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玲玲
【摘要】“挑戰(zhàn)、規(guī)則、交互、反饋”是游戲中重要的元素,小學數學課堂要體現的思維沖突、教學要求、師生互動、評價體系等目標和這些游戲元素有異曲同工之處,把這些游戲元素融入小學數學課堂,定會如虎添翼。
【關鍵詞】游戲元素 挑戰(zhàn) 規(guī)則 交互 反饋
游戲,人們第一反應是“玩”,但在數學課堂上,它不單純是“玩的游戲”,而是將數學問題蘊含在游戲中,融入“挑戰(zhàn)、規(guī)則、交互、反饋”等游戲元素,和數學課堂中的思維沖突、數學教學要求、師生(生生)互動、評價機制等教學要求結合起來,把數學問題簡單化、新穎化、趣味化、娛樂化,從而讓“玩”游戲的人(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潛移默化地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多次的課堂實踐中,筆者越發(fā)覺得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游戲元素確實能增色、添翼。
一、加入“挑戰(zhàn)”元素,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數學課堂中加入“挑戰(zhàn)性”游戲元素,能給學生帶來視覺、知覺等感官的刺激,特別是在被認為枯燥乏味的計算教學課堂,加入足夠能引起學生斗志的“挑戰(zhàn)”元素,會令玩家(學生)一往無前、志在必得。
低年級的加法減法、乘法口訣,中年級的乘法除法,高年級的分數小數加減法、乘除法等計算教學,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越到后面越覺得枯燥乏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失去學習熱情主要在于計算課堂單調,有些簡單的題目還要反復講,有些明明可以通過方法遷移自學就會的題目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反復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現在這種“冷淡”的局面。
在教學四年級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時,為了避免上述尷尬的場面,把整個單元的內容通讀挑選,設計成游戲闖關的形式,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學這一單元的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有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基礎,對于算法、算理、進位加等知識已經很熟練,為此把三位數乘兩位數、積的變化規(guī)律、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這三塊內容設計成關卡,讓學生帶著和這些新知有關的舊知嘗試探究自學。在闖關之前分組,然后進行組組PK,每一關以補充習題配套的作業(yè)正確率作為過關標準,正確率沒有達到標準的,必須要另外完成一份配套的習題才能算過關。
學生對這樣具有“競爭”性的挑戰(zhàn)很感興趣,個個摩拳擦掌,課堂聽課效果異常好,回答問題、思考角度、積極舉手大為改觀。同樣的,在你追我趕的氛圍中,組和組之間的學生都不想因為自己的失誤而導致團隊的失利,無形中又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的能力。
二、加入“規(guī)則”元素,驅動學生學習規(guī)范性
入木三分看游戲,游戲規(guī)則之不存,游戲將焉附?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用來規(guī)范玩家(學生)的行為,使游戲可控,從而達到游戲課堂效果最優(yōu)化。
一年級活動課《有趣的拼搭》,這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教材提出要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思考,在滾一滾、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數一數等活動中,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征。很多教師對類似于此的活動課無非就是課前準備一堆符合要求的教具學具,課堂就讓學生在一個一個預先設定好的環(huán)節(jié)內操作,有時甚至于課堂一度失控,草草收場,課堂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是教學要求、規(guī)則意識不明確,多數學生課堂太興奮,只顧著玩,等教師提問各物體有什么特征時,多數學生人云亦云,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最后就記一下結論,感悟難以深入內心。如此這樣,導致類似的活動課浮于表面,走個形式收場,達不到知識經驗積累的目的。
仔細研究教材,我們發(fā)現類似于此的活動課,很適合改造成數學游戲課,而要達到教學目的,又要讓學生學得樂而不亂,就需要在游戲規(guī)則的引導下,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為此,在課前把游戲規(guī)則制訂好,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根據規(guī)則玩游戲,從而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還是要準備那么多教學具,還是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在活動前宣布了“游戲規(guī)則”——積分制之后,學生的課堂卻煥然一新。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游戲活動中,誰得到的結論特征多,誰就為所在的小隊得一分,最后算出小組積分,評出本節(jié)課優(yōu)勝小組,優(yōu)勝小組擁有一定的學習特權。在這樣的任務驅動下,學生們競爭的好勝心被激發(fā)出來了,想爭得第一是學生們內心潛在的動力,游戲中的獲勝結果是無可爭辯的。整堂課在一種輕松愉快又充滿競爭的氛圍中進行,學生們積極發(fā)言,思維得到發(fā)散,甚至于從多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課堂效果遠遠超出了預期,意猶未盡。
課堂上制訂的游戲規(guī)則實際上就是和學生們之間約定一種契約,它讓課堂游戲成為愉悅和公平的形式,教師和學生從中體會到它實實在在的影響力,如果破壞了規(guī)則,通常會面臨懲罰,而在游戲規(guī)則下,游戲玩家(學生)肯定會小心謹慎、異常認真地去學習,這就是游戲的魅力。
三、加入“交互”元素,提高學生學習合作力
交互性是游戲中最吸引人之處,交互發(fā)生在玩家(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睂嵺`證明,合作互動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特別是“交互性”游戲元素的加入,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數學課堂中大放異彩。
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這一內容時,筆者把整堂課設計成了一節(jié)真正的數學游戲課。精心制作游戲工具(摸球籃子),購買游戲道具(紅黃藍色小球),制訂游戲規(guī)則(用視頻的方式展示),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游戲活動,猜測、摸球、記錄、驗證、結論,同時借助合作的氛圍彼此鼓勵,游戲思維和數學思維有機結合,讓可能性結果在游戲中抽象體驗,深刻感悟。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摸到紅球黃球次數會一樣多嗎?這樣的問題驅動,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游戲的欲望,游戲的過程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只要無限次數摸下去,摸到紅球黃球的次數會很接近,時而會出現相同次數的可能,但多數情況下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加入“交互”元素的游戲課堂,真正抓住了學生的心,他們對學習體驗感到興奮,如果學習體驗豐富,學生的興趣會持續(xù)提升。當學習結束的那一刻,學生意猶未盡,有的甚至大呼:“今天的數學課真好玩,玩得真過癮,最好天天都玩這樣的游戲?!边@就是在精心設計的數學游戲課堂上學生的收獲,游戲教學有效性得到了有力的體現。
四、加入“反饋”元素,建立學生學習自信心
游戲挑戰(zhàn)中的快速反饋深深吸引了學生,在數學游戲互動中學生希望得到及時反饋,這能給他們學習數學的動力。平時的數學游戲課堂筆者多次采用智能手機及時采集學生原始數據,投影到屏幕反饋,把學生的答題情況快速地呈現給學生,在反饋過程中,每一個錯誤或者獎勵都能及時地自然呈現,學生在游戲行進中動力十足,課堂效果毋庸置疑。
筆者在多次的課堂實踐中發(fā)現,最佳的數學課堂效果,取決于游戲元素的相互融合,把融入的游戲元素發(fā)揮到極致,能夠為傳統(tǒng)教學平臺錦上添花。游戲不僅僅是為了玩,更是為了讓數學更好玩,為了心馳神往的數學魅力,我們在游戲中學習數學,數學學習變得輕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