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文
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文化的輸出也越來越頻繁。中國文化的輸出也自然離不開翻譯。中國文化有著其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民族特色,這也給翻譯帶來了諸多的難題??缥幕浑H需要翻譯不僅注重本民族的文化,還要照顧到文化輸入地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譯者需要在翻譯中靈巧的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因此,本文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探討中文元素的翻譯技巧。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文元素;翻譯技巧
翻譯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與文化扯上關系的內(nèi)容,這部分的內(nèi)容有時很難處理,因為很多時候,一個民族的文化內(nèi)容是該民族所獨有的,其他的民族文化中或許沒有同樣的內(nèi)容,這就給翻譯人員帶來了難題,如何處理這些民族特色內(nèi)容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隨著中國近年來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文化的輸出也越來越多,翻譯工作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錯誤的翻譯輕則會引來嘲笑,重則會引起國家間的爭端,所以通過正確的翻譯來傳遞中國文化就顯得十分重要。近年來,中國元素內(nèi)容的翻譯也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最明顯的就是總理記者會,近兩任總理在回答記者問題時,都會引用到一些中文習語和詩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一些問題也會涉及到一些中國特色詞匯。這些中文習語、詩詞和特色詞匯的英譯也成為了譯界津津樂道的話題。大多數(shù)的中文習語和詩詞可以根據(jù)字面意思來進行翻譯,但是也有一部分的中文習語和詩詞是不能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翻譯,否則講話人的意圖會與翻譯出的意思南轅北轍,給不懂中文的聽眾造成理解障礙,甚至是對講話人意圖的錯誤理解,從而釀成大錯。而一些中國特色詞匯也有著較為固定的譯法。因此,本文將從跨文化角度來探討中國元素——詩詞、習語和特色詞匯的翻譯。
一、中文元素
本文中將會涉及到翻譯中的中國元素包括中文習語、中文古詩詞和中國特色詞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語言系統(tǒng)也高度發(fā)達。因此,漢語里有著大量的習語以及許許多多的古詩詞。所以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會常常用到習語和古詩詞來表達自己。但習語有的意思明顯;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豐富的聯(lián)想;有的可能包含幾個意思,必須根據(jù)上下文的具體情況來明確它的意義。(1)這也就給翻譯人員增加了翻譯困難,翻譯人員在翻譯時,無論是交傳還是同傳,都受到時間和條件的限制,當遇到不熟悉的習語時,不可能在翻譯時去查找中文意思或是英文的對應翻譯,只能根據(jù)語境和自己的理解來傳遞講話人的所要表達的意思和目的。中文的古詩詞也一樣,有一些根據(jù)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來進行翻譯,但也有一些,字面意思和實際意思相去甚遠,若只按字面意思來翻譯,肯定會有差錯。若要翻譯好中文習語和古詩詞,譯者要完整地傳遞出原文習語的意義外,還要盡可能保持語文習語的形象比喻、豐富聯(lián)想、修辭效果以及其民族、地方特色等。(2)中文習語和古詩詞的正確英譯對于準確表達發(fā)言人真實的意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相對來說會簡單很多,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輸出,西方社會也接受了許多的中國特色詞匯。因此,本文將選取一些中文習語、古詩詞和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來分析譯員應采取哪些翻譯技巧應對這些中國元素。
二、翻譯技巧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翻譯若能達到意義與形式的一致,那是最好不過。但若達不到這一層面的話,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傳遞源語的內(nèi)在意義,而不是糾結如何來表達其中的意象、形式。要實現(xiàn)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就要在翻譯中要盡最大的可能避免目的語認知以外信息的出現(xiàn)。因此,翻譯要采取以下幾種翻譯技巧。
(一)套用法
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都是高度發(fā)展的語言,都有著大量的習語。此外,人類不同的文明之間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相似之處,因此在一些表達上也會十分相似,習語也是如此,英語和漢語里的一些習語的形式和所要表達意思幾乎完全相同。對于這些十分相似的內(nèi)容,譯者在處理中文元素時,可以直接采取套用的方法,尋找到對等的英文習語來表達中文習語。
1)趁熱打鐵。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2)血濃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3)隔墻有耳。Wall has ears.
4)說時容易做時難。Easier said than done.
從以上四個例子可以看出,這四個中文習語無論是從意象還是意思上,都與英文的習語幾乎一致?!俺脽岽蜩F”的英文對應形式中有“while” “strike” “iron”“hot”四個詞,分別與“趁”“熱”“打”“鐵”四個詞完全對應上。“血濃于水”對應的英文習語中也分別有“blood”“thicker”“than”“water”四個詞來對一一對應。第三個例子“隔墻有耳”也分別有“wall”“has”“ears”來對應,盡管這里沒有詞與“隔”字對應,但卻不會影響意義的對等,也不會帶來理解上的困難。最后一個中文習語“說時容易做時難”,其英文習語中也有“said”“easier”“done”這三個意象和意義上完全三個對等單詞對應。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漢語中的一些習語在英語中能夠找到幾乎完全對應的習語,對于處理這一類的中文元素內(nèi)容,譯者可以直接采取套用的方法。
當然除了上述提到的意象和意義完全相同的漢語和英語習語外,還有意象稍有偏差但意義相同的漢英習語,對于這一類的習語,我們依然可以采用套用法。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翻譯時應將原文的真實意義放在首位,而不是形式,這樣譯入語環(huán)境中的聽眾能更好地理解與接受。因為這些內(nèi)容所采用的意象不同,翻譯時若不采用套用法,直接將中文里的意象直譯出來的話,會給譯入語文化中的人造成理解困難。
1)寧做雞頭,不做鳳尾。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2)王婆賣瓜,自賣自夸。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3)早起的鳥兒有蟲吃。The foremost dog catches the hare.
4)揮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上述四個例子中,雖然漢語和英語習語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意象,但是卻都表達著相同的意思。漢語習語“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中的“雞”和“鳳”在英語習語中分別用了“dog”和“l(fā)ion”來表達,直接采用英文里的對應習語,并不隨意改變其意象,這樣符合譯入語文化中人們的認知。中文習語“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中有“鳥兒”和“蟲”,在英文習語中卻用了“dog”和“hare”,同樣采用了不同的意象,但卻都表達著“早起有好處”的意思?!皳]金如土”中的“土”,在英文的對應表達中卻用了“water”,都表示花錢大手大腳,十分揮霍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譯者也可以采用套用的方法,傳遞出所要表達的意思即可,無需尋求意象上的對等,這樣就不會讓聽眾的一臉茫然、不知所云。
(二)直譯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文元素都可以在英文中找到對應的成分,尤其是中國特色詞匯,隨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創(chuàng)造了許許多多民族特有的詞匯,在處理這些詞匯的時候,因為是我國文化里特有的內(nèi)容,在譯入語文化中沒有對應的內(nèi)容,所以許多情況下選擇直譯是最好的辦法。近來時常被提起的“一帶一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其英譯就是“Belt and Road”,因為“一帶一路”這一倡議影響力巨大,各國媒體都會進行相關報道,因此人們也會漸漸熟知,所以采用直譯的方法也十分妥當。又如去年我國提出的“雙一流”,其英譯也直接就是“double first class”,“double”對應“雙”,“first”對應“一流”,只要稍有了解,就完全可以明白“double”所指的意思和“first class”這一奮斗目標。此外,還有我們每年都會度過的十一“黃金周”,因為太過頻繁的被提到,所以人們都已經(jīng)對這個詞有了了解,所以其英譯“golden week”讓西方人也能很容易理解,尤其“黃金”對應的“golden”,能體現(xiàn)出這時長一周的假期多么重要。對于已經(jīng)被西方人所接受的中文習語表達,我們也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如“人山人?!敝弊g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這一表達已被收錄進外國的詞典,所以采用直譯是沒有問題的。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以后會有更多的中國特色詞匯將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來表達。
(三)音譯法
當然,除了可以用直譯的方法處理中國特色詞匯外,音譯也是頻繁使用的一種方法。許多的中國特色詞匯,因為本土特色太濃,無論是采用直譯還是意譯的方法,都很難解釋清楚,所以直接采取了音譯的方法進行處理。比如中國的“戶口”這一詞,目前就有用漢語拼音來翻譯的方式,將其譯為“hukou”。因為戶口是中國所特有的,與其他國家的都不相同,所以很難找到對等詞匯,只好采取音譯的方式。還有“餃子”一詞,過去都翻譯為“dumpling”,但其實英文的“dumpling”和中文的“餃子”還是有差異的,而且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現(xiàn)在根據(jù)漢語拼音可以直接譯為“jiaozi”,也不會帶來任何理解障礙。還有很多中國的特色詞匯,如“風水”“功夫”等,譯為“feng shui”“kung fu”。這些已被西方接受的中文特色詞匯,都可以采用音譯法處理。
(四)意譯法
當套用法、直譯法和音譯法都不適用的時候,譯者就要求助于意譯法來處理源語中的中文元素內(nèi)容,來適應譯入語文化。因為有許多的漢語內(nèi)容找不到合適的同義內(nèi)容來翻譯,而且有些漢語內(nèi)容的真實含義和表面意思并不完全對等,若只按字面意思來翻譯,會讓人摸不著頭腦。所以,對于這一類的內(nèi)容,譯者需要借用意譯法對中文內(nèi)容的真實含義進行翻譯,從而能夠正確地表達出講話人的意圖,也能夠讓聽眾更好地理解。下面舉例說明:
1)我們應該記住這樣一條古訓:行百里者半九十。
翻譯:We should always remember that 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一句中國古詩詞,該句古詩詞表面意思像是說“一百里的路,有多數(shù)人走到一半就放棄了”。但其實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開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越要堅持到最后。這就是習語和古詩詞最難翻譯的地方,大多數(shù)意思都晦澀難懂,容易讓人望文生義,從而造成理解錯誤。顯然這里只能用意譯的方法來表達該意思,直譯只會讓人難以理解或者出現(xiàn)理解的偏差。
2)這些新業(yè)態(tài)有的是新舊動能轉(zhuǎn)換過程當中產(chǎn)生的,新舊嫁接,有的是“老樹開新花”。
翻譯:Some of the new business models appear in the synergy between old and new growth drivers. Others are the result of traditional drivers of growth being given renewed lif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在這段話中,用到了“老樹開新花”這一中文習語。顯然這句話用直譯的方法是不妥的,會讓聽眾摸不著頭腦。而譯員就處理得很好,翻譯成“traditional drivers of growth being given renewed lif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并沒有照著字面意思,將“老樹”和“新花”這兩個意象譯出來,而是翻譯出“老樹”和“新花”所指的“舊動能”和“賦予了新生的舊動能”,這不僅表達了原文所說的真實含義,也照顧到了聽眾的認知,用意譯的方法靈巧的處理了中文習語,從而達到了交際的目的。
中文元素內(nèi)容龐雜,其中一些內(nèi)容晦澀難懂,即使是中國人有時都會理解不透徹,不懂中文的外國人就更一竅不通了。所以在處理翻譯中的中文元素時,譯者要格外的謹慎,要照顧到源語和譯入語這兩個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采用不同的翻譯技巧,巧妙應對中文元素。
三、結語
翻譯不僅僅是單純的翻譯活動,翻譯牽扯到了兩個不同的文化間的交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文化間的差異,不能只重視某一文化而忽視另外一種文化,這樣只會造成理解障礙,引起矛盾。譯者要在文化理解的基礎上,采用相應合適的翻譯方法來處理中文元素,來盡可能消除文化差異,達到翻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