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明王朝征調保靖土兵主要參與三種性質的軍事活動,即“征蠻”“征賊”與“御邊”。保靖土兵積極接受明廷的征調,為維護國家局勢穩(wěn)定、抵御外來者的入侵做出了特有的歷史貢獻,值得后世銘記。
關鍵詞:保靖 土兵 明代 征調
明王朝在湖廣布政司西部設立了保靖土司,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地區(qū),這也是與永順土司等級相同的土司,從唐、宋以來就在湘西地區(qū)進行統(tǒng)治。保靖土司的統(tǒng)治范圍主要包括以土家族、苗族及少數(shù)漢族的大片區(qū)域,保靖土司所組建的強大土兵,以前在明代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歷史痕跡,其中土兵抗倭援遼之功,被后世所稱道,而其他方面則鮮為人知,今根據明實錄記載,對保靖土兵的征調作一個全面的論述。
一.保靖土兵的構成
保靖土兵,想必有許多人都認為是由土家族所構成,其實并不然,保靖土兵的兵員還包括了苗族以及生活在湘西地區(qū)的漢族。明代,保靖土司統(tǒng)治的地區(qū)靠近苗族所生活的臘爾山、雷公山等地區(qū),在明代史書上聞名遐邇的黔苗就與保靖土司相距甚近,而且交流十分緊密。地方志書和明實錄都有相關的記載,保靖土司很喜歡召集苗民來耕種屬于土司所有權的土地,同時也喜歡召集苗民充當自己的護衛(wèi)或兵士,用于防御或攻擊,來穩(wěn)定自己的統(tǒng)治。明王朝曾命令保靖土司節(jié)制約束苗民。所以在保靖土司所轄區(qū)域,自然是土苗雜居。明實錄說:“自正德以來諸土司赴調,多倩此苗為先鋒?!?“土官構仇,各厚餌此苗,以助攻殺……由是土人與苗互結姻親?!?這些記載可以清楚的說明,保靖土兵是由苗族和土家族的人民共同組成。保靖土司土官雖然大部分是土家族,但是構成保靖土兵的兵員,苗族則占有不可忽視的比重。
二.保靖土兵的征調
明中期之后保靖土兵的征調活動十分頻繁,保靖土兵參加的戰(zhàn)爭范圍幾乎遍及全國,而且參戰(zhàn)的次數(shù)也非常多。其軍事征調的性質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受明王朝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被明王朝利用去平叛湖廣、四川、河南、貴州等各族人民的反明斗爭;二是去鎮(zhèn)壓各地的流民起義,包括荊襄、河南、四川等地。三是不同于前兩類的戰(zhàn)爭性質,當中華民族面臨外族侵略時,保靖土兵毅然開赴東南沿海前線,進行保家衛(wèi)國的正義戰(zhàn)爭。
宣德七年(1432年)新郎等寨殘苖吳不爾等,出沒清浪衛(wèi)地方劫掠,朝廷調湖廣木順保靖二宣慰司五寨長官司,分路并進并力攻剿,以除邊患。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湖廣參將張善上奏,率領保靖土兵前往貴州地區(qū)征討五開苗及廣西壯人的反抗。
景泰五年(1454年)湖廣右都督陳友上奏清水江苗賊約萬余在黃土坡及平茶等處流串殺掠,朝廷調永順保靖鎮(zhèn)溪等處土兵及各衛(wèi)所輪摻官軍并力剿除。
景泰七年(1456年)保靖宣慰使彭舍怕俾隨方瑛鎮(zhèn)壓銅鼓、五開、黎平等處苗賊。
天順二年(1458年)調保靖土兵隨方瑛征討東苗,要求保靖土兵自帶兵器糧晌,平亂叛變之日有功重賞。
成化元年(1465年),速調湖廣永順、保靖兵征討山都掌大壩等寨蠻賊,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調永順保靖并兩江口鎮(zhèn)溪茅岡等土兵在今年九月內會合剿,爛土等處苗賊。
弘治十四年(1501年)曹愷請發(fā)湖廣永順保靖宣慰司土兵會官軍克期進討賊婦米魯及福佑等營。
正德十一年(1516年)湖廣總兵官楊英,巡撫都御史秦金命各參將整備兵糧,調永順保靖播州酉陽土兵剿貴州車椀寨苗賊阿傍等。
正德十二年(1517年)平浪苗夷阿向等人作亂,巡撫都御史曹祥調永保酉陽鎮(zhèn)湲土兵進剿。
嘉靖三年(1524年)總督都御史張嵿等調湖廣永順保靖土兵各萬人與本省官兵剿思恩土目劉召。
嘉靖三年(1524年)貴州按撫官先后上奏報芒部逆賊隴政阿核等糾集苗夷,剽掠畢節(jié)衛(wèi)等處,殺傷官軍,毀官民房,調取永保土官云南守臣部署曲靖等處士兵三千,屯截要地,防賊逃逸。
嘉靖四年(1525年)田州土官岑猛陰謀叛亂,姚鏌調保靖土兵隨沈希儀、張經等統(tǒng)轄的官軍,分道討伐。
嘉靖十六年(1537年)貴州土苗王聦在凱口圖謀不軌,貴州總兵官李璋等率領一萬保靖土兵及五萬酉陽清浪等地土漢官軍討伐。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明王朝調保靖土兵開赴東南沿海前線抗擊倭寇。第二年,又調保靖土兵三千人前往蘇、松地區(qū)抗倭。后來又接受胡宗憲請求,調保靖土兵六千人由彭守忠率領抗擊倭寇。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巡撫貴州僉都御史張鶴鳴上奏紅苗為患,蹂躪三省,下敕四川湖南二省提供兵餉并下令湖南的永保二司平叛紅苗。
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保靖土司彭養(yǎng)正挑選五千名士兵用作先鋒隨官軍平叛播州楊應龍。
成化六年(1470年),明憲宗命保靖土司隨官軍參加平叛荊襄流民起義。
正德六年(1511年),四川起義軍首領藍廷瑞、鄢本恕糾集黨羽二十八人在四川反抗明王朝統(tǒng)治。明王朝命保靖土兵為前鋒,隨官軍前去會剿。
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攻陷長沙、益陽等地區(qū),常德地區(qū)派人前去求救,偏沅巡撫調保靖土兵前去常德地區(qū)救援。保靖土司彭朝柱率領土兵三千,日夜不停極速行軍,常德之圍得解。
三.保靖土兵的作用
有些學者認為土兵制度是反動的,土兵的生存狀況是令人悲哀的。3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看,戰(zhàn)爭中的土兵是非常英勇的,雖然有過一定的消極作用,但它的積極貢獻確是不容抹滅的。
(一)維護王朝統(tǒng)治及國家統(tǒng)一
土兵受中央王朝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以及國力強盛的影響,曾多次被中央王朝所征調參加各種戰(zhàn)爭,成為中央王朝維護王朝統(tǒng)治及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力量。中央王朝與各土司、土司與土司、土司與所管理的民眾等經常有利益沖突,矛盾尖銳時甚至引發(fā)影響王朝統(tǒng)治的戰(zhàn)爭,如“岑猛之亂”、“楊應龍之亂”。明王朝為考察土司是否忠心,便要求土司履行軍事征調義務,所以保靖土兵頻繁參加“征蠻”、“征賊”等戰(zhàn)爭,有力地維護了明王朝的政治統(tǒng)治。明后期,保靖土兵在“勤王”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優(yōu)異,竭盡全力參與明王朝平叛農民起義的軍事活動,有力維護了明王朝在西南地區(qū)的政治統(tǒng)治與全國統(tǒng)一。保靖土司彭象乾應調率領四千土兵遠赴遼陽來抵御后金軍隊的南下;保靖土司彭藎臣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抗倭中被譽為“東南第一戰(zhàn)功”。保靖土兵在積極效忠中央王朝的同時,也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二)土兵征調對民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擺手舞是現(xiàn)今武陵山區(qū)酉水流域土家族的一項重大文化活動。擺手舞又名社巴,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內容。到了明代,由于保靖土兵應調從征的頻繁,應調從征作為民間風俗寫入了擺手舞的儀式中。光緒《龍山縣志》就明確記載:相傳某土司于前明時調征廣西某縣城,守堅。屢攻不下時,某軍營城南門外。乃令士卒半女裝連臂,喧唱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競集觀之,并動于歌,流蕩無堅志。某則以精兵潛逼南門躍而入,遂克城。歸后演為舞節(jié),蓋亦蹈詠武功之意。4《龍山縣志》中所述“擺手”,是源于土兵在無法攻克敵方城池時,而使出的奇招,最終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即讓土兵著女裝,手牽著手,邊舞邊唱家鄉(xiāng)的歌曲,是為靡靡之音。這種說法雖帶有后人構建之處,但一句“蓋亦蹈詠武功之意”確是認為,“擺手”是為了紀念戰(zhàn)爭勝利的活動。
參考文獻
[1]王文光、朱映占.明代土兵論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2](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3](明)王士性.廣志繹[M].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4]明實錄[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5月。
[5]龔蔭.中國土司制度[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
[6]謝華.湘西土司輯略[M].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7]陳田.明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8]嚴英俊.廣西壯族地區(qū)土兵制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1998年5月。
注 釋
1.《明世宗實錄》卷315,嘉靖二十五年九月癸酉
2.(明)鄭曉:《今言》卷3,第215條
3.嚴英?。骸稄V西壯族地區(qū)土兵制度初探》,中央民族大學,1998年,第42頁。
4.(清)劉沛:(光緒)《龍山縣志》卷11《風俗》。
(作者介紹:汪益民,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