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學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災害史研究多關注災害發(fā)生的原因、救災過程及措施等,環(huán)境史的研究則是在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框架下進行的探索,災害史與環(huán)境史、慈善史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多有交叉,環(huán)境史和慈善史研究更多是分途發(fā)展。極為有趣的是,在清代直隸鄉(xiāng)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原因和過程中,災害、環(huán)境與慈善這三種因素,以相反相成的形式交織在了一起。社會保障是一種制度安排和一個動態(tài)開放體系,明清傳統(tǒng)社會保障事業(yè)包括政府提供的保障、民間慈善事業(yè)和宗族內部保障等。(1)張祖平 :《明清時期政府社會保障體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在清代,與江南地區(qū)善堂林立不同,直隸地區(qū)的民間善堂數(shù)量極少。(2)劉瑞芳、郭文明 :《從地方志看清代直隸的慈善事業(yè)》,《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5期。但是,直隸有獨一無二的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直隸義倉的零星建設始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但義倉與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建設幾乎都從乾隆十三年正式拉開序幕,且均與方觀承直接相關。時間上的連續(xù)性且出自一人之手是個有趣的現(xiàn)象,背后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現(xiàn)有成果大多僅關注義倉、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規(guī)條,對義倉建設原因討論不深入。村松祐次扼要分析直隸義倉規(guī)條和鄉(xiāng)村義倉體系滲透情況。(3)村松祐次以乾隆朝直隸義倉體系、道光朝江蘇清江浦豐濟倉、湖南辰州府義田和同光年間蘇州長元吳豐備義倉為個案,對清代義倉初步研究。[日] 村松祐次 :《清代の義倉》,《一橋大學研究年報(人文科學研究)》第11號。馬秀娟等人對方觀承義倉建設進行了簡要探討。(4)馬秀娟、張建英、趙江燕 :《論直隸總督方觀承與轄區(qū)義倉建設》,《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第7期。王建革把畿輔義倉體系視為“社倉、義倉周期性建設崩潰和重建”中的重要事例。(5)王建革 :《傳統(tǒng)社會末期華北的生態(tài)與社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335—340頁。鄭微微認為方觀承領導的直隸義倉體系具備相當完整的儲糧備荒系統(tǒng),將防御災害能力提高到新水平。(6)鄭微微 :《清代方觀承在治理義倉建設規(guī)劃與實踐》,《歷史地理》第2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307頁。李明珠分析了1743—1744年救荒模式以及乾隆朝義倉建設簡況。(7)[美] 李明珠著,石濤、李軍、馬國英譯 :《華北的饑荒: 國家、市場與環(huán)境退化(1690—1949)》,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8—241頁。魏丕信以1743—1744年直隸災荒為實例,系統(tǒng)論述國家救荒制度、措施、成效及其相關社會問題。由于關注點的差異,方觀承主持建立的直隸義倉體系被一筆帶過。(8)[法] 魏丕信著,徐建青譯 :《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頁。該書對直隸義倉體系的論述,主要基于村松祐次的研究。Pierre-Etienne Will, R.Bin Wong, Nourish the People: The State Civilian Granary System in China, 1650-1850,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Public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1。
郝紅暖等人研究了乾隆前期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普及過程及空間運作情況,認為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設立原因是方觀承早年徒步塞外尋找家人的背景以及擔任浙江巡撫時可能了解浙江慈善組織運作機制(9)郝紅暖 :《清代民國河北地區(qū)慈善組織的歷史演變與空間運作(1644—1937)》,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郝紅暖、吳宏岐 :《乾隆前期直隸留養(yǎng)局的空間分布特點及原因分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2輯。,這遠遠不能解釋直隸義倉、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先后開建的原因。鄧海倫認為乾隆十三年“留養(yǎng)資送”制度廢除對國家控制農民有利,也有利于增強勞工流動性。當年乾隆面對的挑戰(zhàn)包括: 米價騰貴引起社會動蕩;第一次金川戰(zhàn)爭浩大的軍費開支以及十一到十三年輪流實施的普免天下田賦恩舉帶來的財政問題。這種情況下,朝廷制造借口把一個福利救濟政策根本地除掉并不算意外。(10)[澳] 鄧海倫 :《試論留養(yǎng)資送制度在乾隆朝的一時廢除》,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天有兇年: 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112—113頁。其他相關成果尚未超過鄧海倫的研究。(11)張鳳鳴 :《賑濟與控制: 清代乾隆朝“留養(yǎng)資送”制度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李雅倩 :《乾隆初年的留養(yǎng)資送制度及其廢除》,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本文深入探究以下問題: 第一,直隸義倉、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建設的真正原因何在,與乾隆前期“養(yǎng)民”政策實施效果及乾隆十三年前后皇帝統(tǒng)治政策變化有無直接影響?第二,乾隆廢除“留養(yǎng)資送”制度的同時,為何任憑直隸建設嚴密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第三,義倉、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自然、人為因素何在?
為了分析義倉、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的空間分布特征,本文對《畿輔義倉圖》中義倉1 005個數(shù)據(jù)、《養(yǎng)局案記》中留養(yǎng)局538個數(shù)據(jù)、《賑紀》中粥廠120個數(shù)據(jù)進行了數(shù)據(jù)庫建設(圖1)。數(shù)據(jù)庫的重點和難點是各個機構經緯度的確定,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機構所在的地點沒有任何變化,可直接確定經緯度;第二,機構所在地點名稱中出現(xiàn)同音字變化;第三,機構所在地點隸屬行政單位發(fā)生變化,根據(jù)古今地圖比對確定經緯度;第四,機構所在地點名字歷經變化,需一系列考證才能確定位置和經緯度;第五,機構所在地點無法確認位置,用《畿輔義倉圖》中最為鄰近聚落估測經緯度范圍。根據(jù)粥廠與義倉極高重合度可以看出,當年救災粥廠設置經驗為直隸義倉體系建設提供了便利。
圖1 方觀承所建義倉、留養(yǎng)局統(tǒng)計表
義倉的空間分布相對有規(guī)律可循,義倉設置“就其幅員之廣狹,度其道里之均齊,于四鄉(xiāng)酌設倉座自三四區(qū)以至十八區(qū)。其地必擇煙戶稠密、形勢高阜之處,使四面村莊相為附麗。近在十五里內者三十三縣,在二十里者七十三州縣,在二十里及二十余里者三十三州縣衛(wèi),在三十里內者三州縣,在四十里內者二縣,期于往返各便,赒捄易通”(12)〔清〕方觀承 :《奏為經理義倉告成繪刻全圖恭呈圣鑒事》,乾隆《畿輔義倉圖》,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3—4頁。。同時,兼顧偏遠山村和兩縣交界處。“又一州縣中,村莊有多至七、八百者。其僻壤孤鄉(xiāng),在犬牙兩界之地,各員分頭查勘,甚或遺漏未到,亦未可定,不可不加詳慎。此地方官之專責,委員不得而知?!?13)〔清〕吳元煒 :《賑略》卷下“諭委員摘賑續(xù)賑”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08頁??谕馊龔d為塞外游牧之地,地廣人稀,多為內地人佃種,他們與本地人多有沖突,不設義倉。(14)“熱河道屬之熱河、喀喇河屯、八溝、塔子溝四旗五廳,口北道屬之多倫諾爾、張家口、獨石口三廳系內地農民出口佃種,與土著有間,無庸建倉?!薄睬濉撤接^承 :《義倉圖凡例》,乾隆《畿輔義倉圖》,第15頁。
由于義倉設置是按縣境大小、聚落多少規(guī)劃,留養(yǎng)局數(shù)量與義倉數(shù)量不匹配說明留養(yǎng)局設置自有特殊原因和要求。留養(yǎng)局主要設置地點可分為三類: 第一,幾乎各州縣治所、城關區(qū)、縣城周圍交通孔道上集鎮(zhèn)和政區(qū)邊界都設置;第二,交通便利的集鎮(zhèn) ,“ 城市集鎮(zhèn)沖途孔道”(15)〔清〕方觀承 :《留養(yǎng)局案記·條規(guī)》,民國《柏鄉(xiāng)縣志》卷四《賑恤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257頁。,“ 城鎮(zhèn)之沖、村落之聚”(16)〔清〕黃可潤 :《宣化留養(yǎng)局碑記》,乾隆《宣化府志》卷三六《藝文志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671頁。;第三,河流交匯處。留養(yǎng)局設置地點選擇是由其設立目的和留養(yǎng)對象決定的。留養(yǎng)局主要“收養(yǎng)道路貧病無依之人及本地孤貧之不在額者”(17)光緒《永平府志》卷五三《名宦志五》,《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18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頁。,城關一般是貧民和流民相對集中區(qū)域,縣城倉儲和養(yǎng)濟院等因素極大吸引著這些人;集鎮(zhèn)一般交通發(fā)達,流民往來較多且方便本籍貧民就地留養(yǎng)(18)郝紅暖、吳宏岐 :《乾隆前期直隸留養(yǎng)局的空間分布特點及原因分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2輯。。沿河與交界地方作為設置留養(yǎng)局重點,是因“沿河及交界地方,多有刁民賃住破屋,攜帶家口,指稱種地,分趁數(shù)縣,皆得領賑。須詳查來歷姓名,系某州縣某村人,給與印票,令回本地,稟官驗票補賑,以杜重冒”(19)〔清〕吳元煒 :《賑略》卷下“稟陳條規(guī)(霸州知州朱一蜚稟陳辦賑事宜)”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700—701頁。。
部分府州留養(yǎng)局的設置與河流水系導致的災害頻仍有關系,廣平府深受滏陽河、漳河水系的影響,深州、趙州和冀州等地則是滹沱河水患時常泛濫的區(qū)域。大名府是河南進入直隸的孔道,加上東明、長垣等縣為身處黃河下游灘地的大縣,留養(yǎng)局數(shù)量特多。
部分府州留養(yǎng)局數(shù)量較多,與其處于交通孔道密切相關。直隸四個規(guī)模較大的留養(yǎng)局 ,“ 安肅之慈航寺、良鄉(xiāng)之永保堂、內邱之圓津庵(下句提到的永清雙營龍王廟不在引文中)”(20)〔清〕汪師韓 :《曹河慈航寺留養(yǎng)局碑記》,《上湖文編補鈔》卷下,《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3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頁。,除永清縣留養(yǎng)局是處于永定河邊因水災頻仍而設外,其余三個地方均處于奔向京師的要道上。廣平府、正定府和宣化府均處于直隸和山西交界的地方,如廣平府永年縣臨洺鎮(zhèn)處七省通衢,故其留養(yǎng)局規(guī)模比縣城的還大。尤其值得注意和有趣的是,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要收容的流民有部分是從直隸境內向外省流動的。直隸和陜西季節(jié)性勞動力有流向晉北大同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汪志伊聲稱進入大同的這些季節(jié)性勞動力和當?shù)厝藥缀跻粯佣?,由于此地旱災他們失去工作,于是聚眾鬧事。(21)[法] 魏丕信著,徐建青譯 :《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第37、280頁。雖然汪志伊所說的系乾隆晚年事,但直隸境內靠近晉省的民眾季節(jié)性向晉北流動的現(xiàn)象應該更早已發(fā)生。這也正是上述三個鄰近山西的府州留養(yǎng)局較多的原因。
河間府、天津府等地留養(yǎng)局更多是為應對季節(jié)性流民。清代華北尤其直隸河間、獻縣等地農民季節(jié)性流動早成習慣。居民常在秋收后堵閉門戶,攜帶家小奔赴京城傭工或省內隨地打工覓食,至明春麥熟方歸。地方官也往往不會刻意阻攔。正因如此,乾隆八年(1743年)直隸旱災治理中,這些地方的父母官因沒有阻止流民外出而受批評。(22)〔清〕方觀承 :《賑紀》卷五《安撫流移》“前事移會管汛”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572—573頁。魏丕信注意到這條材料,并把這種季節(jié)性遷移的農民和外出逃荒者做了區(qū)分。見[法] 魏丕信著,徐建青譯 :《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第34頁。另外,山東東昌府、武定州等處也是流民奔赴京師的主要源頭。
從義倉和留養(yǎng)局分布圖(圖2)可以看出,流民入京師路線與留養(yǎng)局空間分布直接相關。流民赴京路線,東路多由滄州、天津、武清、通州,西路多由新城、涿州、良鄉(xiāng)。隆冬時分也可以從固安、文安、霸州、永清和東安一帶經凍河通過。
圖2 乾隆朝直隸義倉、留養(yǎng)局分布資料來源: 底圖為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tǒng)(CHGIS)1820年數(shù)據(jù)。
畿南山東之北赴京師者,東路多由滄州、天津、武清、通州,西路多由新城、涿州、良鄉(xiāng)。時值河凍水合,固安、文安、霸州、永清、東安一帶亦可通行無阻。今酌定地界,東路武清、天津以南,西路新城、雄縣以南,中路霸州、文安以南,俱與災地毗連,各該州縣凡遇直、東兩省北來流民,均即勸阻回籍領賑,不必資送銀錢,致啟僥幸,轉滋紛擾。其東省流民之在良鄉(xiāng)、涿州、通州、寶坻、香河、固安、永清各境內者,均令地方官查明口數(shù),照例留養(yǎng),俟春融資送回籍……如已至大宛兩縣境內欲赴京城者,無論本省、東省流民,俱照定例,大口日給制錢二十文,小口日給制錢十文,資送安插。如方冬不愿回籍,即由大宛給文,令赴附近之通州、良鄉(xiāng)驗文給谷留養(yǎng),總不得令入京師。(23)〔清〕方觀承 :《賑紀》卷五《安撫流移》“流民分別留養(yǎng)資遣院檄”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578—579頁。
直隸留養(yǎng)局空間分布上的南密北疏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承德府、宣化府和口北三廳是傳統(tǒng)游牧區(qū),地廣人稀、經濟落后,故總量上看留養(yǎng)局數(shù)量稀少,但是這些地方留養(yǎng)局的設置是安置和幫助口外流民必不可少的措施。流向古北口的流民主要來自直隸河間府、天津府以及山東東昌府、武定州等處,多因本地秋成無望,出外傭工,投親靠友,或本有家業(yè)而為逃荒攜家外出。他們主要通過北京出口外,留在京師的約十之二三。對這些外來貧民,主要在飯廠附近為其搭蓋席棚住宿,或收拾空閑廟宇來聽其投宿。情愿回籍的則由大興、宛平兩縣加以資送,每口每程給銀六分。已經到口外的流民,到八九月間或在口外難以謀生,必然返回內地,不適合讓他們到京師聚集,也不便讓他們到他處流徙,令直隸總督轉飭沿邊州縣照例資送回籍。(24)〔清〕方觀承 :《賑紀》卷五《安撫流移》“廷議撫恤事宜二條”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567—568頁。河南、山東、直隸、山西存在著勞動市場。在直隸以北以及東北部邊界地區(qū),比如熱河及奉天,當土地開墾后,許多直隸農民季節(jié)性遷移或永久性定居在那里,證明了更遠地方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這種長距離轉移,與長城以北的蒙古邊緣山區(qū)放墾關系密切。
留養(yǎng)局房屋來源大致三種:“有購地新建者、有就官房改設者、有依寺廟租賃者?!?25)〔清〕方觀承 :《養(yǎng)局規(guī)條原文》,〔清〕方受疇 :《留養(yǎng)局續(xù)記》,道光元年(1821年)刻本,第5頁。由官房改建的情況很少,僅赤城縣留養(yǎng)局“改縣城南門外官房為之”。留養(yǎng)局設置利用民房的現(xiàn)象很顯著。賑濟救災、安置流民時利用民房的現(xiàn)象早在宋代已經出現(xiàn)。宋代富弼在處理從河北到山東災民時候,就采用在城鄉(xiāng)尋找房屋安頓的方法,州縣坊郭房屋第一等五間、第二等三間、第三等兩間、第四等一間,鄉(xiāng)村房屋第一等七間、第二等五間、第三等三間、第四等和第五等均為二間。(26)〔清〕陸曾禹 :《欽定康濟錄》卷四二《摘要備觀》“富公安流法”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424—425頁。
利用廟宇寺觀建設留養(yǎng)局,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現(xiàn)實考慮。漢唐以來傳統(tǒng)慈善組織與寺廟關系密切,明代以來寺廟作為公共活動空間社會功能日益多樣化。(27)梁其姿 :《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2頁;[日] 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 :《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0—175頁;王衛(wèi)平、黃鴻山 :《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yè)——以明清時期為重點的考察》,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189頁。一方面可以迅速安頓并管理流民?!耙辉欢嘀每账蕴幜髅穸鴩榔浞?。大荒之時,有他郡流民走徙就食者,若處之不得其道,則流民立死,且或生亂。有司當擇寺觀公廨一切空所,分別安插。每處設一人管其事,立法以繩之,諸如臥所有定、出入有時、領米有敘。若亂法者,初犯三日不給糧,再犯逐出境外。其有休養(yǎng)壯健者,則令執(zhí)工役之事,或雇募民間,便不許坐食矣。”(28)〔清〕魏禧 :《救荒策》“當事之策”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17頁。另一方面是加強治安、消滅亂源。地方一出現(xiàn)災情,就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不但貧窮困苦之輩會人心浮動,往日匪類可能也會伺機而動,需整修柵欄,輪值支更員役巡夜?!班l(xiāng)僻處所一切冷廟、墳屋隨時巡察,水柵以時啟閉,小艇、漁舟稽查盤詰,責成保甲嚴查里內。舊賊出入,新賊潛蹤,須加意防范也?!?29)〔清〕萬維翰編 :《荒政瑣言》“鎮(zhèn)撫”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477—478頁。
畿輔義倉體系的建立源于乾隆十一年十月十一日上諭:“義倉一事乃急公慕義之人當米谷有余輸之于倉以備緩急,目下正值豐收之際,宜飭地方官善為鼓舞勸導,以足倉儲。蓋米谷為民食攸關,乘此豐年,當廣為儲蓄之計??梢徊⒓闹I那蘇圖,凡有益積貯之事,令其悉心籌畫,茲已交冬,當急為經理,毋致后時?!?30)〔清〕方觀承 :《奏為詳酌義倉規(guī)條恭請圣訓事》,乾隆《畿輔義倉圖》,第7頁。直隸總督那蘇圖與布政使方觀承著手直隸義倉建設。乾隆十二年(1747年),方觀承署理山東巡撫時在山東推行義倉建設,乾隆諭令山西、陜西和河南等省份是否可仿照直隸、山東建設義倉,除山西響應外,豫、陜兩省以有社倉而婉拒。(31)郝紅暖 :《清代名臣方觀承的惠政及其為官從政特點》,《安徽史學》2016年第5期。王璋對于乾隆朝山西義倉的制度設置、倉儲規(guī)模和社會功效等進行了初步研究,詳見王璋 :《乾隆朝山西義倉初探》,《歷史教學》2012年第3期。乾隆十三年,方觀承改任浙江巡撫。乾隆十四年(1749年)七月,他接替病逝的那蘇圖任直隸總督,開始在直隸地區(qū)大規(guī)模建設義倉。為更精準建立義倉體系,他首先詳細繪制各縣地圖 ?!剁茌o義倉圖》中基本繪出各州縣境內主要村莊,標注各村莊距最近義倉里數(shù)。“按圖以稽倉而知各村之孰遠孰進,按倉以稽谷而知四境之或絀或盈。有司凡于境內賑糶惠民之舉,辦方隅計道里披圖瞭然,亦足以資措理?!?32)〔清〕方觀承 :《奏為經理義倉告成繪刻全圖恭呈圣鑒事》,乾隆《畿輔義倉圖》,第5頁。乾隆十八年(1753年)二月,直隸義倉體系基本建成。
義倉選擇鄉(xiāng)村建址是由其目標和性質所決定,且富有傳統(tǒng)。一般認為古代倉儲分為常平倉、社倉和義倉。常平倉主要集中在城市,官方建倉、購糧并專管。義倉主要設立于鄉(xiāng),村民捐購糧并自行管理,減少吏役直接侵漁的可能性。宋代劉行簡已認識到義倉四散城鄉(xiāng),寄存寺觀或富有人家的重要性。(33)〔清〕俞森 :《義倉考》,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71頁。元至元六年(1269年),上諭每社立一義倉由社長負責。洪武初年朱元璋下令天下州縣各立預備四倉,官方負責賑濟,后歲久弊生,各州縣僅存城內一倉,其余鄉(xiāng)社的社倉全部廢棄。嘉靖年間,王廷相認為義倉應該分散鄉(xiāng)間。(34)〔清〕陸曾禹 :《欽定康濟錄》卷二《先事之政》,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273頁。萬歷年間,御史鐘化民認為: 救災不能只靠國家撥款,需各鄉(xiāng)民眾自救。各府州縣的掌印官在每堡設一所義倉,不必新建房屋,依靠庵堂寺觀即可設立。(35)〔清〕陸曾禹 :《欽定康濟錄》卷二《先事之政》,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273—274頁。
清代義倉政策系統(tǒng)出臺是在平定三藩亂后的康熙十八年(1679年),明確常平倉供州縣備賑、社倉和義倉供村鎮(zhèn)備賑。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上諭要求直隸試行社倉但成效不大。(36)〔清〕張廷玉等 :《皇朝文獻通考》卷三四《市糶考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3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737頁。張伯行在永平府試行社倉,旋止。(37)《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貨志二》,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559頁。雍正雖對倉儲問題進行整飭,效果不理想。(38)《清高宗實錄》卷三四“乾隆十二年十二月戊辰”條,《清實錄》第12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978頁。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登大寶的乾隆在上諭中提到“倉廩實而知禮儀”,希望通過養(yǎng)民與教民來達到“三代之治必可復,堯舜之道必可行”的美好想法。(39)《清世宗實錄》卷三“雍正十三年九月壬戌”條,《清實錄》第9冊,第194—196頁。乾隆希望通過解決民眾的衣食問題來安定天下,具體四部曲為愛民、養(yǎng)民、足民和教民。乾隆元年(1736年)的殿試題目,透徹表明皇帝治理國家的美好構想:“夫民為邦本,固當愛之,愛之則必思所以養(yǎng)之,養(yǎng)之則必先求所以足之。朕欲愛養(yǎng)足民,以為教化之本,使士皆可用、戶皆可封,以臻于唐、虞之盛治?!?40)《清高宗實錄》卷一六“乾隆元年四月丙寅”條,《清實錄》第9冊,第428頁。
乾隆初年,政府成倍增加倉儲和擴大賑恤力度,這在災害救濟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乾隆六年到八年(1741—1743年)的兩江賑災中尤為明顯。但是,這帶來很大政治和社會問題,尤其是米價日益昂貴。皇帝認識到這一點,乾隆八年四月己亥上諭提到米價上揚的最主要因素是各省添補倉儲“爭先糴買之所致”(41)高王凌 :《乾隆十三年》,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頁。。不過,乾隆只是采取一些權宜之計處理該問題,緊隨其后的直隸旱災賑濟還需要采買大量外省糧食(42)[法] 魏丕信著,徐建青譯 :《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第120—145頁;[美] 李明珠著,石濤、李軍、馬國英譯 :《華北的饑荒: 國家、市場與環(huán)境退化(1690—1949)》,第245—252頁。,事關京師安危的直隸救災活動使得倉儲問題暫時顯得沒有那么嚴重了。自然災害與天人感應關系密切,乾隆十年(1745年)六月二十日,皇帝就水旱災害頻仍表態(tài)說是上天示警應盡人事補救。次日,因言官赫泰勸諫不要過多恩蠲,皇帝痛批他無知,這與乾隆“養(yǎng)民”思路相悖。(43)《乾隆朝上諭檔》第2冊,檔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9—50頁。十一月底,諭令對宣化府屬被旱歉收地方加賑一個月、天津府屬濱海慶云縣等被旱地方在明年三月普賑一個月。(44)《乾隆朝上諭檔》第2冊,第72頁。乾隆十一年閏三月,慶云縣加賑一個月。(45)《乾隆朝上諭檔》第2冊,第95頁。盡管這次直隸的旱災救濟很成功,但乾隆必須面對今后常態(tài)救災的問題。
乾隆十二年之前,直隸社倉體系并未真正建立 ,“ 分設鄉(xiāng)鎮(zhèn)者十之一二”,其余百分之八九十附設常平倉,成為有名無實的官倉。(46)《清高宗實錄》卷二八三“乾隆十二年正月庚申”條,《清實錄》第12冊,第693頁。社倉并未真正為鄉(xiāng)村百姓服務,常平倉主要建在城市,日常輻射區(qū)域是縣城及其周邊,鄉(xiāng)民可能需走幾十里甚至上百里才能借谷或領賑,抗災作用有限。李汾陽認為,乾隆朝設義倉的目的是想在常平倉與社倉外另組民捐民管及民用的地方倉儲系統(tǒng),是針對社倉制度在乾隆朝已名存實亡的現(xiàn)象所做補救,試圖利用義倉之名再次推動鄉(xiāng)里之間的民間積儲方法。(47)李汾陽 :《清代倉儲制度研究》,臺北文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頁。實踐證明,乾隆登基以來的“糧政”政策和種種努力受到了挫折,效果與其預期相差甚遠。這種由依靠官倉向民倉轉變的行為,是乾隆統(tǒng)治政策整體“收斂”并由“養(yǎng)民”向“教民”轉變大背景下的一種體現(xiàn)。(48)高王凌 :《乾隆十三年》,第139—158頁。
早在乾隆十二年五月,針對近年來民氣漸驕的現(xiàn)象,乾隆認為民眾肆意妄為是因為自己以往多加恩惠而忽視教化,諭令各級地方官多加教化民眾。(49)《乾隆朝上諭檔》第2冊,第180頁。八月御史歐堪善提出糧價日貴的問題,年底皇帝趁機發(fā)動了一場針對糧政和糧食問題的大討論。次年四月,策試天下貢士四問分別是“農政、糧政、荒政、治水”。在荒政方面,乾隆認為自己在救災上不惜花費帑藏進行大規(guī)模賑恤的實惠并未曾讓廣大下層民眾獲得,弊端究竟出在哪里?他希望從古代荒政措施中尋找靈感,也歡迎其他人稟告相關見解。(50)《清高宗實錄》卷三一三“乾隆十三年四月己卯”條,《清實錄》第13冊,第137—138頁。這場討論持續(xù)到七月,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以往官倉采買過多造成米價上揚,因此乾隆諭令各省常平倉谷悉照康熙、雍正年間舊額 ,“ 其加貯者以次出糶”(51)《清高宗實錄》卷三一九“乾隆十三年七月辛丑”條,《清實錄》第13冊,第243頁。。常平倉谷采買數(shù)量大幅度降低后,山東巡撫又上折請求興辦義倉,但乾隆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上諭命山東省停止常平倉采買倉谷后也不要再興辦義倉。(52)《乾隆朝上諭檔》第2冊,第344頁。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直隸義倉體系的大規(guī)模建設也是從這個時間開始。畿輔義倉系統(tǒng)建設開始于方觀承任布政使的乾隆十一年,但真正大規(guī)模建設要待方觀承從浙江轉任直隸總督后的乾隆十四年,這說明方觀承在直隸義倉系統(tǒng)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乾隆對直隸和山東建設義倉的態(tài)度迥然不同背后還有更深原因。乾隆自然不會忘記此前直隸旱災救濟中所動用人力、財力和物力的難度,三年前他諭令那蘇圖、方觀承建立義倉體系應該有雙重目的。義倉體系一方面是為民眾日常賑濟服務,一方面是有利于把民眾穩(wěn)定在鄉(xiāng)村而防止盲目外出 ,“ 雖有水旱不齊之歲,而無倉皇四出之民”(53)〔清〕方觀承: 乾隆《畿輔義倉圖》,第4頁。,盡最大努力維持社會穩(wěn)定。義倉網(wǎng)絡體系超越了賑濟功能,在捕蝗中起到調度民夫的作用?!班l(xiāng)村遼闊,蟲孽盛多,本村人夫不敷應用,該州縣須按冊查其毗連村莊,均勻調撥。倘一二日不能除滅,則更調別村輪替撲捕,總不出義倉圖一區(qū)之外。遠近相顧,而勞逸適均?!?54)〔清〕吳元煒 :《賑略》卷下“設立護田夫專巡蝗蝻”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722頁。可以說,畿輔義倉體系很好實現(xiàn)了賑濟和管制完美結合,落實了皇帝“教民”諭令。這正是在全國倉儲政策大調整背景下,乾隆拒絕山東建立義倉而同意畿輔義倉體系建設的真實原因所在,直隸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無疑在皇帝心中舉足輕重。
該義倉體系以及管理規(guī)條,成為后來清代直隸督撫義倉建設與管理范本。嘉慶和道光朝分別擔任過總督的那彥成,曾兩度努力恢復直隸義倉體系。(55)鄭清坡、鄭京輝 :《清代直隸義倉述論》,《歷史教學》2007年第11期;馬秀娟、張建英、趙江燕 :《論直隸總督方觀承與轄區(qū)義倉建設》,《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第7期。同光年間,總督李鴻章也進行了興辦義倉的努力。(56)吳寶曉 :《光緒初年直隸興辦義倉活動》,《歷史檔案》2009年第2期。但是,具體操作方式均沒有超出方觀承所建設的義倉體系。
留養(yǎng)局普遍建立僅出現(xiàn)于直隸。延慶州早在乾隆七年(1742年)就設立了留養(yǎng)局。(57)乾隆《宣化府志》卷九《公署》,《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11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頁。乾隆十三年,時任布政使方觀承奏請在直隸全境設立留養(yǎng)局,但其旋被改派浙江巡撫,當年只有保定府周邊的阜平、望都和高邑等縣率先設立。留養(yǎng)局建設的系統(tǒng)鋪開,尚待乾隆十四年下半年方觀承升任直隸總督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方觀承輯成《留養(yǎng)局案記》并上呈皇帝,標志著該系統(tǒng)完全建成。
留養(yǎng)局的主要目的是處理流民對社會的影響。流民是歷史上一個老問題,給社會治理帶來諸多不便: 背井離鄉(xiāng)不利于流出地農業(yè)生產恢復,連帶使更多民眾望風而逃,外出流民越來越多且形成習慣性流民;流亡途中生靈涂炭、死者過半;流徙途中以及在安札地因鬧事等帶來管理困難;留養(yǎng)資送增加政府負擔。流民安置向來是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西漢開始,政府建寓所或借助寺廟、閑置房屋安置流民。隋唐安置災民的機構有悲田養(yǎng)病坊和普救病坊等。宋代災民救濟措施更完善,留養(yǎng)和資送均出現(xiàn),富弼選擇公私房屋安置流民的做法對后世影響深遠。明代鐘化民在河南賑濟時廣設粥廠安置流民,資送愿意歸家的流民。安輯流民方法主要是“一得食;二有居;三可歸”(58)〔清〕陸曾禹 :《欽定康濟錄》卷三《臨事之政》“安流民以免顛沛”,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337頁。,留養(yǎng)資送涵蓋了上述三個方面。
清代京師接收和處理流民壓力非常大??滴跛氖?1704年),很多山東、直隸流民流入京城?;实壅J為設粥廠救濟流民不如令其早回籍,否則將耽誤農時并荒廢農業(yè),諭令直隸總督派人到京城將各自屬地流民領回,然后捐給籽粒耕種田畝。這樣既可安頓流民回鄉(xiāng)又不耽誤農業(yè)生產,一舉兩得。雍正元年(1723年),很多直隸、山東、河南流民在京師就食而不能回籍。雍正命令五城御史勘察人數(shù)并發(fā)給盤費送回本籍。資送盤費的標準為“每口每程給銀六分,其間有老病不能行走者,每口每程加給三分,以為腳力之費”。與康熙不同的是,雍正直接委派官員護送流民回鄉(xiāng),命令各地方官逐程發(fā)給文書以便災民返回原籍,途中生病者隨時由所在地的地方官留養(yǎng)醫(yī)治,痊愈后轉送回鄉(xiāng)。雍正九年(1731年)上諭更明確提出,留養(yǎng)資送可以動用的主要是常平倉、存留公項和截留漕糧。(59)《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五五《戶部》“反流亡使民生聚”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21冊,第755頁。此舉的大背景是,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面對直隸、山東、江蘇、河南與安徽等省的水災,諭旨言: 如果災民所到的鄰封州縣當局不從事賑恤,必然導致災民流離失所,春耕時候不返回故土必將導致田地荒蕪,農業(yè)受損。(60)〔清〕姚碧輯 :《荒政輯要》卷五“安頓流民”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803頁。
乾隆登基后,對留養(yǎng)資送非常關注。乾隆四年(1739年),河南、江南災民前往江西九江而被地方官吏禁止渡江,諭令河南、安徽巡撫悉心體察安輯流民,不要讓他們外出逃荒,已經到其他州縣的流民則由所在地政府設法安置,待春暖之時資送回籍。(61)《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五五《戶部》“反流亡使民生聚”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21冊,第755頁。但是,這種留養(yǎng)資送制度出現(xiàn)副作用。昔日“病在恩之過少”,今之“病在恩之過多”,遍地皆賑,轉而使得流民“生游惰之志”。(62)〔清〕袁枚 :《上兩江制府請停資送流民書》,《小倉山房文集》卷一五,《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32冊,第146頁。乾隆五年(1740年),湖廣資送山東流民經過兩江時,數(shù)日內竟然有三千多人 ,“ 恃眾逞刁,有司受其需索,商民畏其糾擾”,應分類處理 ,“ 有田可耕之災民亟宜資送復業(yè),其原無恒產愿在外俑值者應聽其便,至游惰無業(yè)之民請概停資送。庶災民得行旅之資,刁民無聚眾之擾?;蛑^無籍貧民恐流而為匪,臣未聞不為匪于本籍獨為匪于鄰封者也,亦未聞真為匪者遞回原籍即能務本力田而不復潛至鄰封也”(63)〔清〕李元度輯 :《國朝先正事略》卷一五《名臣》“徐兩峰撫軍事略”條,《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538冊,第339—340頁。。六月,戶部確定新的資送流民方案。務必按照人數(shù)陸續(xù)資送流民回原籍,每起五十名,仍將籍貫人數(shù)啟程日期等預先告知前面要交接的州縣,逐程轉報,遞送至原籍地方官接收并加意安插。不過,新方案并未立竿見影。十二月,那蘇圖接任湖廣總督,發(fā)現(xiàn)山東、江南流入湖北饑民五十多戶,但去年來自兩省的流民已安頓完畢,本年兩省無災,絕大部分民眾因為湖北留養(yǎng)饑民政策而在無災時候也到該省流浪。六年(1741年)四月,那蘇圖決定: 只把自愿回籍的立即命令各回本籍,愿留在湖北省內營生者在煙戶冊后附編畸零戶進行管理。(64)〔清〕姚碧輯 :《荒政輯要》卷五“安頓流民”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804頁。
留養(yǎng)資送制度根本變化與乾隆八年直隸災荒有直接關系。乾隆八年北方大旱,河間中路流民很多,天津東路的更多,大約一二萬人不止。舒赫德建議攔阻和遮留資送奔赴京師的難民,監(jiān)察御史李清芳反對,并辯解說一般農民不到絕望時刻不會背井離鄉(xiāng),強行把他們送回原籍不僅不仁且不會有效果,在家鄉(xiāng)無有吃食的他們仍會外出流浪。李清芳還說自己京城寓所附近均為饑民聚集的棚屋,已經賑濟三個月了,受賑饑民并未鬧事而是對皇恩感恩戴德。(65)轉引自[澳] 鄧海倫 :《試論留養(yǎng)資送制度在乾隆朝的一時廢除》,第118頁。李清芳的說法不無皮相之嫌,京城內流民安定不代表京城外流民的實際情況,要知道帝都治安與粥廠救濟都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鑒于舒赫德做法不具可行性,朝廷決定在通州及京城西南的良鄉(xiāng)分設粥廠二處,搭蓋棚屋讓后續(xù)趕來準備赴京的流民在近郊的這兩個地方過冬,待明春二月資送回家。至于已經在北京棲息的流民,除愿意接受資送路費立刻返鄉(xiāng)者,情愿在通州或良鄉(xiāng)棲身之人也發(fā)放路費到上述地方。(66)《清高宗實錄》卷二五“乾隆八年十一月己酉”條,《清實錄》第11冊,第646頁。在通州撫恤流民無疑是為了防止其涌入京城?!氨缓狄詠?,貧民覓食道路流滯京師者甚眾,若令有司禁止出境,是絕其資生之路,尤不免于坐困。此固不得不聽其轉移,但北土民風,往往輕去其鄉(xiāng),及其復歸故土,農時已失,雖未可以強禁,亦宜善為勸諭,使之安土重遷,毋廢地利?!?67)〔清〕方觀承 :《賑紀》卷五《安撫流移》“院覆臺臣條奏安撫流民折”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565—566頁。
去京師道路四通八達,很難完全阻止流民,京東的通州和京西的良鄉(xiāng)縣分設飯廠,搭蓋席棚窩舍讓流民棲息,待明春二月照例資送。已經到京師的流民,愿意回籍的陸續(xù)資送,其他的給發(fā)路費遣往通州、良鄉(xiāng)飯廠,此后流民均到此兩地就食,不準再到京師。(68)〔清〕方觀承 :《賑紀》卷五《安撫流移》“大學士議覆資送流民分設飯廠折”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581—582頁。考慮到通州在京城之東、良鄉(xiāng)在京城之西,而固安、永清、東安、武清等縣界其中,霸州、文安在固安之南,皆為流民北來必由之路,就在霸州、文安、永清、東安和武清五州縣也陸續(xù)設粥廠安頓北上京師的流民。(69)〔清〕方觀承 :《賑紀》卷五《安撫流移》“院奏覆安輯流民事宜折”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584—585頁。
官方加強了審核力度,奔赴京師的災民在本籍已被賑或本不應被賑的,需加以稽查?;实勖彪`總督、山東巡撫派人稽查實情并設法禁止災民北上京師。京師附近州縣也酌派佐雜官員分錄巡察 ,“ 遮留資送”(70)〔清〕方觀承 :《賑紀》卷五《安撫流移》“部覆都察院奏籌收養(yǎng)流民折”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579—580頁。。為減少為爭取資送費用而故意反復到京師的流民,官方減少資送費用:“乾隆元年例載,流民一口,日給銀六分。五年改定制錢二十文、小口半之。是年八月準臺臣奏,仍照元年例行。夫國家施布恩澤,以恤民瘼,更在明立限制,以定民志。若流移所至較本籍所得食贏數(shù)倍,于是不成災之地亦皆偽為攜負,相率而路,風聲所樹,何異懸賞格以為招哉?嗣于十月停止,是令轉徙頓息?!?71)〔清〕方觀承 :《賑紀》卷五《安撫流移》“院奏安撫外出流民折”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563—564頁。此舉清晰說明皇帝對于留養(yǎng)資送制度態(tài)度轉變。資送流民是按照諭旨由督撫隨宜安插而不必拘泥原有規(guī)定。資送仍按每程六分計算,不過資送有大小票之分?!傲髅褡跃熧Y送者名曰大票,外縣資送者名曰小票。大票一家數(shù)口,按口按程給銀六分。日行一二程,所獲數(shù)倍于賑糧。有甫經資送到家,又復潛出者。”(72)〔清〕方觀承 :《賑紀》卷五《安撫流移》“部覆流民路費例案”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576—578頁。魏丕信依據(jù)《賑紀》附錄中記載的各縣資送流民數(shù)量和資送銀,計算各縣給單個流民資送銀為一分至六分不等,絕大部分縣給銀三分左右。(73)[法]魏丕信著,史建青譯 :《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第191—192頁。
乾隆九年(1744年)春,諭令廢除留養(yǎng)資送制度,流民不必資送回籍。但流民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進退兩難之時,仍行資送。五月諭令:“今既雨澤沾足,究不若歸而謀食之為是,亦應樹之風聲。凡流民有愿回籍耕種者,著地方官即行善為資送,亦不必強民之所不欲也。”(74)《清高宗實錄》卷二一七“乾隆九年五月丙申”條,《清實錄》第11冊,第790頁。乾隆十二年十月初四日,通州的留養(yǎng)資送開始,搭蓋席棚窩舍供流民住宿并施粥,截至次年三月初共收養(yǎng)外來難民3 420人,除在粥廠病故和情愿在外謀生而不愿回家的196人外,實資送3 224人。資送路費按照慣例由公帑支出,資送需要的棉衣以及運輸老人、兒童的車輛和驢子等物品均是直隸各級地方官捐俸供應。(75)轉自[澳] 鄧海倫 :《試論留養(yǎng)資送制度在乾隆朝的一時廢除》,第116頁。當年,潘思榘奏請把資送人數(shù)從五十名減少到三十名且不許沿途逗留,以防聚集流民過多而資送途中生事。(76)〔清〕潘思榘 :《請調劑災地事宜疏》,《皇清奏議》卷四五,《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473冊,第388頁。
乾隆十三年四月,皇帝對留養(yǎng)資送政策進行反思。以往資送流民的措施是針對輕災就離鄉(xiāng)出走的愚民,以防他們拋棄田廬、荒蕪田畝。但重災情況下出走逃荒之人往往是為活命,他們的家鄉(xiāng)米糧乏絕,如果把這些嗷嗷待哺之人資送回鄉(xiāng),只能赴死或重新逃亡他鄉(xiāng)?!吧綎|去年被災甚重,朕屢次加恩賑恤,發(fā)帑截漕,費已不貲,而尚不免流移。若進省督撫,仍復拘例,飭令資送,實于災民無益?!被钌睦蛹由弦酝贾幸蔡岬竭^這一現(xiàn)象,皇帝決定此后對于重災外出流民,有關督撫應該設法善為安輯,流民投親靠友或者“傭工種田”均可。(77)〔清〕姚碧輯 :《荒政輯要》卷五“安頓流民”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805頁。
乾隆十三年五月初六日,皇帝諭旨中痛斥留養(yǎng)資送的各種弊端。上月諭旨明確表示聽任重災區(qū)流民在外尋求親友幫助或自謀生路,但署理江蘇巡撫安寧仍以資送為處理外來流民主要手段,這被皇帝認為未能深刻領會要旨。乾隆批評留養(yǎng)資送制度弊端,該制度實行后,有部分省份刁民于秋收后將糧食器具寄存親族家中,合家外出并冒稱流民,純屬欺騙謀取賑濟。諭令除受災嚴重、無法維持生活的窮民以及老幼廢疾的逃荒之人要臨時斟酌留養(yǎng)資送外,一般流民聽任其自行謀生,好讓他們知道外出并不能得到什么好處而不能輕去其鄉(xiāng)、拋棄故業(yè)。(78)《清高宗實錄》卷三一四“乾隆十三年五月己丑”條,《清實錄》第13冊,第153—154頁。八月份,皇帝贊揚廣西處理水旱災害后流民問題的措施。廣西查明實系老幼婦女廢疾和非賑不能存活者按照賑例酌情收養(yǎng)外,流民中的中年強壯可自行覓食及有親戚族人可依靠者均不濫行留養(yǎng)。待春融應遣返時把上述收養(yǎng)各類人等,按路途遠近發(fā)給口糧,各回原籍。(79)〔清〕姚碧輯 :《荒政輯要》卷五“安頓流民”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807頁。成書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荒政瑣言》中強調 ,“ 外來餒乏饑民不能回籍者,暫行收留。強壯者給粥一飧,問明住址,給錢十余文,由縣給文,撥役逐程伴送回籍安插。雖資送流民之例已經停止,但日食粥廠,為費不少,不如以數(shù)日之食作歸籍之資。即于公捐數(shù)內開銷,未始不可也”(80)〔清〕萬維翰 :《荒政瑣言》“粥廠”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476頁。。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月,安徽巡撫衛(wèi)哲治奏請饑民所至州縣照例留養(yǎng)并待來年春暖之時資送回籍?;实蹟嗳环穸ǎ瑥娬{“國家亦無此政體也”。乾隆認為辦理流民應聽其自便,窮民外出可能有親朋可投靠或鄰近州縣有傭工戶口機會,一味官方介入就阻礙他們謀生手段,且有奸民會趁留養(yǎng)之機冒混其中,這是愚民“輕去其鄉(xiāng)”的原因。(81)《清高宗實錄》卷四四九“乾隆十八年十月辛丑”條,《清實錄》第14冊,第847頁。同年,淮徐大水,御史魏涵暉奏請江南鄰省照舊例留養(yǎng)資送。十一月,上諭已經“停止此例”,皇帝的觀點與駁斥衛(wèi)哲治時幾完全相同,他此時關注留養(yǎng)資送中的種種弊端,強調災民應原地靜候賑濟。(82)《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五五《戶部》“反流亡使民生聚”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21冊,第755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直隸靠近京師的低洼之地遭受水災,諭令截漕50萬石、戶部撥銀80萬兩賑濟,省內常平倉投入救災。御史永安奏請派京堂科道查察直隸賑務,乾隆相信方觀承能妥善處理。(83)〔清〕姚碧輯 :《荒政輯要》卷一“災賑章程”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765頁。次年初,御史顧光旭奏請資送京師流民,這些流民雖已赴廠領賑但小民生計全賴東作,應該資送無力回籍者返鄉(xiāng),原籍全無依靠者可以歸入大興、宛平縣加賑。該折被戶部駁回,乾隆重申以往所強調的廢除留養(yǎng)資送制度的原因,強調災害發(fā)生地政府加強查戶與賑災,安定民心,使其不輕易流移他鄉(xiāng)。(84)〔清〕姚碧輯 :《荒政輯要》卷五“安頓流民”條,李文海、夏明方主編 :《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第806—807頁。
直隸義倉和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設計和建立幾乎同時,深刻反映乾隆前期朝廷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困境。乾隆因“糧政”政策受到了挫折而要求建立義倉系統(tǒng),就是對此前常平倉、社倉體系不滿,試圖利用義倉之名再次推動鄉(xiāng)里民間積儲方法。這種由依靠官倉向民倉轉變的行為,是乾隆統(tǒng)治政策整體收斂并由“養(yǎng)民”向“教民”轉變的一種體現(xiàn)。乾隆初直隸大旱救災粥廠設置經驗,為義倉體系建設提供了借鑒。畿輔義倉體系很好實現(xiàn)了賑濟和管制完美結合,這正是在全國倉儲政策大調整背景下,乾隆拒絕山東建立義倉而同意畿輔義倉體系建設的真實原因,直隸的穩(wěn)定是頭等重要的事。留養(yǎng)局的建立與留養(yǎng)資送制度的廢除密切相關。此前留養(yǎng)資送政策屢次變更,從給優(yōu)厚待遇讓其回鄉(xiāng)而導致流民更多,到廢除留養(yǎng)資送制度迫使他們回鄉(xiāng),但流民問題仍無法有效解決,從四面八方奔赴京師的流民源源不斷。在全國廢除留養(yǎng)資送制度的大背景下,唯有通過留養(yǎng)局體系,才能最大可能減少流民對京師的壓力。
總之,乾隆前期直隸大旱的救災活動雖然成效顯著,但是義倉系統(tǒng)的建立是對此地常平倉、社倉系統(tǒng)效果不滿的產物。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的設立是乾隆對現(xiàn)實的一種無奈妥協(xié)和讓步,留養(yǎng)局的空間分布特征受交通、自然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自然環(huán)境對留養(yǎng)局設立的影響,表現(xiàn)在: 大名府境內黃河造成的災難促使長垣等地留養(yǎng)局數(shù)目特多,滹沱河、滏陽河和漳河水系致患地區(qū)設置亦多,部分州縣為對付因環(huán)境影響而出現(xiàn)季節(jié)性流民而設立留養(yǎng)局等。從乾隆十三年統(tǒng)治政策轉變這一歷史大背景來看,直隸義倉、留養(yǎng)局系統(tǒng)的建立中災害、環(huán)境與慈善這三方面的因素以相反相成的形式交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