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 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工程系,甘肅 蘭州 730070)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教育技術不能僅停留在學習環(huán)境,而要嵌入學習系統(tǒng)中去。”在提升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及學生信息化素養(yǎng)的教學改革中,以手機為主的微終端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是一所立足于為地方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獨立學院,從2012年起,為了打破制約學院發(fā)展的教師資源并能有效拓寬學生的學習界限,積極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
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和計算機思維方面承載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參差不齊,因而在教學中難免出現(xiàn)“吃不飽”與“不消化”的問題,致使學生無論在理論知識還是實操能力上都呈現(xiàn)明顯的兩極分化。并且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龐雜、難重點較多以及學生個體差異性的普遍存在,在傳統(tǒng)課堂中無法獲得最有效和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雖然進行過不同的教學改革,但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上成效甚微。
信息技術不斷完善、網絡資源更加豐富和智能終端的不斷普及,為我校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2018年我院在網絡硬件完備,軟件資源豐富,學生智能手機使用熟練等前提下,開展了以“微學習”為支撐的混合式教學改革。
2004年,奧地利學習研究專家Lindner首先提出了“微型學習(Micro-Learning)”的概念[2]。后期國內外諸多專家和學者在不同側重面都對微型學習概念進行過闡述與厘清,但大都以“學習者在碎片時間中使用輕便易攜帶的微型設備進行短小精悍的內容獲取”作為微型學習的一般認識[3]。
可見,微學習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在于:學習設備的微型化與便攜性,學習過程的短小化與單一性;學習內容的個性化與精準性;學習時空的泛在化與靈活性[4]。
我院公共計算機課程主要講述計算機基礎知識及Office軟件的應用?;诠灿嬎銠C基礎課程的特點與學生差異性,將信息技術應用納入課堂教學,為教學服務,在教學中融合“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同時喚醒學生學習主體的自我認知,突出學生主體需要,為學生知識構架服務,打造適合自己的學習層次與框架,是混合式教學的最終目的。
我院從2004年就接入互聯(lián)網,并逐漸完善了內部網絡端口管理和局域網平臺建設。2016年達到了全校有線及無線網絡全覆蓋,在任意地點學習者可以使用任意終端接入微學習平臺?;A硬件建設的完善為基于互聯(lián)網的學習平臺和植入課程體系中的微學習,提供了可能性。
在進行教學改革之前,為了讓教師能在教學中靈活有效使用教學終端,我校專門舉行了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的一系列培訓,旨在為教師提供適合其使用習慣及教學思維的微終端信息化工具。由于對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課堂教學問題明顯,大多數(shù)教師在培訓中態(tài)度積極,操作認真,迫切利用“手機”——這個學生須臾不可離的工具讓課堂教學進行改觀。基于教師的認可度及使用偏好,雖然對以上兩種支撐微學習的APP進行了專門培訓,但并不限制教師在具體教學中的選擇。
我院在實施教改之前,在教務管理系統(tǒng)中,以自然班為教學單位進行垂直管理,方便了學院與教師、班級之間的統(tǒng)一調配與信息通知發(fā)送。其次,教師利用雨課堂、超星學習通、微信、Q群等APP建立教學班級,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了微平臺(如圖1微學習平臺)。形成網格化平臺后,方便了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也為教師在教務系統(tǒng)管理班級,在資源庫中查找適合的教學資源和微平臺上為學生解決更多的學習難題提供了便利。
在資源庫的籌備中,我院主要使用國家及其他院校的計算機基礎類型的精品課程為主要教學資源,這部分資源對所有同學開放。同時也支持教師自己錄制微課(如圖2微平臺教學資源)。在教學資源的管理中安排專人負責,通過資源的特征進行分類整理,為后續(xù)使用做好準備。
圖2 微平臺教學資源Fig.2 Micro-platform teaching resources
圖3 微學習社區(qū)Fig.3 Micro-learning community
利用 APP建立微學習社區(qū)(如圖 4微學習社區(qū)),以學生特點和學習主題創(chuàng)建學生學習小組或討論組,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就某個問題和同學、老師展開交流。其中教學設計板塊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和發(fā)散學習。智能導學服務板塊是關鍵板塊,利用云平臺,將學生常訪問的資源和模塊加以記錄,在個性化學習方案中主動推送相關內容,幫助學生快速準確獲取知識,將主動學習和被動獲取相結合。
根據(jù)教學大綱,教師前期制定出具體的教學計劃,并針對課程重難點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中要有意識把個體差異納入,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作為考慮的主要方面(如圖3微學習下的教學設計)。才能在教學中將主體地位讓給學生。通過設計,標注出需使用到的知識點講解資源,為后期微學習做好準備。這是整個混合式教學中關鍵一環(huán),為后期的教學進度及教學概況打下基礎,對教師而言,要了解學生具體情況的同時還要預見到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因而有兩周的空窗期為教師設計和構想混合式教學的具體實施做準備。
圖4 微學習下的教學設計Fig.4 Teaching design under micro-learning
課前教師將教學相關知識或教學重難點通過“雨課堂”或“超星學習通”讓學生觀看和了解,并提出問題創(chuàng)建討論供學生課前思考或查詢,引導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入課堂后通過學生討論的結果(多個APP都可顯示討論結果比例),因勢利導進入本節(jié)課講述的內容。講述完成后利用學習通發(fā)布測試,通過學生的測試反饋,將學生疑問較多的問題和知識進行詳細講述或個別化推送,將出現(xiàn)的問題再融合到下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使不同學生都能在知識點上融會貫通。
同時在課上教師隨時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面向工作過程的專業(yè)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答或通過APP搜索自我學習解決,使學生有高度參與感與成就感。還可在講解的過程中播放專業(yè)崗位相關微視頻,讓學生對專業(yè)人才的崗位需求有直觀了解。為學生進入社會打開全景式學習模式。
微學習平臺成為了差異化學習的主要平臺。在教學反饋基礎上,一部分知識由學生自主獲取,一方面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其自適用性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構建適合自我的知識體系,可幫助學生快速成長。
在學生課堂操作完成后,教師將本節(jié)課知識要點總結文檔和實踐操作視頻發(fā)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鞏固練習。對于已經掌握的同學可以梳理出本節(jié)課程的重難點,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對于還有欠缺的同學還可復習課堂知識,幫助學生反復練習,掃清知識盲點。
在學期末,教師在教學完成后根據(jù)教學需要和學生特點,按分類資源篩選將Office軟件解決工作問題的案例及視頻推送到學生端,在推送中可以以小組或個別方式完成。由于我院公共計算機課程考核以通過全國計算機二級Office考試與否作為課程成績,因而在學期末主要以學生的實踐練習和模擬考試為主。將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重點,在大量情景式練習中讓學生反復錘煉在實際工作中碰到類似問題的解決技能。
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改革,學生在計算機操作上的差異性逐漸縮小。尤其對計算機陌生的學生而言,極大地提升了使用計算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可以快速高效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并能在學習生活中主動利用習得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開拓了視野的同時為后續(xù)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利用智能手機終端進行的教學改革,讓學生感覺到非常新奇。因為手機的便攜性,也極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延續(xù)性,對教學而言產生了積極作用。并且將學生從手機游戲中脫離出來,利用簡短視頻的學習和精簡文檔或測試,讓學生重新對學習有了新的動力和認識。
從2018年實施教學改革以來,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二級Office考試,過關率從以前的38%,提升到現(xiàn)在的54%。
通過手機的微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不單單將手機認為是游戲或上網工具,認識到智能手機學習功能,這為學生后期自學開辟了一條有效的途徑,為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混合式教學改革仍然沒有現(xiàn)成的案例可循,這也是信息化時代賦予教育的特點。在數(shù)字化學習已充斥各學習領域的今天。對各種學習方式的深入研究和其對傳統(tǒng)學習的結合,仍然應接不暇。微學習引入傳統(tǒng)課堂時可參照的模型和理論非常有限,而且在結合中,學校定位差異,培養(yǎng)目標各異,學生特點不一,課程性質不同都會在具體操作和實現(xiàn)上大相徑庭。
在我校的混合式教學改革中我們以《計算機基礎》這門公共課為試點課程,舉全校之力進行試點改革,才能保證在資源引用和整合、硬件搭建與完善、軟件操作與熟悉、教師帶動與激勵、微平臺建設與管理上達到要求。這就要求在資源充沛的情況下,以學校層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下,以系部為主導對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體系構建有清晰的了解,并在制度上保證教師的教改熱情。才能鼓勵任課教師基于已有教學經驗將課程設計的視野擴大,把已經出現(xiàn),并不斷發(fā)展的信息技術整合在課堂教學中。無疑,這對學校軟硬件資源,培養(yǎng)人才目標與實踐及教師的教學理論及教學策略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教師是混合式教學改革的關鍵性因素。只有在課堂上賦予教師足夠的自由,并能在制度和資源上全力支持,才能將教學改革的困境打破,才能將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呈現(xiàn)出最優(yōu)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