰熱腑實型飲食以清熱化痰潤燥為主,如蘿卜、綠豆,冬瓜,芹菜等。風痰阻絡型飲食宜食黑大豆、香菇、桃、梨等。以上三型忌食羊肉、雞肉、狗肉、牛肉等。氣虛血瘀型飲食宜益氣健脾通絡,如山藥薏苡粥,黃芪粥、蓮子粥、白菜、木耳、冬瓜等。陰虛風動型飲食以養(yǎng)陰清熱為主,如百合蓮子、薏苡仁粥,甲魚湯、淡菜湯,銀耳湯、黃瓜、芹菜等。
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 對患者情緒進行分析,總分為0至100分,分值越高,負面情緒更加嚴重。使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患者睡眠障礙進行評分,總分值為0至21分,分值越高,睡眠質量越差[2]。
采取SPSS15.0系統(tǒng)程序解析數據,采取%表達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采?。ǎ┍磉_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用P<0.05表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SDS、SAS、PSQI評分分析,護理前,兩組數據無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SDS、SAS、PSQI評分對比(n =23,分)
中風多因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所致,該病起病急促,變化迅速,在臨床是一種重癥疾病,痊愈幾率很小,病情嚴重者可能會致死或致殘。中風患者發(fā)病后可能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心理、認知以及運動功能障礙等,因此常會有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出現,導致睡眠障礙。中風后睡眠障礙屬于中醫(yī)學“失眠”“嗜臥”“不寐”等范疇,對生活質量會產生影響,阻礙神經功能的恢復進展,延長治療時間,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林紅霞[3]研究表明,中醫(yī)護理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糾正錯誤睡眠模式,改善睡眠質量;采用情志護理,對患者負面情緒進行紓解,減輕其心理負擔,促進其以積極、放松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提升了治療進展;進行飲食調護,即保證病人的合理必須的營養(yǎng),又有利于中風危險因素和病因的控制。本文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SDS、SAS、PSQI評分均得到改善,但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因此得出,中醫(yī)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升睡眠質量,可以以更好的狀態(tài)面對治療。
綜上所述,中醫(yī)護理更適用于中風患者,促進治療進展,加快患者恢復速度,值得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