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在進 曹錦華 馮文生
摘 要:論文介紹了常規(guī)水稻新品種金粳667的特征特性,提出了其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培育壯苗、整田施肥、適期栽植、肥水管理、化學除草等。
關鍵詞:金粳667;選育過程;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7-0088-02
金粳667是江蘇省金地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市金泰種業(yè)有限公司于2007年以津稻1007與津原47雜交,經系統(tǒng)選育而成的常規(guī)水稻新品種,2016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7—2018年江蘇省金地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蘇省淮北地區(qū)多縣、市、區(qū)多點示范種植,示范點均獲得了較好的收成;2019年大面積推廣種植,江蘇淮北地區(qū)高產田塊紛紛涌現(xiàn),新沂市產量達10987.5kg/hm2,淮安市淮安區(qū)種植大戶產量高達12000kg/hm2。
1 選育過程
江蘇省金地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市金泰種業(yè)有限公司于2007年正季利用津稻1007與津原47組配,經南繁北育于2011年進代至F8代,2012年篩選出適合黃淮稻區(qū)種植的優(yōu)良品系,命名為金粳667。其選育過程如下:
2 特征特性
2.1 品種主要性狀 金粳667為粳型常規(guī)水稻品種,黃淮粳稻區(qū)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60.6d,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株高107cm左右,成穗數(shù)在300×104~330×104穗/hm2,穗長16.7cm,每穗總粒數(shù)156.9粒,結實率86.5%,千粒重26g,株型較緊湊,穗層較整齊,熟相好。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2.3%,堊白粒率39%,堊白度3%,直鏈淀粉含量13.8%,膠稠度89mm。
2.2 抗性 金粳667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shù)4.8,穗頸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條紋葉枯病抗性等級1級。
2.3 產量表現(xiàn) 2013年參加國家黃淮粳稻組區(qū)試,金粳667平均單產10019.85kg/hm2,較對照徐稻3號增產7.38%,達極顯著水平;2014年續(xù)試,金梗667平均單產9718.35kg/hm2,較對照徐稻3號增產6.76%,達極顯著水平。2年區(qū)域試驗,金粳667平均單產9869.1kg/hm2,較對照徐稻3號增產7.07%,增產點比例100%。2015年生產試驗,金粳667平均單產10365.45kg/hm2,較對照徐稻3號增產5.71%,增產點比例100%。
2.4 適宜種植區(qū)域 金粳667適宜在河南沿黃及信陽地區(qū)、山東南部、江蘇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區(qū)種植。
3 高產栽培技術
3.1 培育壯苗
3.1.1 種子處理 播前曬種1~2d,用62.5%精甲·咯菌腈藥劑浸種,浸種時間為60~72h;清水洗凈后,浸種1~2d。
3.1.2 濕潤育苗 選擇土壤肥沃、透氣疏松、灌排流暢、操作管理方便、起運秧方便的田塊做秧田。秧齡35d左右的,秧田與大田比例為1∶7~1∶8。播前60d,秧田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104kg/hm2;播前7d施15-15-15復混肥450kg/hm2后整地,整地要反復耕耙,做到土細畦平,然后開溝作畦,畦面寬1.5m,溝寬20cm,溝深15cm,畦面要板實、平整。5月—15日播種,播種量干稻種不超過525kg/hm2,藥劑浸種催芽后在畦面均勻撒播濕谷,播后及時塌谷,覆蓋床土,床土厚度0.5~1.0cm。保持秧溝有水,板面濕潤。1葉1心施斷奶肥,用量為尿素75kg/hm2。移栽前3~5d施出嫁肥,用量為尿素75kg/hm2。
3.1.3 機插盤育苗 選擇灌排流暢、操作管理方便、起運秧方便的田塊作秧田。每hm2大田按450片準備水稻育苗專用塑盤(規(guī)格58cm×28cm),寬1.6m的無紡布75m,同時準備足量干凈無病的干稻草蓋膜用。機插秧秧齡為18~22d(葉齡3~4葉),秧田與大田比例為1∶100。播種前7d,秧田施15-15-15復混肥450kg/hm2。采用營養(yǎng)土育秧的,需提前準備足量營養(yǎng)土。秋季深耕空閑的菜園或水稻秧田,冬季讓土壤充分凍垡熟化;春季取耕作層表層土制作營養(yǎng)土,粉碎過篩取細土,粒徑不大于5mm,土壤濕度適中,手抓緊握成團、落地即散。過篩后的營養(yǎng)土每100kg土均勻拌入1kg水稻機插秧育秧專用肥,拌好后堆土成堆用農膜覆蓋,防止雨淋同時可以促使肥土充分熟化,另外準備一部分沒有拌肥的營養(yǎng)土作蓋種土。采用水稻專用育苗基質的,大田備足水稻專用育苗基質750kg/hm2。金粳667育秧不宜過早,以5月中下旬為宜。育秧前3~4d,秧田耕翻后上水平整,高低差不超過3cm,整好后開溝作畦,畦面寬1.3m,溝寬20cm,溝深15cm,畦面要板實、平整,畦做好后排水晾畦,使畦面沉實。播種前1d秧田上水,水不漫過畦面,待畦面中間土壤也充分吸濕后排水。水稻育苗專用塑盤兩盤在畦面并列對放,盤與盤之間排放緊密不見畦面,盤底緊貼秧板,然后塑盤鋪土(基質),塑盤中土(基質)厚度2~2.5cm為宜,用木條將土(基質)刮平。為確保播種均勻,水稻育苗專用塑盤人工撒播的按盤稱種,每盤播濕芽谷150g左右,稻種催芽時注意稻芽不宜過長,稻芽以露白為宜,稻芽過長播種時容易斷芽;使用基質育秧的用基質蓋種,使用營養(yǎng)土育秧的播種完畢后撒上預先準備好蓋種土,厚度以看不見芽谷為宜。采用水稻育苗專用塑盤機械流水線播種的,機械自動撒底土(基質)、播種(每盤播干稻種110~120g)、蓋土(基質)和噴淋,噴淋完畢后將水稻育苗專用塑盤在畦面同人工播種按要求放好。秧田排盤播種完畢后蓋無紡布(農膜)蓋草,建議采用無紡布覆蓋。如果采用農膜覆蓋的,覆膜前在畦面塑盤上鋪1層麥秸稈,然后蓋上農膜,蓋好農膜后用泥土將農膜四周封閉,再在農膜上覆蓋1層薄稻草。秧田開好平水缺,保持盤面濕潤,如果表土(基質)發(fā)白,則通過畦溝補水,遇到大雨及時排水,避免秧田積水;播后注意觀察盤面秧苗出土4cm左右揭膜(布)煉苗,揭膜(布)時間掌握在膜內外溫濕度差異不大時,一般晴天傍晚揭,陰天早晨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揭膜(布)后秧田灌平溝水,保持盤面濕潤;2~3葉期旱育旱管,盤面過分干旱發(fā)白灌1次跑馬水;機插秧秧齡不宜過長,秧齡過長苗高不利于機插,同時植傷也大。移栽前2~3d,秧田灌半溝水,有利于起苗、卷苗。
3.1.4 病蟲草害防治 苗期重點防治灰飛虱等病蟲害。移栽前1~2d傍晚噴藥防治稻飛虱1次,以吡蚜酮等長效藥劑為佳,做到帶藥移栽。
3.2 整田施肥 整田前撒施15-15-15三元復混肥375kg/hm2。為確保淺栽早發(fā),要求整地質量田面高低相差不超過3cm。秧苗移栽前大田需泥漿沉淀,壤土沉實1~2d,粘土沉實2~3d。
3.3 適期栽植 搶茬早栽,6月25日前完成栽插。濕潤育秧人工栽插行距23.33~26.66cm,株距10.00~13.33cm,穴栽2~3苗,基本苗在90×104~120×104苗/hm2;機插秧行距25~30cm,株距11.5~12cm,穴栽3~4苗,基本苗120×104~135×104苗/hm2。
3.4 肥水管理 分蘗肥宜早施,栽后返青即施,控制無效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濕潤育秧移栽后7d內,施尿素225~300kg/hm2;機插秧田機插后7d內施尿素75kg/hm2,栽后15d再施1次尿素120~150kg/hm2。栽后20d左右視苗情施尿素60~75kg/hm2。濕潤育秧移栽后寸水活棵,淺水分蘗,水層管理10d左右,總莖蘗苗數(shù)達到270×104/hm2時,開始分次輕擱田,高峰苗數(shù)控制在390×104~450×104/hm2;機插秧田采取露田插秧,濕潤灌溉促扎根活棵,淺濕灌溉促有效分蘗發(fā)生,總莖蘗苗數(shù)達到270×104/hm2時反復多次輕擱田。
3.5 化學除草 金粳667機插秧田在田面整平后立即用53%苯噻?!てS可濕粉劑900~1050g/hm2,采用藥土法進行封殺化除,秧苗機插后15d,對殘留抗性雜草采用有針對性的化學除草劑進行防除;濕潤育秧移栽后5~7d,用35%乙·芐可濕粉劑225~375g/hm2結合施分蘗肥進行化學除草,10d后對殘留抗性雜草采用有針對性的化學除草劑進行防除。
3.6 孕穗抽穗期管理 金粳667葉片顏色較深,穗肥嚴禁施用尿素,后期施用尿素容易造成倒伏和病蟲害加重的趨勢。葉齡余數(shù)3.2~3.0時,施促花肥15-15-15復混肥112.5~150kg/hm2;葉齡余數(shù)1.0~1.5時施?;ǚ剩?5-15-15三元復混肥75~112.5kg/hm2。水稻孕穗期至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其他時間采用間歇灌溉。根據(jù)苗情、兩遷害蟲發(fā)生情況、植保部門病蟲信息發(fā)布情況重點采用相應藥劑防治紋枯病、稻瘟病、鞘腐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打好總體防治戰(zhàn)。抽穗前7d,選用藥劑30%苯甲·丙環(huán)唑225~300mL/hm2、40%稻瘟·三環(huán)唑975~1050mL/hm2、5%阿維菌素90~180mL/hm2兌水450kg噴霧,分別預防穗頸瘟、稻曲病、紫稈病等病害。用18%甲維·茚蟲威150~210g/hm2、60%烯啶·吡蚜酮150~195g/hm2兌水450kg噴霧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害蟲。
4 收獲
灌漿結實期水漿以間歇灌溉為主,收獲前7~10d斷水;黃熟期(抽穗后45d左右)及時收獲。
參考文獻
[1]張洪樹,何井瑞,杜金河.稻麥輪作周年畝產噸糧(1000kg/667m2)生產技術規(guī)程[J].耕作與栽培,2015(s1):55-58.
[2]盧百關,王寶祥,楊波.優(yōu)質中粳稻新品種連粳16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9(3):186-189.
[3]劉月華,張旭東,胡霖梅.優(yōu)質早熟中粳新品種華粳9號特征特性及機插高產栽培技術[J].北方水稻,2019(1):43-45.
[4]陳德清.優(yōu)質雜交晚稻盛泰優(yōu)9712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yè),2013(7):87-88.
[5]張德文.雜交水稻混播制種技術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07.
[6]李秋亭.豫東黃灌區(qū)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試驗效果分析[D].鄭州:河南農業(yè)大學,2009.
[7]喻勇,鄧松,李劍波.鳳兩優(yōu)464特征特性及其在汨羅的高產栽培措施[J].作物研究,2019(4):329-330.
[8]江校堯,閆靜.大球蓋菇與水稻輪作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J],農村新技術,2016(11):18-20.
[9]劉寶法,劉蓉蓉,李世峰.“南粳44”高產栽培技術規(guī)程[J].上海農業(yè)科技,2009(5):43-44.
[10]曹錦華,石廣躍,徐繼梅,等.淮稻14號機插高產株型指標及關鍵培育措施[J].中國稻米,2014,20(4):92-9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