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向楠,王雪梅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yī)院,北京 101100)
神經病學是一門專業(yè)性較強的獨立學科,主要研究神經系統(tǒng)疾病。神經病學臨床見習課時少,專業(yè)性強,學習內容多,概念抽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探索教學方法改革,逐步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神經病學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成為臨床教學中急需解決的難題。隨著醫(yī)學教育的改革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多種現(xiàn)代化教學方法已經應用于臨床教學。為提高教學質量,我院神經病學教研室針對神經內科見習教學,嘗試在傳統(tǒng)PBL教學法[1]基礎上引入微課+微信模式,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在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yī)院見習的2016級、2017級五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80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40名)和對照組(40名)。實驗組男15人,女25人,年齡 20~23歲,平均(21.58±0.64)歲;對照組男 17人,女 23人,年齡20~24歲,平均(21.63±0.70)歲。兩組年齡和性別無顯著性差異(P>0.05),每周進行一次神經內科??埔娏曊n,共4周。
1.2.1 實驗組 實驗組采用微課+微信模式結合PBL教學法。(1)教師建立微信群,選取典型病例,制作成一節(jié)時長20分鐘左右的微課,內容包括學生在見習課中容易遇到的問題。(2)將微課鏈接發(fā)送至微信群,要求每位學生在課前進行學習,并針對問題分組查閱相關資料,分析、討論病例。(3)見習課上教師先闡述病例,幫助學生梳理病例,之后進行床旁見習帶教,包括采集病史和進行體格檢查,糾正學生問診及查體錯誤并行床旁示范?;氐浇淌液螅處熃M織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結合臨床病例進行討論,總結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診斷分析并制訂診療計劃,解決提出的問題,將收集的資料在微信群中共享,最后總結。(4)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生提出的疑問及時進行解答。
1.2.2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PBL教學法,教學過程與實驗組相同,只是不利用微課和微信進行病例預習、知識分享及課后輔導等。
在神經內科見習課程結束后,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考試、技能考核以及問卷調查,綜合評估教學效果。理論考試滿分為100分,兩組學生考卷內容一致。技能考核滿分100分,包括神經內科??企w格檢查和病例分析,需嚴格按照評分標準進行量化考評[2]。見習課后學生不記名填寫教學效果評價量表,共11個問題,每個問題設置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不滿意4個選項,分別賦分 4、3、2、1 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若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兩獨立樣本秩和檢驗。檢驗水準設定為α=0.05,當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兩組理論知識考試成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技能考核成績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理論考試成績82.75±6.06 80.75±6.55 0.191實驗組對照組P值技能考核成績82.08±6.13 78.33±5.49 0.003
在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自學能力、提高查閱文獻能力、提高綜合分析能力、提高臨床操作能力、鍛煉臨床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教學滿意度方面,實驗組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2)。
臨床見習是醫(yī)學生向醫(yī)生角色轉換的重要階段。由于神經內科知識系統(tǒng)性強,對于初次接觸臨床的學生來講理解存在一定困難,而教師要將這些知識準確清晰地傳遞給學生也并不容易。
隨著教學方式的逐步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在神經內科臨床教學中得到了應用[3-4]。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主導,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以及與他人合作方式解決問題的學習模式[5]。傳統(tǒng)PBL教學法應用于神經內科臨床見習教學中,圍繞典型病例,以問題為基礎,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能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及解決問題能力,但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如下。(1)臨床教學時間相對有限,師生交流互動少,導致PBL教學難以開展;(2)初入臨床的學生缺乏實踐經驗,難以形成對神經內科疾病的整體認識,短時間內掌握見習重點存在一定困難;(3)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自主學習興趣低,主動性不足,不能充分得到鍛煉,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6]。
表2 兩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s,分)
表2 兩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s,分)
內容 實驗組3.28±0.72 3.18±0.78 3.00±0.78 3.05±0.78 3.18±0.75 3.13±0.72 3.18±0.71 3.23±0.83 3.15±0.77 3.08±0.80 3.10±0.81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自學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查閱文獻能力提高綜合分析能力提高臨床操作能力鍛煉臨床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教學滿意度對照組2.75±0.63 2.70±0.69 2.93±0.73 2.65±0.70 2.68±0.66 2.58±0.55 2.63±0.67 2.83±0.64 2.53±0.60 2.58±0.68 2.55±0.68 P值0.001 0.015 0.696 0.025 0.002 0.000 0.002 0.028 0.000 0.001 0.003
在傳統(tǒng)PBL教學中引入微課+微信模式,可以看到,實驗組技能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教學滿意度更高,表明這種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微課具備時間短、可重復性強的特點,能夠針對性地突出教學內容,便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充分預習,提高自學能力,適合見習課緊湊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微信普及率高,應用人群廣,教師通過微信多人群聊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提高溝通效率,鍛煉學生交流能力,同時實現(xiàn)資源共享[7]。微課+微信模式聯(lián)合PBL教學法應用于神經內科見習教學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針對同一問題進行不同觀點的碰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全面提高分析判斷、協(xié)調組織及解決問題能力。
綜上所述,在傳統(tǒng)PBL教學中引入微課+微信模式,對提高學生應對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均有積極作用,有效提升了神經內科臨床教學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需要注意的是,微課+微信模式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夸大其作用而單獨使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能將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推廣到神經內科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等領域,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做到與時俱進,更好地為臨床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