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學習就是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和發(fā)展能力打好基礎的。而語文課堂應成為自主學習的舞臺,具體做法是從識字中倡導自主學習,訓練識字能力,從閱讀中引導自主學習,培養(yǎng)自主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學生;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3-0079-02
【本文著錄格式】陳秋芬.讓語文課堂成為自主學習的舞臺[J].課外語文,2020,19(13):79-80.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提倡并實踐更靈活的教學方式,樹立了“大語文”的教學觀,在閱讀教學中,已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式閱讀。作為一種學習能力,自主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成績,而且是其終身學習和畢生發(fā)展的基礎。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習能力,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一試。
一、在識字中,倡導自主學習,訓練識字能力
(一)“生中找熟”法
此方法用來治療“同音字互相替代”之病,即從字典里找出與生字讀音相同的熟字,目的是防止在學生還未了解字義的情況下,過早地、孤立地、機械地正音。操作過程:在學習課文時,對每課的生字要求學生自己查字典,先理解生字的字義,再從中找出與生字音節(jié)相同的字,弄清各字不同的意思,從而記住字形,學生不僅能正確掌握生字,還區(qū)別了同音字的義和形,達到了治療“同音字互相替代”之病灶。
(二)“同中求異”法
此方法用來治療“形近字互相替代”之毛病。操作過程:在學習課文過程中,第一步找出生字,第二步找出與生字相似、相近的字,第三步進行分析、比較。例如教學“滔”字,找出與其形近的字有“稻、蹈”,先求“同”,后求“異”,重點指導學生區(qū)別左邊不同的偏旁,并指導學生認識這些部首所表示的意義。又如教學“辨”字,與其形近的字有“辯、辮、瓣”,對這個形近字,重點指導學生區(qū)別兩個“辛”字中間的不同結構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三)加點法
在大量閱讀中,運用加點法強化記憶生字。方法是:要求學生在讀課文時,將自己不認識的生字加點一一標出,然后在反復閱讀中加以注意,反復認讀,以強化記住生字。
(四)“同桌互糾”法
學生在做作業(yè)時寫了錯字,他們并不知道,所以老師要高度重視,及時抓,早糾正,否則學生會形成亂用字的壞習慣。這里,首先要加強用前指導。根據(jù)學生的用字情況,在每次作文之前,將學生容易寫錯的字提出來,以引起學生注意,減少寫錯字、用別字情況。其次,對學生在用字中出現(xiàn)的錯別字,我在批改作業(yè)時一一做好記錄。對帶有普遍性的錯字進行歸類,集中指導,不斷糾正,個別錯的個別糾正,及時抓,早糾正。我校提出糾正錯別字不過三,即不能錯三次。第一次寫錯了,學生必須通過查字典或問別人進行糾正;如果第二次再錯寫這個字,老師就個別提醒,學生再改;第三次還有人寫錯,老師必須給學生以強烈刺激,提醒學生想想這個字的正確寫法,然后到黑板前聽寫。這樣做,就會記憶深刻,不會忘記。
二、在閱讀中,引導自主學習,培養(yǎng)自主能力
(一)課堂實踐
在教學《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時,我根據(jù)《黃山奇石》的段落特點,設計了這樣兩張任務單,第一張是“自主預習任務單”,按照一聽錄音、二讀課文、三標小節(jié)號、四認生字、五查字典這幾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認真的預習。通過一學年的學習,學生基本已養(yǎng)成了預習課文的好習慣,在課堂上還設計了一張“自主學習任務單”。
①“猴子觀?!蔽覀兓ブ鷮W
四人小組合作讀第3小節(jié)。
數(shù)數(shù)這小節(jié)有(? ?)句話
自學生字“猴、逼、峰”,認識新部首“山”字旁。
用直線畫出“猴子觀海”這個名字的由來。
你覺得這塊石頭奇在哪里?
②“金雞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獨立學
自讀第5小節(jié)。
自學生字“照”。
數(shù)數(shù)這小節(jié)有(? ? )句話。
第(? ? )句介紹了“金雞叫天都”這個名字的由來。它還有個名字叫“五老奔天都”是在第(? ? )句。
我覺得這塊石頭很奇特是因為(? ? ? )。
③仿照3小節(jié)的寫法,用一兩句話把自己喜歡的奇石的樣子具體地說出來。
(1)天狗望月是一塊形狀像(? ? ? ? )一樣的巨石,它(? ? ? ? ),好像在想(? ? ? ?)。
(2)獅子搶球形態(tài)逼真。你瞧(? ? ? ?),仿佛(? ? ? ? ? ? ? ? )。
(二)任務單的實施
“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包括了讀課文、數(shù)句子、學生字、畫找句子、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拓展仿寫幾部分。這么多的內(nèi)容呈現(xiàn),該如何高效地使用好這張任務單呢?
在教《黃山奇石》時,我?guī)ьI學生圍繞第一塊石頭“仙桃石”的名字和奇特在哪里展開討論和交流。有的學生說奇在石頭“像桃子”,有的說奇在“桃子”剛巧落在石盤上,還有的說奇在“一小塊”挨著,卻“牢牢地”沒有掉下來。
通過品詞,理解文意,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讓學生自己從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讀中感悟。讓學生明白我們通過“一讀課文、二學生字、三數(shù)句子、四說一說”這四個循序漸進的步驟進行學習分析。然后我借助“自主學習任務單”讓學生試著按照這樣的四步驟嘗試四人小組配合一起解決。學生在任務單的引導下,緊緊圍繞“石頭名字由來”和“為什么奇特”這兩個任務中心,通過對課文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課堂不再是少數(shù)人的舞臺,而是全體學生的樂園,通過學生相互議議、相互說說,在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中學習、探究,使學生自己感悟到了黃山石的奇特之處,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有了剛才“同伴互助學習”過渡,在完成第二個任務時就可以完全放手,讓他們根據(jù)這四個步驟自己來解讀課文,這樣富有層次性的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智慧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讀讀、數(shù)數(shù)、想想、畫畫、說說,讓學生自己探究學法來研究課文、理解課文,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在品讀三塊奇石時,我從帶領學生學習,到同伴合作學習再到自主學習,從扶到放,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真正做到學有所思,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高效。
任務三給學生了一個模板,指導學生在大膽想象“天狗望月”“獅子搶球”和“仙女彈琴”這些奇石的樣子的同時,用規(guī)范的語言,學習模仿文本語言互相交流,將課堂學習的方法進行一個更深層次的遷移和提升。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參與進了學習活動中,只見他們小手高高舉起,小嘴頻頻張開,大家動筆、動嘴,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梢姡處熃虒W方式的改變帶來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從一味的聽、答,改變?yōu)槿硇耐度氲綄W習中。
課后統(tǒng)計,班級45人中,98.1%的學生掌握了這四個步驟的學習方法,94.2%的學生能夠根據(jù)任務單上的要求完成任務一和二。拓展訓練中仿照課文能寫出一個句子的有39人,占87%,能寫出兩個句子的有18人,占40%。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以住的教學方式,即使是再細心的老師也無法顧及到所有學生,而“學習任務單”幾乎達到100%參與率,讓每個孩子得到了展示鍛煉的機會。如有學生這樣寫道:“天狗望月是一塊形狀像狗一樣的巨石,它靜靜地趴在那里,高昂著頭,一動不動地望著天上圓圓的月亮,好像在想:月亮的味道是怎么樣的呢?真想把它吃掉呀!”
(三)實踐感悟
1.任務單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從學生的角度說,一個任務完成了,學生獲得了滿足感,增強了自信心,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望。伴隨著一個接一個的成就感,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變得更加深厚。
從教師的角度說,轉變成了讓學生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互動式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民主、個性,課堂氛圍真正活躍起來。
2.任務單有效地促進了教學目標的落實
教師的思路與意圖滲透在學習任務單中,重、難知識點在學習任務單中肯定有所凸顯,學生可以根據(jù)任務單促進知識點的落實與鞏固,這種方法比學習教材更直觀簡潔。同時也可以讓教師通過學生完成任務單的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
3.任務單有效地實現(xiàn)了課堂中的分層教學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存在著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異,作為教師必須充分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通過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引導他們吸取、探究知識,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yōu)的發(fā)展。例如我在任務單上第一個任務是采用“同伴互助形式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能最大限度互補學習、互相幫助。原本一堂課內(nèi)只有極少的孩子有讀詞、讀課文的機會,能得到糾錯的機會也很少,現(xiàn)在小組內(nèi)的學習可以讓每個孩子都能讀詞語、讀課文,同伴之間可以及時糾錯;在學習任務單指引下的小組學習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因“單”而“動”,課堂因“動”而“活”。
4.任務單有助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學的實質其實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溝通,心靈上的碰撞。任務單中的拓展訓練就是一個學生與文本碰撞的訓練過程,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舉一反三,學會將所學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領悟到語言的魅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實踐,我深切感受到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師權威,不能做課堂的統(tǒng)治者,而是應該讓學生學會學習,特別是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舞臺,改“帶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成長。
作者簡介:陳秋芬,女,1981年生,浙江江山人,畢業(yè)院校為浙江師范大學,畢業(yè)專業(yè)為英語,本科學歷,工作單位為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碗窯小學,職稱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