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輝
【摘要】目的 探索了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對于其社會功能的影響。方法 本次研究選取對象為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所接收的精神分裂需長期住院患者,共計120例,并隨機分配到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患者都為60例,在經(jīng)過不同的護理措施后,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社會功能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情況均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患者實施康復護理,不僅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能對其社會功能進行改善,臨床推廣價值較高。
【關鍵詞】康復護理;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病人;社會功能;對照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5..02
目前,關于精神分裂癥的病因,還不是十分明確,一般常見于青壯年群體。慢性精神分裂癥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包括生活懶散、興趣缺失、情感淡漠、行為退縮等,如果不能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并使其長時間處于單調生活環(huán)境,不利于其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另外,精神分裂癥對于家屬和醫(yī)護人員的依賴性較強,獨立意識薄弱,這些都會對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甚至還會使患者出現(xiàn)精神衰退的問題,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其社會功能的正常發(fā)揮。據(jù)相關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并能大幅度提升其生活質量,臨床效果顯著,以下主要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組選取對象為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所接收的精神分裂需長期住院患者120例,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病程6~17年,年齡40~45歲,包括男36例,女24例,研究組患者病程7~17年,年齡41~45歲,包括男35例,女25例。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50歲以下;符合精神分裂癥臨床診斷標準;知情并自愿配合本次研究。研究對象排除標準:年齡在50歲以上;非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者。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采取常規(guī)化護理模式,研究組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康復護理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精神分裂癥患者往往需要長期住院治療,因此,醫(yī)護人員要盡可能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衛(wèi)生、整潔的住院環(huán)境,對其治療反應和病情進行認真觀察,強化巡視,如需外出,必須要由專業(yè)護士陪同,做好排便、飲食和晨晚間護理。
(2)康復護理,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組織其進行適度運動,如繪畫、手工編織、定期組織病人戶外活動等等,使患者能夠在勞動中享受生活樂趣,強身健體。與此同時,還要對患者飲食結構進行調整,輔助患者有計劃的、合理的花錢購物,隨天氣變化增減衣物,告知患者調節(jié)情緒的小技巧,使其能夠保持平和心態(tài)。在社交方面,醫(yī)護人員要盡量鼓勵患者與外界接觸,學會與人交流,如定期組織患者去\看電影、讀書等,以提升患者的社交能力。在個人衛(wèi)生的方面,護理人員應督促患者按時洗漱、起床、整理床鋪,勤更換內衣褲,飯前便后養(yǎng)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勤剪指甲。在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方面,可引導患者看報紙、看電視,了解國家大事,定期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如文藝表演、歌唱大賽、繪畫展示知識競賽等,豐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在心理康復方面,要盡可能多的關心患者,經(jīng)常與其溝通和交流,從而可更加深入的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幫助其樹立康復信心。
1.3? 觀察指標
(1)對兩組患者康復護理前、康復訓練3個月以及6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進行對比,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佳。
(2)對兩組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進行對比,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處理相關參數(shù),“t”和“x2”檢驗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是P<0.05。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
康復訓練之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并不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康復訓練3個月和6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社會功能缺陷評分對比
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分別為(12.32±2.65)分、(12.36±2.58)分,對比差異不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分別為(4.66±2.35)分和(8.52±0.62)分,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
3 討 論
關于精神分裂癥,其臨床病因尚不明確,屬于常見的重性精神病,復發(fā)率較高,大多數(shù)患者都是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又重復發(fā)生,從而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造成直接影響。正常情況下,對于精神分裂癥,基本上都會選擇藥物進行治療,以實現(xiàn)對患者疾病和臨床癥狀的有效控制,但這種治療方式通常不能對患者的精神意識、社會功能等進行改善,因此還需要對患者實施相應的康復訓練。
康復訓練屬于一種現(xiàn)代化先進的互利模式,在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引導其進行康復訓練,能夠最大限度調動其身體健康,提升患者整體活動水平和自我護理能力。與此同時,通過康復訓練,還能大幅度提升患者的社會功能和院內生活功能,通過社會交往、文化活動、娛樂、勞動、學習等方面的技能訓練,能夠有效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強身健體,對患者大腦皮層抑制和興奮過程進行調節(jié),延緩精神衰退,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早日恢復,提升其生活質量[1]。
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實現(xiàn)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有效結合,及時發(fā)現(xiàn)服藥依從性差、病情被動的患者,從而對藥劑量進行合理調整,預防疾病復發(fā),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家人的支持與理解至關重要,但對于那些低娛樂性和低文化性的家庭而言,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親情往往比較淡薄,缺乏溝通和理解,同時也很少參加文化活動,這對患者病情的康復尤為不利。因此,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還要對患者家屬進行指導和教育,使其能夠提升對精神分裂癥的重視程度,從而能夠正確的接納和面對患者,并主動配合醫(yī)生進行治療,主動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療養(yǎng)氛圍。在生活上給予患者關心,精神上給予安慰,及時的幫助患者排解消極情緒,盡可能避免或減少對患者造成的精神刺激,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康復訓練效果[2]。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主要采取傳統(tǒng)護理方法,研究組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在經(jīng)過康復訓練3個月和6個月后,其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總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綜上所述,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可實現(xiàn)對患者社會功能的有效改善,同時也能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以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逐漸擺脫精神障礙,回歸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當中。
參考文獻
[1] 耿在香,王艷紅,杜愛英,等.群組管理健康教育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8,33(6):84-86.
[2] 劉年鳳,楊建明,鄧大勇,等.綜合康復措施對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的影響[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6,18(11):1680-1682.
[3] 董瑞蘭,李全會,王素紅,et al.社會功能訓練對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8,14(5):40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