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信息日益發(fā)達,讓虛擬貨幣嶄露頭角。越來越成為日后主流貨幣形式。要認清虛擬貨幣的作用,評論其利與弊,必須要回顧一下貨幣發(fā)生的起源。
關鍵詞:虛擬貨幣;互聯網;利與弊
較早論述貨幣起源的書籍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及《尼各馬可倫理學》,但相對較簡。1776年《國富論》出版,其中第四章亞當·斯密專門講述“貨幣的起源及作用”,內容翔實而可信?!胺止さ木置妫唤浲耆_立,一己勞動的生產物只能滿足自己的欲望的極小部分。他有大部分的欲望,須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余勞動生產物,交換自己所需要別人勞動所生產的剩余物品來滿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蛘哒f,在相當限度內,一切人都成了商人,同時,社會本身亦就成了所謂商業(yè)社會?!保ā秶徽摗飞暇恚g林出版社,第17頁)。
但在分工之初,是物物交換。為避免交換麻煩,又有了金屬貨幣。古斯巴達人用鐵,古羅馬人用銅,富裕的商業(yè)國家多用金銀。金屬貨幣同樣不便利(稱量的麻煩、檢驗的麻煩,還有成色和磨損,以及攜帶不便等),紙幣便應運而生。
從上述貨幣演進的歷史中可以發(fā)現,只要能保證其貨幣信用的價值,剩下的就是交易的方便性了。目前,商品社會互聯網經濟的數字化,必然將紙幣貶低到越來越次要的位置,換來更加突出的電子虛擬數字貨幣交易。這是貨幣發(fā)展的大趨勢。
其他各國金融改革都在向電子虛擬數字貨幣方向運動。而中國卻走在了前列。其原因很多,主要是:經濟發(fā)展的繁榮,單一市場貿易巨大,國際貿易全球領先。最重要的莫過于觀念上的創(chuàng)新,沒有過去歷史思維的約束,沒有發(fā)達國家迷戀錢幣(紙幣、債券、股票、支票等)實在信用觀念的羈絆,且國際互聯網大數據的先進平臺等等。實際上也有國勢國運的深層次原因。
據說中國金融主管機構已早早布局,基于互聯網區(qū)塊鏈技術,構建和推動著電子虛擬數字貨幣的快速發(fā)展。這種機遇完全有可能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甚至會成為與美元相抗衡的國際主流貨幣之一。
回顧歷史,中國應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王獻唐先生的《中國古代貨幣統(tǒng)考》就以中國古幣為主題,考證周幣、秦幣、漢幣等。實際上,考古發(fā)現,夏、商時期的貨幣就已經廣泛使用?!吨芏Y》(相傳該書為周公姬旦所作)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經典。宰相總理八法、八則、八柄,專為治官;轄八統(tǒng)、九兩用于治民;九職、九貢、九賦、九式專用于理財。涉及農、林、漁、牧、關市、信用等各種經濟活動,是一部管理國民經濟大全的寶典,比之西方國家早久且高明太多!因為文章興趣所限,不能詳舉。
再說一列,1912年凱恩斯在《經濟學雜志》上撰文評論一位中國學者的著作,是撰寫《孔門理財學》的陳煥章先生(康有為的弟子。191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書中提到,明朝初年(1378年)葉子奇提出“價格下降,應當發(fā)行紙幣;價格上升,應把紙幣收回”,這讓凱恩斯大為吃驚。即知不但中國很早就有紙幣產生,而且早就明白“格雷欣法則”(即劣幣驅逐良幣法則)和“貨幣數量說”。歐洲的紙幣發(fā)行最早莫過于1661年瑞典銀行發(fā)行的,僅為權宜之計,并不是正式使用的紙幣。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才正式發(fā)行銀單,標志著歐洲紙幣的正式出現時期。從貨幣使用及紙幣的發(fā)行上,可以估計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的繁榮狀況,沒有頻繁的交易推動,貨幣的先進演化是難以想象的。
現在業(yè)界因區(qū)塊鏈技術倡導貨幣去中心化,這樣的提法需要警惕。越是電子虛擬數字貨幣,越需要加強其信用力量。美國著名作家、投資人卡比爾·塞加爾在其《貨幣簡史》中說,貨幣的出現不是基于交換,而是債務和信用,因此信用才是貨幣最根本的性質。雖然他的觀點有待于商榷,但不可否認貨幣的等價交換中介功能、儲藏功能、衡量功能等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的?;ヂ摼W技術的發(fā)展,會加劇兩個極端:一是個體間更加平等化和高效化;二是倒返的力量反要加強其中心化。沒有中心化的信用保證力量,則電子虛擬貨幣只會是虛空中的空氣,沒有強大的信用支撐,其數據會瞬間消失。實際上,這種性質及走勢形成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出來。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每次貨幣危機無一例外都是信用危機。早期英國經濟富強時,英鎊與黃金掛鉤,成為強勢貨幣。一、二戰(zhàn)前后經濟衰弱,難以保持金本位制,讓英鎊走下霸主地位。二戰(zhàn)后,美國經濟走強,各國為穩(wěn)定貨幣及匯率,于1944年44個國家和政府經濟特使,共同出席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形成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實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緝热菔牵好涝c黃金掛鉤;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后因美元危機和美國經濟危機,該體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結束而解體。
假如天運作美,中國借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后盾,再以此次的電子虛擬數字貨幣的互聯互通的力量為契機,捷足先登,形成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強勢貨幣,其大利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如此,也必須要考慮兩點:一是,預警國際經濟及其他國家貨幣的沖擊。明顯的例子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危機的爆發(fā)會對虛擬數字貨幣沖擊更大,原因是貨幣是虛擬的,會讓人們產生財產瞬間消失的心理恐慌;二是,國內因虛擬貨幣的盛行,央行更容易增發(fā)貨幣,形成乘數作用更大的虛假繁榮。也會讓經營者產生更多的投資預期,投資會更加非理性化甚至膨脹,也會導致更大的通貨膨脹。實在地講,虛擬性貨幣時代不太懼怕通貨緊縮和可容忍的經濟蕭條,倒最怕的是通貨膨脹,因為連鎖反應對虛擬性的數字貨幣沖擊更大。恰恰證明每次蕭條,都是因經濟過熱,產生通貨膨脹造成的結果。此時,更穩(wěn)妥的做法是,可能要將最新的科技手段與最原始的方法相結合,盡量將虛擬中的貨幣流通量與黃金掛鉤,保障其數字貨幣的信用力度。
顯然,互聯網科技及電子虛擬貨幣化的主導作用,一方面加深自由化和獨立化及高效化。同時又會加深呼喚和依賴更加強大的政府。
作者簡介:
朱志宇,廣東省廣州市,廣東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實踐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