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嬌
摘要:在波普爾這里,休謨問題可以這樣表述:歸納邏輯是否有效,或者在什么情況下才具有有效性。傳統(tǒng)科學觀認為,只有運用歸納的方法才能獲得可信和確然的知識。休謨對這種方法提出了質疑,以“證偽原則”為基礎,否定了歸納推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波普爾對休謨問題的卓有成效的解決,雖然彌補了歸納法的缺點,但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最后指出,只有在人類的實踐活動才能推動科學的進步。
關鍵詞:歸納;休謨問題;因果;證偽
一、什么是休謨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波
“休謨問題”由英國哲學家休謨首先提出,時至今日成為西方哲學史中的著名問題。傳統(tǒng)觀點一直推崇培根的科學歸納方法,強調觀察與實驗對于產生知識的重要性。他對這種歸納推理的適用范圍和實際有效性提出質疑。休謨認為,經驗基礎之上的歸納推理, 只適用于特定范圍。若是向外延伸,就失去了它的有效性。從否認因果關系進行考察,休謨分析了歸納方法的有效性。他認為,因果關系并非是必然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兩個問題應運而生。
第一,原因一定是必然的嗎?他對此表示反對。他對以往哲學家主張的原因必然存在提出質疑。這也就是說,以往哲學家的錯誤在于把不存在的東西當做確實存在的東西。休謨指出,正是對原因的執(zhí)念產生了爭論,一旦肯定了這一點,我們便發(fā)現(xiàn),無論在直觀,還是在理性上原因都沒有必然存在性。那么,究竟是什么生成了因果觀念?他認為,因果觀念和知識或科學推理毫無關系,它是由觀察和實驗得來的。因此,休謨證明了,因果建立于經驗之上。
由此,他提出問題:經驗怎么產生因果觀念?休謨斷言,“即使因果作用被我們經驗到,也不能說明它是從科學推理中得來的?!币驗椤袄硇杂肋h不能向人們說明對象之間的關系?!币虼?,心靈對對象的觀念或印象的轉移并不由心靈決定,而是由對象的觀念在心靈中被加工的最終形態(tài)決定。 ?我們只能觀察到事件表面的形態(tài),而無法看到事件內部要素的結合。他把原因歸結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聯(lián)想,也就是說,所謂的因果關系并不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人們的一種信仰。也正是這種習慣促成事件的推論。由此出發(fā),他否定了從經驗去把握因果關系的可能性。在他看來,這是因為過去的經驗不可能必然得到未來的必然推論,即休漠認為,經驗基礎上的推論不過是因為相似,而顯然這一推論本身并不具有邏輯必然性,其前提也并不具有明確的真理性。因此,休漠指出,由于歸納的邏輯無效性,想要在經驗的層面上為歸納建立基礎,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不可避免地產生邏輯上的倒退。
(二)波普爾對休謨問題的界定
在波普爾這里,休謨問題得到了重申:能否證明歸納邏輯的有效性,或者滿足什么條件它才是有效的。他采取反歸納的態(tài)度與方法,來試圖解決休謨問題,并且由此建立了"可證偽性"的劃界標準及其整個科學哲學體系的邏輯前提。因此可以說,從反對歸納的立場中,誕生了嚴密的科學體系。
二、波普爾對休謨問題的解決
(一)對休謨問題的肯定
首先,在歸納問題上,波普爾對休謨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他澄清了爭論的兩個焦點。
一是休謨區(qū)分了歸納事實的存在與其邏輯上的合理性問題。波普爾對歸納問題的歷史的態(tài)度是,他認為,歸納問題是由來已久的思維上的含混不清,歷史上人們的謬誤在于,把歸納的事實與其合理性認為是一回事,在波普爾看來,從本質上來說,歸納問題不是經驗層面上的問題,而是邏輯問題。這種不加批判地把事實問題和論證合理的問題等同起來的習慣性誤區(qū)在休謨這里得到了厘清。
二是休謨看到了歸納問題的邏輯困境,向我們證明了沒有必然存在的理由。這也就是說,我們經驗過的事例也未必同樣適用于那些我們還沒有經歷過的。 “沒有什么正確的邏輯論證使得我們可以相信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事件也適用于我們不曾經歷的”。因為“想要通過經驗為歸納法建立基礎,必然產生邏輯上的倒退。結果是,經驗既不是理論誕生的來源,也不是其有效性的有力證明。因此,歸納在就無法在邏輯上取得準確性。
休謨在哲學史說的偉大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邏輯上對歸納問題的質疑。但波普爾認為,休謨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徹底的論證。因為休謨雖然在邏輯上主張歸納的無效性,卻又從心理上為它尋找依據(jù)。因而,波普爾認為休謨問題只是解決了一半,于是他繼續(xù)投身于對歸納問題的解決。
(二)對休謨問題的批判
1.歸納的心理學批判
休謨認為,我們對某一特定事件反復經驗,這種重復的感性經驗在我們的心靈上產生習慣性的聯(lián)想。對于休謨的“心理學解釋” , 波普爾認為這并不是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發(fā)生心理學”的觀點。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爭論的焦點是因果觀念如何起源的問題。休謨認為,正是因為觀察經驗的反復才有了因果聯(lián)想,這也解釋了生活中常識如何產生。而波普爾的觀點正好是反的。他認為,心理期望具有在先性,經驗上的不斷重復來源于心理因素。正是由于一種習慣性的心理期望的作用下,我們不斷在現(xiàn)實中對這種心理進行復刻。 ?波普爾舉例說:“在幼犬的鼻子旁邊點燃一根香煙,它在嗅完的同時迅速跑開。再用什么事物也不能在此引誘它去嗅,幾天以后,一支香煙,甚至一個白紙卷,都會讓它產生生理反應:躲避,并且打噴嚏。由此可見,觀察產生期望,因而帶來了重復。
2.歸納法的邏輯批判
波普爾認為既然個別的經驗觀察永遠不能得出一般性的普遍結論,普遍命題也不可能來源于特殊的幾個事例。因此,不可能由歸納法了解將來的情形。波普爾用《量子物理學和經典物理學中的非決定論》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文中給出了“特里桑的煽代酒悖論”、“俄狄普斯效應”等一些論據(jù),以此說明,我們無法掌握關于未來的全部認識。這也說明了,歸納原理在邏輯上也是毫無邏輯根據(jù)的。如果從經驗推斷出它的真理性,那么歸納原理又需要引入另一個問題了。所以我們無法證明歸納原理基礎的穩(wěn)固性。
3.歸納的基礎論批判
既然歸納法無法幫助人們得出科學的結論。那么,人們?yōu)槭裁催€要強調歸納法的作用呢?他的回答是人們認為知識需要建立在一個恒久不變的客觀基礎上。波普爾指出,這種觀點根本無法真實地表現(xiàn)科學活動如何展開,實際上剛好是相反的,理論是產生在經驗之前。同樣,理性也不是科學知識產生的基礎,波普爾認為把知識建立于理性之上比經驗主義的基礎論更為不可靠??傊?,在波普爾看來,這兩種基礎論在邏輯上站不住腳。于是,波普爾主張:與其為知識尋求基礎,不如主張“非基礎論”的認識論立場。因為在探索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先設定一個目標,根據(jù)需要對外界進行觀察。在觀察之前,設定了觀察的方向,在這種預先的規(guī)定中,猜想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因此他拒絕為知識尋找基礎,并說歸納原則是多余的,它必定導致邏輯的矛盾。就算可能避免邏輯矛盾,證明過程也是艱難的。
三、對波普爾解決休謨問題的評價
(一)合理性
波普爾對于歸納是持徹底否定態(tài)度的。對波普爾的反歸納立場,我們首先要看到他的的合理之處。因為歸納法無論是在自身的成立上,還是其作用機制上,都不能在終極意義上為自己提供堅實可靠的根據(jù)。 因此歸納法無法避免它根本上的不足。這實際上也說明了波普爾的正確性。
波普爾科學觀不同于以往的科學觀那樣致力于建立一個毫無缺點的、完美的科學體系。他反而承認了科學知識的不完美。他認為科學知識只有可證偽性,才能使科學不斷新陳代謝??茖W知識并不單純靠機械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在于飛快的變革。因此我們不應該懼怕錯誤,因為科學理論不可避免地包含著謬誤。人類應該在科學的謬誤中,探索出新的更準確的認識。 人類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就在于無數(shù)的、重復的猜想與反駁??茖W知識的增長不是被動地論證已有的那些知識,而是歷史探索中的主動發(fā)現(xiàn),從而使科學成為一個不斷推翻謬誤、發(fā)現(xiàn)新知識的歷史過程。
我們需要從各個方面對科學理論進行有效的批判?!翱茖W知識增長是一種理論推翻另一種理論”。波普爾的科學觀,可以從歷史上產生于懷疑的理論找到根據(jù)。這也同時說明科學事業(yè)的進步離不開懷疑、批判精神。批判是為科學發(fā)展注入鮮活的源泉,只有始終保持著對科學清醒的態(tài)度,有科學的批判精神,理論才不會陷入一潭死水。因此他主張,對待既有的科學理論,我們要做的是去批判甚至推翻它,而不是為它做辯護。
(二)局限性
波普爾對休謨問題的解決仍有許多不足,體現(xiàn)在他對學說建構的破壞上,波普爾把根據(jù)經驗獲得其理論問題變成了一個根據(jù)經驗選擇理論的問題,這樣他也就改變了科學發(fā)現(xiàn)邏輯的內涵。在歸納問題上,他采取了徹底消解的態(tài)度。波普爾徹底否定了歸納的存在。既然不存在歸納,當然歸納問題也就無從談起。這種解決方法雖然干脆,但并不能解決歸納問題,因為雖然不能保證結論必定為真,但是歸納并不是一無是處的方法,而且現(xiàn)在也還在起作用。并且,波普爾以猜想為基礎的反歸納主義最終能避免無窮倒退嗎?通過考察波普爾的兩個前提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波普爾認為,科學知識不能從歸納法中獲得,而只能通過猜想或發(fā)明。他用“科學理論只是大膽的猜測”,推翻了科學理論的確然。但是,波普爾并沒有對理性有全面客觀的把握。雖然證偽主義表面上與證實主義截然相反,但在此過程中,又不得不再次用到理性,這是他無法回避的??茖W在被我們證偽的同時,它的確定性也不復存在??茖W理論由于缺乏根基陷入虛無主義。我們在批判現(xiàn)有科學的同時,忽略了科學也是需要不斷建設的。證偽主義離開了證實主義,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在科學的探索中,我們不應該割裂證實和證偽的關系。科學活動過程并不能依靠證偽就可以單獨解決 ,相反,它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歷史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受其他因素影響。所以說,波普爾的證偽雖然是批判的,但也是片面的。
其次,波普爾認為:全稱陳述不能從單稱陳述推斷出,因為從數(shù)目上來說,無論單稱陳述再多,相于對全稱陳述來說也是零。站在證偽主義的立場,取消歸納代之以演繹看起來更合理。那么,演繹證偽真的必然正確嗎?顯然,歸納證實是不完備的,任何理論都是可錯的,為此,獨斷證偽主義一方面承認一切理論都是易謬的,但又不得不承認經驗基礎的作用,無論哪種科學方法,都需要為它建立一個牢固的經驗基礎。然而,實際上,我們逐漸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不僅科學的理論命題是易謬的,而且科學中所有命題(包括事實命題)都是易謬的。于是,波普爾把科學理論知識建立在約定論的基礎上,“方法論證偽主義者認識到,在科學家的‘實驗技術中包含易謬的理論,盡管如此,他還是‘應用這些理論,他認為它們在這個給定的范圍內并不是受檢驗的理論,而把它們看成問題的背景知識,也就是說,把理論當做約定論因素來解決,這樣一來,證偽主義還是無法避免經驗基礎。除此之外他的觀點很多地方還是不充分的,甚至在解決經驗基礎與證偽的困難問題上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還要通過觀察來檢驗實驗結果。解決問題不能依靠時間上的拖延。因此,經驗基礎并沒有因為他的刻意回避而消失。非易謬的經驗基礎無從談起,波普爾的整個證偽主義方法論體系就完全建構在一個虛設的根基之上,最終還是沒能徹底解決休謨問題。
四、對休謨問題的再反思
雖然歸納法不是毫無漏洞的,但我們也要看到它對科學理論產生的作用。雖然在演繹推理中,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結論,但我們如何保證前提的真呢?我們只不過假定了一個“真”的前提,這樣循環(huán)下去,就不得不請出一個所謂的無需證明的絕對真理。如此看來,演繹推理也不是萬能的。因為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不是單靠歸納也不是單靠演繹的,而是兩者的結合。在兩種理性方法結合的同時,同時伴有非理性因素的參與。此外,任何知識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無論是歸納還是演繹,我們只能在實踐中加以論證。
事實上,科學的認識過程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范式的。而且,認識主體的知識背景、觀點、方法等主觀因素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科學認識的過程。因此,無論哪種方法,都不應該成為科學認識過程唯一的范式??茖W的認識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2]卡爾·波普爾.科學發(fā)現(xiàn)的邏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3]卡爾·波普爾.無窮的探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4]休謨.人性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張志林. 因果觀念與休謨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卡爾·波普爾.客觀的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舒煒光,卓如飛,梁詠新,等,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7]全增嘏.西方哲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8]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北京:商務印書館
[9]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10]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11]趙敦華:《趙敦華講波普爾》,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