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慶利
研究顯示,臨床治療抑郁癥不僅需要減輕其癥狀,還需恢復患者憐憫、共情等社會認知功能[1]。自我憐憫是人對自身困難時期接納與理解的一種適應性行為,共情能力則是可理解與準確認同他人感受,是相對復雜的人際關系結構,其中包括認知、情感共情。有研究認為,抑郁癥患者大部分存在自我憐憫水平低下以及共情缺陷等情況[2]。本次研究調查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共情能力的現(xiàn)狀,討論兩者相關性,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4—7月收治的180例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組,同期180例非抑郁癥患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抑郁癥患者符合“國際疾病相關健康問題統(tǒng)計分類”中抑郁診斷標準[3];年齡≥18歲;具有一定閱讀理解能力。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精神疾病以及軀體疾??;中途退出研究;認知功能障礙。對照組中男60例,女120例;年齡18~58歲,平均(27.34±4.35)歲。研究組中男68例,女112例;年齡19~56歲,平均(26.89±4.23)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咧椋炇鹜鈺医?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由精神科主治醫(yī)師對患者疾病進行診斷,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評估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程度,兩組發(fā)放自我憐憫量表中文修訂版(SCS-C)、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自行填寫,調查人員應用統(tǒng)一指導語向患者解釋說明量表。
1.3 評分標準 (1)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共17項,輕度抑郁≤17分,中度抑郁≤24分,重度抑郁>24分。(2)自我憐憫量表(SCS-C)。共計26條目,包括自我友善(個體感到不適或者遭受困難、失敗時,對自身的一種理解與溫暖)、正念(對痛苦直面的情緒與思想,將苦惱認為是無需回避與壓抑的事)以及普通人性(認識到人類狀態(tài)并不是完美,不僅有困苦)3個因子;量表應用1~5級評分,得分越高自我憐憫水平越高[4]。(3)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包括22個條目,4個因子(共情性關心、觀點采擇、個人痛苦、想象力),應用0~4級評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說明該因子所對應的共情能力越高[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釆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或t’檢驗,IRI-C得分與SCS-C得分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IRI-C得分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IRI-C得分情況比較(分,
注:1)為t’值,2)為t值。
2.2 兩組SCS-C得分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SCS-C得分情況比較(分,
2.3 抑郁癥患者SCS-C水平與HAMD以及IRI-C水平相關性分析 抑郁癥患者SCS-C各因子得分與總分同IRI-C中觀點采擇呈現(xiàn)正相關性,而與抑郁程度同個人痛苦兩者呈負相關性,抑郁程度與個人痛苦呈正相關,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抑郁癥患者SCS-C水平與HAMD以及IRI-C 水平相關性分析
自我憐憫是人對自我痛苦的一種理解、溫暖以及接納的態(tài)度,是反映人的寬容且與潛力的適應性行為。本次研究就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與共情能力現(xiàn)狀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抑郁癥患者SCS-C各因子得分均低于非抑郁癥患者,個人痛苦相對較高,觀點采擇則低于非抑郁癥患者,說明抑郁癥患者相較于非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以及共情能力均受到了損傷,而這一結果與Mathews等[6]研究結果一致。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較低可反映其會因為缺乏自我友善,從而不能實現(xiàn)自我溫暖與理解,普遍人性缺乏無法準確認識到人的不完美,正念的缺乏使得抑郁癥患者無法直面自身消極思想與情緒,甚至過分認同負性情緒。本組抑郁癥患者抑郁程度與自我憐憫水平呈現(xiàn)負相關性,再次證實了此觀點[7]。
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患者共情能力受損,患者對觀點采擇的能力較健康者更低,而觀點采擇作為一種對他人觀點理解且在解決問題時將這些觀點納入考慮的能力,屬于認知共情;但抑郁癥患者觀點采擇能力降低,會導致其將重點更多的放于自身而非他人身上,是其認知共情的缺陷[8]。研究還顯示,抑郁癥患者個人痛苦相對較高,這使患者產(chǎn)生面向自己而非他人的回應,這也進一步說明患者存在情感共情缺陷。而抑郁癥患者抑郁程度與其呈現(xiàn)正相關性,說明隨著抑郁程度的增加,其個人痛苦也更加顯著,共情壓力更高[9]。
從抑郁癥患者觀點采擇與自我憐憫水平呈現(xiàn)正相關性可說明,自我憐憫水平越高,患者在面對困難與不足的時候,更易表現(xiàn)對自我足夠的接納與溫暖,面對他人與自我經(jīng)驗觀點時更容易采用觀點采擇[11-12];同時個人痛苦與自我憐憫的負相關性可說明自我憐憫水平高的患者,面對別人遭遇困難痛苦所產(chǎn)生的感受時,不會出現(xiàn)過分認同,退縮與不良情緒,自我回應也會相對減少,因個人痛苦而出現(xiàn)的共情壓力便會降低。因此臨床可通過提高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使其實現(xiàn)自我安撫,通過正念、友善去緩解生活中的消極感受,平衡患者功能能力,對共情壓力導致的消極情緒實現(xiàn)有效調節(jié)[13]。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可當作情緒調節(jié)策略的一種,可使患者認知重評增強,從而使抑郁情緒轉變?yōu)榉e極情緒。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正念對抑郁癥患者的采擇能力也存在一定預測效果,因此臨床也可通過提高患者正念,使其能夠直面自身消極情緒與思想,理解他人觀點并化為己用,增加患者觀點采擇能力,改善認知共情功能受損[15]。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與共情能力現(xiàn)狀普遍存在缺陷,而自我憐憫水平與抑郁程度以及共情能力缺陷存在一定相關性,臨床可通過改善患者自我憐憫水平,提高患者共情能力,從而改善抑郁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