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吳雪
內(nèi)容摘要:作為一首借秋景抒悲情的抒情小令,《天凈沙·秋思》歷來被視為藝術(shù)經(jīng)典,在當代也被收錄于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面對《天凈沙·秋思》這一經(jīng)典文本,語文教學多以依托文本調(diào)動學生感受秋天蒼涼蕭索之景、體悟詩人羈旅天涯之悲為教學重點,本文基于陌生化理論視角,以延長學生感知文本情感的領(lǐng)悟過程、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思考為主要目的,嘗試探索一種新的拓展教學思路。
關(guān)鍵詞:天凈沙·秋思 陌生化理論 教學秋思 陌生化理論 教學
關(guān)于《天凈沙·秋思》的作者,學界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元代戲曲家馬致遠所作;一說為“始見于宋末元初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所載北方沙漠詞三首之一,作者失考”。[1]相形之下,其在文學上的藝術(shù)價值顯得不容置疑:元代文學家周德清將它譽為“秋思之祖,”[2]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也以“深得唐人絕句妙境”[3]來稱贊它。這一經(jīng)典文本也被收錄于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如何充分發(fā)揮其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發(fā)揮文本價值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
一.意象順序“陌生化”——意象亂序下的《天凈沙·秋思》
源自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主張恢復人對原初的陌生感覺,將藝術(shù)的魅力以嶄新的面貌不斷給人以新的審美感受。將在這一理論視域下的語文教學,為語文教師提供了一種在對教學文本進行認真研讀的基礎(chǔ)上,嘗試運用“反?;笔址ㄌ剿餍乱暯?、新思維,以新的角度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思考,以期延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流于淺層的文本解讀方法。
《天凈沙·秋思》全文僅用了5句28字,便將秋日蒼然蕭條之悲、游子羈旅天涯之愁躍然紙上。究其原因,無疑要將問題的核心放在作者所運用的意象上。在這首小令中共出現(xiàn)了十二個意象,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西下的夕陽、斷腸人、天涯。作者以這樣的順序呈現(xiàn)了這些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如果我們將意象的順序置換,結(jié)果會怎樣呢?
比如“斷腸人在天涯,夕陽西下。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枯藤老樹昏鴉?!睌嗄c人獨自走在天涯路上,他看到緩緩西下的夕陽,古道上一匹瘦馬迎著西風步履維艱地前行,小橋下流水潺潺,小橋邊幾處人家,老樹的枯藤上有將要回巢的烏鴉。從意象的空間關(guān)系來看,“人在天涯”可看作逐漸遠去之景,“夕陽西下”為遠景,“古道西風瘦馬”為中景,“小橋流水人家”可理解為想象之景,“枯藤老樹昏鴉”為近景。與原作鏡頭由近及遠相反,由遠及近,鏡頭的逐漸聚焦給人對作品畫境不同之感受。將“斷腸人在天涯”置于首句,不免引人思索“人斷腸”的原因,后面描述他看到的、想到的景象,直到最后一句“將要回巢的烏鴉”隱約點明,烏鴉都要回巢了,而“他”還身在天涯。
不難發(fā)現(xiàn),通過這種“陌生化”方式的來看這首小令,其中心內(nèi)容與感情色彩是基本沒有變化的。但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意象順序置換,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嘗試自主換序,更深入地進入到文本中去,從而更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延長學生關(guān)于此作品的情感體驗,更深入地感受到這首小令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從閱讀到寫作,讓學生自己動手換序與翻譯,也能夠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核心素養(yǎng)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二.意象內(nèi)容“陌生化”——意義反轉(zhuǎn)下的《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中的十二個意象,若以感情色彩為依據(jù)進行劃分,不難將其劃分為兩大類:一為悲涼衰退之意象,包含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西下的夕陽、天涯、斷腸人這九個意象;二為恬靜優(yōu)美之意象,包含小橋、流水、人家這三個意象。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使用了小橋、流水、人家這三個看起來與全文情感基調(diào)不和諧的意象?
有說法認為這是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藝術(shù)手法,筆者認為這種說法難免牽強。從總體文本來看,“小橋流水人家”并不足以形成強烈的反差效果,單單把這三個意象放在一起無疑是優(yōu)美恬靜的,但是置于文本整體語境中,被枯藤、老樹等意象所形成的大意象群影響,也難免帶有一層“愁郁的面紗”。受此啟發(fā),如果保留小橋、流水、人家這三個意象,通過“陌生化”對其他意象的內(nèi)容進行改動,會呈現(xiàn)什么樣的效果呢?
變“枯藤”為“青藤”、“老樹”為“小樹”、“昏鴉”為“喜鵲”、“古道”為“新道”,“西風”為“東風”,“瘦馬”為“壯馬”、“夕陽西下”為“旭日東升”、“斷腸人在天涯”為“趕路人在還家”??梢缘玫竭@樣一個文本:“青藤小樹喜鵲,小橋流水人家,新道東風壯馬。旭日東升,趕路人在還家?!?/p>
這一文本顯然不是一首合格的小令,拋開其文學性,單純從意象的意義上來看:“小樹的青藤上喜鵲在嘰嘰喳喳,小橋下流水潺潺,小橋邊有幾處人家,旭日東升,趕路人在大道上騎著一匹肥碩的馬,迎著東風歸家?!毕啾戎?,這里的“小橋流水人家”就帶有了“恬靜溫暖”的感情色彩。
對這一文本中意象的內(nèi)容進行這樣的“陌生化”處理,雖然很難得到一篇優(yōu)美的小令,但將其譯為現(xiàn)代文是完全讀得通的,其在教學中也能夠發(fā)揮其獨到的意義。一方面,將這樣的文本呈現(xiàn)給學生,能夠充分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這一核心素養(yǎng);另一方面,這一文本之“不美”與原作之“美”的對比,也有助于對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產(chǎn)生積極作用。延伸來看,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啟發(fā)學生嘗試對其他好的文本進行有想法、有邏輯的改寫,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的能力。
三.結(jié)語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天凈沙·秋思》這一經(jīng)典作品的理解,不同的讀者自然有不同的感受。魏崇武先生認為:“它是元代文人精神家園失落的表現(xiàn),它描述的是失去人生坐標,欲尋人生價值而不得的失落、迷惘、仿徨和痛苦?!盵4]洪永忠先生則認為:“它飽含著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失意、淡泊、凄涼的人生悲劇。整首小令是對人生凄婉、蒼茫的一種小結(jié)?!盵5]
本文旨在通過基于“陌生化”理論對《天凈沙·秋思》這一經(jīng)典作品的解讀,開拓教師對這一文本的理解思路及在這一內(nèi)容教學上的教學思路,在教學中讓學生得到充分的審美體驗,延伸學生的情感體悟,引導學生形成自己對文本的切身理解。
參考文獻
[1]劉運好,段夢云.經(jīng)典的誤讀:《天凈沙·秋思》考論——兼論文本流傳過程中動態(tài)發(fā)展的特殊文學史現(xiàn)象[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6(04):41-48.
[2]周德清.中原音韻[M].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247.
[3]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
[4]魏崇武.《天凈沙·秋思》片談[J].三峽學刊,1994(1).
[5]洪永忠.中國古代文人的悲劇意識——從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說起[J].大理學院學報,2002(1).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