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要】在符號溢滿的時代,國家形象的博弈實則是符號博弈。作為有著獨特意義且優(yōu)勢明顯的符號,飲食文化的普世性、地域性使之與國家形象有著天然的緊密連接,具有增進情感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等功能,是建構國家形象的最佳突破點。以食為媒,挖掘特色文化符號,整合多種渠道,有助于增強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打破壁壘和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為傳播良好的國家形象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發(fā)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飲食文化;國家形象;建構;傳播;符號
在全球化日益發(fā)展的浪潮下,增強國家軟實力已成為各個國家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課題。隨著形象理論(imagetheory)逐漸豐富,各類話語譜系指向一個共識,即一個國家如何在國內(nèi)與國外投射它自身的形象,業(yè)已成為國家力量在象征領域的關鍵元素。[1]
美國政治學家肯尼恩·博爾丁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的結果,是一個結果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2]。李智認為,國家形象是“國家在國際社會中通過交往互動而被對象國賦予的一種身份表達、折射”[3]。因此,國家形象的競爭可以理解為本國和他國之間互動交流而產(chǎn)生的身份表達的博弈,反映了“自我”和“他者”的互為主體或主體間性。同時,國家形象在某種程度上處于被不斷塑造和傳播的動態(tài)過程中。在這場博弈中,對可供表達信息和構建形象的符號的挖掘和塑造顯得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跨文化信息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易遭遇符號障礙,與文字符號、視聽語言符號相比,飲食文化符號具有得天獨厚的傳播優(yōu)勢。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diào)查報告2018》指出,中餐、中醫(yī)藥、武術仍是海外受訪者認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其中中餐以55%的支持率占據(jù)榜首。[4]
“美食無國界”,食物和國家形象認知有其自身的邏輯和規(guī)則。作為最貼近大眾生活又極具民族特色的符號,它具有多重意義表征作用和明顯的傳播優(yōu)勢。在研究國家形象的傳播和建構中,以“食”為“媒”,尋找借助飲食文化提升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地位,為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發(fā)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一、飲食文化里的國家形象
法國著名的政治家和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宣稱:“國家的命運取決于人民吃什么樣的飯?!盵5]中國崇尚“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食物是百姓生活的第一大事,是禮治之始,是保障國家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縱觀歷史,在西方話語體系中,中國的國家形象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認知的差異往往與食物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在古絲綢之路上與中國茶葉一起被傳播的,還有中國的茶文化和國家形象。法國漢學家安田樸在《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中談道:“當時中國給世人的形象是神秘而富饒的。”[6]英國著名的古典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在經(jīng)濟學名著《國富論》中描述中國的時候談道:“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富饒、最有修養(yǎng)、最勤勞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7]由茶葉交流觸發(fā)的茶風傳播,曾讓全世界見證了這個東方古國的繁華和文化輸出強國的國家形象。
食物匱乏帶來的生存危機也是國家形象危機?!拔覈鴼v史上多次發(fā)生的農(nóng)民起義,無論其范圍的大小,或時間的久暫,實無一不以荒年為背景,這實已成為歷史的公例”[8]。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通過食物這一符號展現(xiàn)了驕奢腐朽、岌岌可危的唐王朝。在饑荒頻發(fā)的中國近代史上,舊中國的國家形象黑暗落后,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顯得軟弱無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飲食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的飲食文化正逐漸走上國際舞臺與世界對話,食物所代表的國家形象也隨之被建構和傳播。當前中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如何借助飲食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對于構建和傳播良好的國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飲食文化的符號化及意義建構
(一)飲食文化的“符號化”價值
在人類社會中,每一種實用物都是一個“物—符號”的雙聯(lián)體。現(xiàn)代符號學奠基人之一索緒爾將單一符號分成“能指”和“所指”兩個部分。在符號學家恩斯特·卡希爾看來,人類社會所有的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人是符號的動物”[9]?!案鞣N符號形式的生成,構成了人類精神成長的歷史”[10]。國家形象的建構過程是在國際視野下賦予某個國家以某種意義的符號行為,它需要方方面面的符號活動來推進其意義的產(chǎn)生和感知、傳播和接受,是一種符號的藝術。
趙毅衡在《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中談道:“當今時代我們目睹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文化巨變,社會的各種符號空前活躍,當代文化迅速沖進一個‘高度符號化時代,甚至出現(xiàn)了‘符號溢滿?!盵11]如何在泛濫和激烈的符號競爭中,挑選出適合建構國家形象的符號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遠古時期的茹毛飲血到燧人氏鉆木取火烤熟食物,再到如今遍布全球的各式菜系,飲食活動已經(jīng)從一種純粹的生物屬性本能進化成一種文化行為。食物也早已超越果腹功能,承載了不同的文化含義,且潛移默化地傳播和建構了其所代表的國家形象。
地域、性別、階層、情感、記憶、認同,飲食文化逐漸被賦予“意義”,具有明顯且具體的文化特征。與文字、語言、影像等一般的文化符號相比,飲食符號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
(1)使用頻次高。吃是人的生存政治,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活動。符號只有在不斷的互動中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傳播價值,但我們對其媒介功能的發(fā)掘遠遠不足。
(2)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征。從全球的四大菜系,到中國的八大菜系,再到中國56個民族的特色餐食,不同的飲食符號代表了不同民族的歷史和變遷,每一種菜系都有深深的民族烙印。
(3)具有凝聚功能和強烈的情感連接。人們對本國或本民族的飲食味道往往有著強烈的感情,逐漸內(nèi)化成一種歷久彌新的習慣和記憶。
(4)全感體驗,更易傳播。中國飲食文化講究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xié)調(diào)一致。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充分調(diào)動了味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是一種高度卷入的深刻體驗,具有更好的傳播效果。
(5)傳播障礙小??缥幕瘋鞑ツ芰Φ膹娙鯖Q定了國家形象構建的效果,飲食文化符號傳播門檻低、阻力小、路徑短,可以跨越語言、地域和民族,是易于傳播的文化符號。
(二)飲食文化的意義建構及其功能輸出
“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國家里共存在六種危機,即認同危機、合法性危機、政府權力滲透的危機、參與危機、整合危機以及分配危機,而其中第一位也是最基本的危機就是國家認同危機”[12]。國家是想象的共同體,制造認同是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訴求。如果一個國家缺少認知主體對本國的穩(wěn)定認知或牢固想象,那這個國家在建構清晰穩(wěn)固的國家形象時,就顯得尤為困難。
飲食文化作為“攜帶意義”的符號,在情感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四個維度發(fā)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呈現(xiàn)出一種由微觀到宏觀,由表層到深層的邏輯遞進關系,成為建構國家形象的美味符號和鮮活表達。
(1)增進情感認同。《禮記·禮運》指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比藗兊娘嬍郴顒佑绕涫侵袊说娘嬍郴顒?,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維持生存的物質(zhì)功能。食物通過不斷參加人類生產(chǎn)生活活動,尤其是“儀式”“節(jié)日”等特殊場景的具體和強化,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意義表征。
在中國的傳統(tǒng)儀式中,總伴隨著某些特定食物來傳情達意。例如中國人的“人生八禮”離不開具有儀式性的飲食活動,滿月酒、紅雞蛋、長壽面都是與潛意識有關的象征符號;重要的節(jié)慶活動,也離不開食物的參與,無論是端午節(jié)的粽子、中秋節(jié)的月餅,還是除夕的餃子,每一個節(jié)日食品都附加了文化、歷史與情感價值。
保羅·康納頓在《社會如何記憶》一書中講道:“社會記憶是通過紀念儀式與身體實踐兩個形式來保持和傳播的,具有儀式性的飲食行為在這里成為塑造集體記憶的典型行為。”[13]通過習俗和節(jié)日的互動,飲食文化被人們不斷解碼、重組,內(nèi)化成一個群體的文化特質(zhì),讓個體獲得情感體驗和身份認同的同時,成為維系國家文化根源和歸屬感的集體記憶,也反哺和建構了飲食符號在文化想象中的意義。
(2)增進身份認同??吹斤溩泳蜁氲街袊勂鹋_就會想到意大利,吃著漢堡就會想到美國。法國社會學家費席勒曾經(jīng)說過,“食物是我們身份認同感覺的核心”[14]。美國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曾在《食物與文化之謎》一書中寫道:“告訴我你吃什么,那么我就可以知道你是誰。”
飲食是身份認同的載體,即使國際社會的交往日益頻繁,飲食仍是一種不依賴地緣基礎的文化符號,它以最傳統(tǒng)的方式,區(qū)別對方識別自己。不同國家、族群、社會階層在飲食活動中,其食材偏好、烹飪方式、食用方法都各不相同。明顯的差異性是族裔特征的物質(zhì)基礎,食物的千差萬別使人們塑造出具有群體凝聚力的共同記憶,通過記憶產(chǎn)生身份認同。不同的個體與群體將他們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注入飲食活動中,使其成為展開社會關系的場所與身份認同的標識。
在“離散情境”下,食物的身份認同作用尤為突出,少數(shù)族裔需要某種文化符號來強化個體對國家身份和族群身份的認同。電影《推手》中,朱父在兒子美國家中因為飲食習慣的不適應,而引發(fā)的與洋媳婦的一系列沖突,展現(xiàn)了離散情境下人們通過飲食符號來增進身份認同的強烈需求。
(3)增進文化認同。飲食是文化變遷的縮影,是價值觀念的表達。日本作家宮崎正勝在《餐桌上的世界史》一書中談道,在長達500萬年的歷史中,隨著人類社會不時出現(xiàn)的巨大轉(zhuǎn)變,往往會衍生出新的食材圈。若能了解各種食材是何時以及如何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就能通過餐桌深入理解人類的歷史和文化。[15]
飲食文化作為國家或地區(qū)文化的象征符號,常常發(fā)揮著涵化作用。外來文化的輸入要經(jīng)歷長時間的磨合,但食物則不同,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是最易接受外來文化的媒介,發(fā)揮著影響人們理念、態(tài)度、價值觀的效果。食物的接近性、文化性、親和力,比任何宣講都來得直接且悄無聲息。美國的麥當勞和星巴克,通過漢堡和咖啡把美國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各國之間的飲食交流總是潛移默化地被人們接受,并對當?shù)氐慕?jīng)濟文化產(chǎn)生影響,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甚至節(jié)日風俗、信仰宗教都會隨之發(fā)生改變。
影視作品中的飲食符號,也發(fā)揮著增進文化認同的作用。例如韓劇《大長今》的熱播助推了“韓流”和韓餐的風靡,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喚起了觀眾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文化認同,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范本。
(4)增進國家認同。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兩種有聯(lián)系的事物之間有可能發(fā)生情感或評價的遷移。按照情感遷移原理,如果人們對某種飲食文化產(chǎn)生情感和認同,則有可能將飲食文化帶給他們的感受形成刺激的泛化和同化,轉(zhuǎn)移到對國家形象的認知評價中。
從古至今,食物常常作為政治關系的紐帶,促進了國家間的合作。春秋時期,朝聘和盟會是各國間主要的外交方式。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烤鴨外交”“茅臺外交”和“乒乓外交”被稱為周恩來總理的三大外交策略,周總理曾先后27次以烤鴨宴請外賓。中國美食在外交事務中很好地詮釋了中華文化和國家形象,增進了國際社會對國家形象的認同。
除了外交場合,社會大眾是飲食文化的主要消費者和傳播者?!吨袊鴩倚蜗笕蛘{(diào)查報告2018》指出,79%的海外受訪者體驗過中國飲食文化。如果國內(nèi)外的認知主體對中國飲食文化產(chǎn)生深刻的了解和喜愛,也會增進民間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同。
建構主義理論讓我們認識到,國際體系不僅是一種物質(zhì)結構,更是一種在不同主體之間交往互動的社會結構。在這種交往互動中,飲食文化符號不斷發(fā)揮意義表征作用,情感認同是動力、身份認同是基礎、文化認同是核心,共同促進了對國家的認同,使國家形象在主體間的互動中不斷強化、形成共識。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飲食文化來建構國家形象
(一)求同存異,保護飲食文化多樣性
心理學上的認知相符理論指出,人們在理解和認識客觀世界時會保持自己原有的認識趨向,下意識地使獲得的信息與自己原有的認識保持一致,而回避、抵制與原有認識不一致的信息。當人們接收到有關國家的新信息時,總是下意識地使新的信息與自己原有的認識保持一致。[16]認知相符理論中的“既有印象”表明,當認識主體對于國家形象的認知形成穩(wěn)定態(tài)度后,這種態(tài)度可能是難以改變的。
法國大餐、日本壽司和韓國泡菜等都較早申請了非遺名錄并得到立法保護,加上多渠道傳播,這些飲食文化符號也隨之在世界范圍內(nèi)樹立了其代表國家形象的先覺記憶。中華民族擁有豐富的飲食文化資源和大量的傳統(tǒng)特色美食,例如佛跳墻、六味齋、成都糖畫等,但在國際視野下建立起具體認知和穩(wěn)定先覺記憶的美食符號寥寥無幾。一旦面臨文化符號的搶奪,就會處于被動局面,例如曾經(jīng)發(fā)生在中韓之間的端午節(jié)之爭,中日之間的麻將之爭等。
保護飲食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也是在觀照個體的情感體驗和集體的文化記憶。因此挖掘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的飲食符號,充分發(fā)揮其情感認同和身份認同的功能,盡早樹立象征國家形象的先覺記憶,對建構國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共同參與,搭建多層次“譜系化”的飲食文化傳播機制
公眾對于自身感知范疇外的事物,需借助傳媒構建的符號世界。[17]媒體作為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的主要輿論場,對于擴大本國正面輿論的影響力,增強各國媒體對本國形象“他塑”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提升在國際社會的話語力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以及以美食為切入點的綜藝節(jié)目《中餐廳》等的熱播,證明了在邊界逐漸模糊的時代,美食對于文化認同和國家形象建構的深刻意義。同時,在海內(nèi)外新媒體平臺收獲了大量粉絲的美食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辦公室小野”“李子柒”等,為國家形象的建構和文化輸出創(chuàng)造了新鮮活力,打開了新的方式和思路。
(三)產(chǎn)業(yè)化推進,打造飲食文化“超級符號”
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就像國家形象的“超級符號”,是國際社會了解國家形象的重要終端。美國國家形象的良性構建,很少是通過政府渠道、官方模式的強硬傳播,而是通過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影視劇、暢銷小說、飲食、服飾、藝術作品與創(chuàng)意設計等表現(xiàn)形式,巧妙地展現(xiàn)美國世俗文化。[18]
飲食符號傳播優(yōu)勢明顯,具有涵化作用,能增進人們對國家的文化認同。心理學的暈輪效應指出,如果認識主體能認同甚至追逐某個品牌,就會對該品牌“愛屋及烏”進而產(chǎn)生對所屬國家的偏愛。迪士尼的文化帝國以一只米老鼠為起點,開啟了影視產(chǎn)業(yè)、傳媒網(wǎng)絡、主題公園、線下零售等輪次收入模式。美國在全球的連鎖餐飲門店總數(shù)已逾10萬,肯德基、漢堡王等品牌作為飲食文化的“超級符號”,在全球的強大網(wǎng)絡中助推了美國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強勢傳播。然而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中國對超級符號的占有率仍處于劣勢地位和“失語”狀態(tài)。雖然中國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但目前還沒有世界級的文化IP和國際化的餐飲品牌。
因此,應積極培育和打造一批有利于建構國家形象的飲食文化“超級符號”,全面推動有中國特色、代表中國形象的品牌“走出去”??梢詮挠耙暜a(chǎn)業(yè)、餐飲行業(yè)、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等領域推進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進行飲食文化“超級符號”的營銷,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為國家形象的建構發(fā)揮積極作用。
(四)以“食”為“媒”,用交流破除壁壘和誤讀
美食能增進國家認同,在外交場合,是展示國家文化和形象的重要媒介。因此,國家應重視和弘揚美食外交的積極價值,研究美食外交的具體策略。同時,以小切口傳播大文化,借鑒“烤鴨外交”等外交理念,塑造有識別度和文化內(nèi)涵的外交美食,打造體現(xiàn)國家形象和文化精髓的國宴菜單。
同時,國家形象的誤讀也與民間信息交流的不直接暢達有一定關系。在去中心化時代,民間交流應得到重視,與官方的美食外交活動相互促進、形成合力。例如借助美食文化主題活動、美食貿(mào)易平臺、有國際影響力的美食文化論壇等,推動中國飲食文化走出去,推廣國家形象,由此釋放出文化的滲透力和號召力。以美食為紐帶,促進文化交流和認同,破除壁壘和誤讀,建構和傳播優(yōu)質(zhì)的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處于一個不斷被塑造和傳播的動態(tài)過程中,飲食文化作為建構國家形象的有益媒介和符號,應該對其高度重視、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多層次、全方位地建構良好國家形象,在世界范圍內(nèi)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提升中華民族的國際影響力增添力量。
[本文為2017年度河南省優(yōu)勢特色學科平臺項目“站在風口的新媒體先行者:國內(nèi)短視頻自媒體發(fā)展調(diào)研報告”(項目編號:2017—XWXY—03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路璐.中國夢視閾下的我國國家形象對外傳播[J].學海,2014(5).
[2]劉朋.國家形象的概念:構成、分歧與區(qū)隔[J].亞洲傳媒研究(2008),2009:124.
[3]李智.中國國家形象:全球傳播時代建構主義的解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25.
[4]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diào)查報告2018:解讀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712211714391525&wfr=spider&for=pc.
[5]讓·安泰爾姆·布里亞-薩瓦蘭.廚房里的哲學家[M].敦一夫,付麗娜,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3.
[6]安田樸.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M].耿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49.
[7]張愛鳳.媒介變遷與中國國家形象的嬗變[J].南京社會科學,2011:11.
[8]鄧拓.鄧拓文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106-107.
[9]恩斯特·卡希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4.
[10]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1]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12]白魯恂.政治發(fā)展的諸方面[C]//近代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國家認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Paul Connerton.How societies Remembe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封底.
[14]Claude Fischler.Food, Self and Identity[J].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1988,27(2).
[15]宮崎正勝.餐桌上的世界史[M].陳柏瑤,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
[16]丁磊.國家形象及其對國家間行為的影響[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0:114.
[17]杜江.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的多維度實證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0(9).
[18]崔莉萍.關于引導傳統(tǒng)節(jié)日傳播國家形象的策略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2(9).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