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靖
摘要:閱讀是學生獲得新知的主要手段,是發(fā)展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階段,閱讀能力是學生最基礎的一種學習能力,同樣也是最關鍵的一種學習能力,它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以及學習效果的好壞。因此,數(shù)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前提和解決問題的保障,更是發(fā)展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閱讀能力;解決問題;數(shù)學素養(yǎng)
低年段學生識字量少,理解能力差,這些都造成了學生不會數(shù)學地讀題而導致題目做錯。我將圍繞“明確解題要求”“抓住解題細節(jié)”以及“緊扣解題核心”這三個方面談談低年段學生的數(shù)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明確解題要求
例如,蘇教版教科書一下P2“想想做做”的第1題。
1.先圈一圈,再計算
一年級的學生看到這道題目時,有些可能會只看到12-9和16-9這兩個算式,立馬就去算出它們的答案,而忽視要在小棒圖中先圈一圈這個要求。這就說明學生沒有看清題目一共有幾個要求。所以在學生做數(shù)學習題時,教師不僅要給予學生適當時間進行讀題,更要引導他們學會數(shù)學地讀題。如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把題目讀兩遍,第一遍讀的時候要進行讀題指導,讓學生的手跟著教師的手,指著題目,讀一個字手指移動一個字,然后讓學生“先圈一圈(重音),再計算(重音)”,這樣學生會明白哪些是關鍵詞,就會將關鍵詞圈出來。第二遍讀的時候?qū)W生自然會根據(jù)第一遍讀的時候找到的關鍵詞想到這道題目有幾個要求,然后思考如何進行計算。
學生掌握了讀題方法,以后在做數(shù)學習題時,就不會立即下手寫答案而漏掉了題目中的其他要求。所以,教師要在學生做題目過程中引導學生圈畫明確解題要求,逐步養(yǎng)成會讀題的好習慣。
二、把握解題細節(jié)
(一)符號中理解“運算意義”
例如,蘇教版教科書二上P28第3題。
4xl=? ? 2x2=? ?3x2=? ?4x4=
4+1=? ?2+2=? ?3+2=? ?4+4=
這道題目一共設置了4組題目,不難發(fā)現(xiàn)每一組題目上下兩道題都是數(shù)字相同,但是運算符號不同,上面是乘法,下面是加法。學生計算后,會發(fā)現(xiàn)這四組題目有的答案是相同的,有的答案是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學這道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按順序讀題,再啟發(fā)學生說一說每組題目上下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緊接著讓學生開始計算,計算好后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樣學生在計算和交流中會發(fā)現(xiàn)每組題目一旦符號變了,運算意義發(fā)生變化,即使數(shù)字相同,結(jié)果可能也會發(fā)生變化。這樣學生更加能體會到看清運算符號的重要性,才會重視要看清運算符號,這樣才能計算正確,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
(二)單位中培養(yǎng)“空間觀念”
例如,蘇教版教科書二上《厘米和米》的課后習題。
在圓圈里填上<、>或=
2米○20厘米 80厘米○0100厘米 3米○30米
l米○100厘米 5厘米○4米
80米○8米
教材設置這樣的一道題,不僅是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厘米和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的方法以及對于厘米和米之間的長度大小的比較,更是要讓學生明白看清單位名稱的重要性,從而形成相應的空間觀念。比如2米○20厘米這道題,有些學生只看到了2小于20,直接就填了小于號,根本沒有注意到前后單位名稱不一樣,一個是米,一個是厘米。所以,教師應該先讓學生讀題,把每道題的單位名稱圈出來,比如這道題就應該把米和厘米圈出來,從而發(fā)現(xiàn)兩者單位名稱不一樣,不能直接進行大小的比較。這個時候,就要將2米換算成200厘米,然后再進行大小的比較。再比如3米和30米這道題,有的學生有很好的換算意識,立馬就將3米換算成300厘米,然后錯以為300大于30。這也是由于沒有認真讀清前后單位名稱造成的。像這道題前后單位名稱一致,這是相同長度單位之間的大小比較,不需要進行單位的換算,直接比較前面的數(shù)就行了。因此,讀題時單位名稱圈出來,可以有效提醒學生前后單位名稱是否一致,需不需要單位換算,從而養(yǎng)成“看”清單位的習慣,也能進一步在比較中增強長度的空間觀念。
(三)圖片中滲透數(shù)量關系
例如,蘇教版教科書二上P38第9題。
這道題一共設置了兩幅圖,用算式求出蘋果的總量??此苾煞鶊D一樣,實際卻設計了一個陷阱,因為兩幅圖的蘋果數(shù)量是不一樣的,那么數(shù)量關系也就不一樣,列出的算式可能也就不一樣。所以這道題雖然沒有一個文字,但卻要求學生能夠認真“讀”圖,將圖中的意思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讀”圖,然后認真數(shù)清楚每幅圖中左右兩盤蘋果的具體數(shù)量,緊接著在每盤蘋果的上面標上相應的蘋果數(shù)量。比如在第一幅蘋果圖中,左盤蘋果標上“5個”,右盤蘋果也標上“5個”;同樣在第二幅圖中,左盤蘋果標上“5個”,右盤蘋果標上“4個”。緊接著提問學生;“觀察兩幅蘋果圖的數(shù)量,你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嗎?”學生在對比和比較中會明白第一幅蘋果圖,由于兩盤蘋果數(shù)量一樣,因此可以用部總關系列加法算式5+5=10個,也可以用份總關系列乘法算式2x5=10個來求出總數(shù)。而第二幅圖蘋果圖,由于兩盤蘋果數(shù)量不一樣,就導致只能利用部總關系列加法算式求出總數(shù)4+5=9個。因此認真讀“圖”,不僅可以讀出題目中的“陷阱”,而且還可以強化學生對于部總關系和份總關系的理解。
三、抓住解題核心
(一)整理相關條件
例如,蘇教版教科書一下P49第5題。
商店里有一批傘,3天賣出54把,還剩5把。這批傘原來有幾把?
這道題一共有3個條件,分貝是“3天”“賣出54把”以及“還剩5把”。
學生讀完這道題時,會發(fā)現(xiàn)這道題有3個條件,那就需要整理條件,排除與問題無關的條件。教師引導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將每個條件的單位名稱圈出來,這樣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賣出54把”和“還剩5把”這兩個條件的單位名稱都是“把”題,問題中“這批傘原來有幾把”單位名稱也是“把”,而“3天”這個條件的單位名稱卻是“天”,這樣就可以整理出與問題相關的兩個條件,從而去除多余的條件“3天”,可以畫一個符號將它去除。所以圈出條件和問題,能幫助學生整理相關條件,去除無關條件,正確分析出數(shù)量關系,從而解決問題。
(二)抓住中間問題
例如,蘇教版教科書二下P83第11題。
一輛從南京開往上海的列車共有620個座位,其中一等座61個,其余都是二等座。列車出發(fā)時有498位乘客乘坐二等座,二等座還有多少個空座位?
這道題由于條件較多,對于學生理解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有點困難。那么就需要學生找到這道題的中間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有變化的讀題,從而找出中間問題。
教師要讓學生讀題時把“剩下的都是二等座”這個條件用重音讀出來,那中間問題“一共有多少個二等座”就自然而然出現(xiàn)了。這樣就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個二等座,再求出還有多少個空座位。所以,要讓學生通過有變化的讀題,找到題目中的中間問題,這樣就可以正確分析數(shù)量關系,從而解決問題。
四、結(jié)語
總之,在低年段的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給予學生讀題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數(shù)學地讀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注: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金陽文化課程化實施研究”(課題編號:D/2018/02/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學桃.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革新,2014(12).
(責編 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