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馮明
【摘要】 目的 分析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引發(fā)前牙移位的臨床效果。方法 106例牙周病引發(fā)前牙移位患者, 根據(jù)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53例。對照組給予牙周疾病基礎方案治療,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口腔正畸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2(IL-2)以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治療后探診出血率、前牙覆蓋、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牙周出血指數(shù)。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6.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5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60, P=0.00<0.05)。治療后, 兩組TNF-α、IL-2、IL-6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研究組TNF-α、IL-2、IL-6水平分別為(1.52±0.18)ng/ml、(1.83±0.60)pg/ml、(156.16±32.64)pg/ml,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4±0.51)ng/ml、(4.15±1.03)pg/ml、(178.51±42.73)pg/m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探診出血率(26.52±6.81)%、前牙覆蓋(3.19±1.03)mm、牙周袋深度(4.33±0.65)mm、牙槽骨高度(4.97±0.40)mm、牙周出血指數(shù)(23.16±4.64)%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38.19±9.09)%、(6.33±1.40)mm、(6.57±0.73)mm、(5.37±0.49)mm、(37.51±6.7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引發(fā)前牙移位的療效顯著, 可有效改善牙周各臨床指標水平, 降低炎癥因子水平,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牙周病;前牙移位;口腔正畸治療;炎癥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47
牙周病是臨床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 屬慢性進展性疾病, 好發(fā)于小兒和老年群體, 其中老年患者的致病率最高[1]。該病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 如牙周支持組織遭到破壞、萎縮及牙槽骨的吸收, 在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前牙的松動、移位、間距較大、伸長甚至出現(xiàn)患牙脫落, 引起機體發(fā)生炎癥反應, 嚴重時可威脅患者牙齒美觀、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2, 3]。因此, 對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治療尤為重要。目前采用傳統(tǒng)基礎治療手段對牙周病進行治療, 不僅療程較長, 且難以令患者滿意。有研究發(fā)現(xiàn)[4], 采用口腔正畸對牙周病進行治療臨床療效十分顯著, 使患者口腔環(huán)境、咀嚼功能及牙弓形態(tài)等得以穩(wěn)定, 因此受到臨床和患者的廣泛青睞。但目前臨床上將傳統(tǒng)治療聯(lián)合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引發(fā)前牙移位的研究較少, 基于此, 本院將二者聯(lián)合, 觀察其可行性與有效性, 以期為臨床治療奠定基礎,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牙周病引發(fā)前牙移位患者106例, 納入標準[5]:①牙周組織經(jīng)X線檢查均有不同程度損傷, 且牙槽嵴頂向根尖方向水平吸收;②伴有口臭、深覆蓋、牙周組織輕度萎縮、牙齦萎縮或咀嚼功能降低等臨床癥狀;③牙松動度Ⅰ~Ⅱ度;④面部出現(xiàn)畸形;⑤臨床資料齊全者;⑥符合自愿原則, 參與該研究仔細閱讀相關準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牙根神經(jīng)壞死、外傷性牙齒移位、原發(fā)性異常牙位生長牙齒者;②合并有嚴重心、腦、肝、腎等功能障礙或其他惡性腫瘤者;③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者;④患有精神疾病或依從性差者;⑤預計生存期<6個月或生命垂危者。根據(jù)不同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53例。
研究組年齡22~65歲, 平均年齡(43.13±7.29)歲;牙扭轉者22例, 前牙扇狀散開移位者17例, 牙傾斜者14例。對照組年齡20~67歲, 平均年齡(41.29±8.57)歲;牙扭轉者19例, 前牙扇狀散開移位者19例, 牙傾斜者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給予牙周疾病基礎方案治療:①首先需對患者進行口腔衛(wèi)生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②在治療期間, 患者保證每日飯后進行口腔清潔, 早晚各刷牙一次, 正確使用牙線, 對齲齒進行積極治療;③牙周潔治、一次性完成根管形成, 去除病變和齲壞部分, 防止細菌滋生所致病情復發(fā);④配合全身用藥去除致病因子, 輔助抗生素, 控制牙周炎癥。連續(xù)治療6個月。
1. 2.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口腔正畸治療:①患者均采用方絲弓矯正術, 排齊鎳鈦圓絲后磨牙粘結頰面管時, 即前牙略微接近牙齦出處時用澳絲或托槽將上下前牙壓低;②連續(xù)結扎向后尖牙時需增強支抗, 在尖牙間以橡皮鏈連接, 并內(nèi)收前牙;③根據(jù)患者反應或牙周組織剩余量, 對正畸力的大小進行調(diào)整;④治療期間, 需建議患者每3個月觀察牙槽骨的重建情況, 同時對牙周治療1次, 共執(zhí)行2次;⑤口腔正畸治療后需進行固定并定期復查。連續(xù)治療6個月。
1. 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效果;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 即檢測TNF-α、IL-2、IL-6的濃度水平, 采集清晨空腹肘部靜脈血6~8 ml, 37℃水溫孵育30 min, 以3000 r/min離心10 min, 取上清液-40℃保存待測,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③比較兩組治療后各臨床指標, 即探診出血率、前牙覆蓋、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牙周出血指數(shù)。
1. 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相關行業(yè)標準、血清細胞因子濃度及臨床表現(xiàn)進行療效評估, 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及無效。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牙槽骨無吸收, 牙齒功能、位置正常, 無松動情況發(fā)生, 同時炎癥完全消失, 血清細胞因子水平達到正常水平, 為完全緩解;癥狀有所緩解, 牙槽骨呈現(xiàn)輕微吸收, 牙齒功能、位置得到改善, 炎癥有明顯改善, 但未達到正常范圍, 為部分緩解;癥狀、炎癥等情況均無改善或加重者, 為無效??傆行?(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shù)×100%。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6.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5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60, P=0.00<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TNF-α、IL-2、IL-6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TNF-α、IL-2、IL-6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研究組TNF-α、IL-2、IL-6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治療后各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后, 研究組探診出血率、前牙覆蓋、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牙周出血指數(shù)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牙周病會使患者的牙周組織受到嚴重損害, 有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6], 其中部分患者存在前牙移位現(xiàn)象, 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 會進一步加重病情, 影響牙齒健康亦會造成患者面容外觀受損。此外, 牙周病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患者心理造成壓力, 使其生活質(zhì)量下降。既往臨床針對牙周病的治療, 主要以傳統(tǒng)常規(guī)基礎手段進行治療, 但有臨床研究證實[7], 單一基礎類牙周病治療既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牙齒松動、前牙移位癥狀及炎癥狀況等, 又難以達到良好的治愈效果。因此, 臨床不斷深入研究以尋找一種療效更佳的治療手段對牙周病引發(fā)前牙移位疾病進行治療。近年來, 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發(fā)展, 采用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其療效顯著, 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面容美觀性, 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牙齒畸形發(fā)展。細胞因子生物活性一般情況比較, 例如TNF-α、IL-2以及IL-6作為血清細胞因子, 其主要功能是起到保護牙周的作用。而在牙周病病變狀態(tài)下, 非免疫細胞與單核巨噬細胞聚集合成, 增強了炎性因子作用力, 進而發(fā)生前牙松動、移位及脫落等情況。有研究發(fā)現(xiàn)[8], 牙周病的致病與血清炎癥因子密切相關, 因此在基礎治療后再對患者進行口腔正畸治療, 在達到明顯療效的同時有效降低炎癥因子的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證實加用口腔正畸治療后可顯著提高療效, 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TNF-α、IL-2以及IL-6均為常見的炎癥因子, 可用于監(jiān)測牙周功能及預后。其中TNF-α低水平表達時對機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能維持正常的牙周情況, 但當其高濃度表達時可進一步增加牙周病引發(fā)前牙移位疾病發(fā)生的風險;IL-2、IL-6是由多種細胞產(chǎn)生并作用的炎癥因子, 具有調(diào)節(jié)免疫反應表達等功能, 具有重要臨床價值[9]。本研究結果表明, 治療后, 兩組TNF-α、IL-2、IL-6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 且研究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證實加用口腔正畸治療有利于控制炎癥因子水平, 進而提高臨床療效。此外, 本研究結果中, 治療后, 研究組探診出血率、前牙覆蓋、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牙周出血指數(shù)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加用口腔正畸治療具有改善臨床癥狀的作用, 與李莉峰等[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引發(fā)前牙移位的療效顯著, 可有效改善牙周各臨床指標水平, 降低炎癥因子水平,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姜允吉. 高強纖維牙周夾板配合牙得安牙粉治療老年中重度牙周病療效分析.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8, 18(42):76, 81.
[2] 許樂檬, 王穆洋, 劉玲俠, 等. 臨床及影像學錐形束CT檢測生物學寬度一致性的對比分析.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9, 54(4):235-239.
[3] 張超, 豐華, 宋珍珍. 玻璃纖維樁聯(lián)合BisCem樹脂水門汀對接受殘根殘冠修復患者牙齒咬合力及齦溝液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2前列腺素2水平的影響.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9(14):24-26.
[4] 賈彥, 李新月. 根管治療術對重度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患牙牙周再生效果的影響.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18, 28(6):1211-1213.
[5] 韓爽, 笪海芹, 許諾. 固定正畸結合GTR對中重度牙周病伴錯頜畸形患者的療效. 安徽醫(yī)學, 2018, 40(1):47-50.
[6] 李瑞蘭. 口腔正畸治療對牙周病引發(fā)前牙移位疾病的臨床分析.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5, 15(22):91.
[7] 秦蘊. 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及對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影響.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38):2527-2529.
[8] 朱佳蕊, 買爾普·麥麥提斯迪克. 口腔正畸治療對牙周病引發(fā)前牙移位疾病的臨床效果分析. 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 2018, 5(2):36, 38.
[9] 吳小琴. 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通過與NF-kappa B通路的正反饋調(diào)控酒精性肝病中巨噬細胞極化的作用機制研究. 安徽醫(yī)科大學, 2017, 32(8):1351-1353.
[10] 李莉峰, 郭晶晶. 應用口腔正畸結合修復治療在錯伴牙列缺損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治療效果.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78):381-383.
[收稿日期: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