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貝貝
摘要:在教育教學中,我們需要掌握一些常見的心理效應,包括羅森塔爾效應、同輩群體效應、首因效應、刻板效應、餓貓效應等??茖W、合理地運用心理效應可以有效地促進教育教學。比如巧用羅森塔爾效應,可以激發(fā)學生潛能,發(fā)揮同輩群體效應,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zhì);而利用首因效應,可以幫助構(gòu)建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等。
關(guān)鍵詞:心理效應;教育教學;教學應用
心理現(xiàn)象錯綜復雜,但是常見的心理效應有規(guī)律可循。正確地認識和了解心理效應,熟練掌握并運用心理效應,有助于教師的教學和日常管理。教師可以運用心理效應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整體素質(zhì),具體表現(xiàn)為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構(gòu)建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等方面。
一、巧用羅森塔爾效應,激發(fā)學生潛能
羅森塔爾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布森提出,他們從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獲得啟發(fā),選擇一所小學的學生做發(fā)展測試,測試完成后給了學校老師優(yōu)秀學生的名單,并且表示很看好這些孩子的未來。他們的做法使得學校老師相信這些孩子比其他孩子優(yōu)秀。一段時間以后,被選中的孩子果然不同于其他學生,表現(xiàn)出很明顯的進步。而實際上,這批孩子是完全隨機抽取的。
羅森塔爾發(fā)現(xiàn),教師收到了心理學家的優(yōu)秀名單,就會對被挑選的孩子有更多的期望,這些期望會影響到孩子們的成長,使其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發(fā)展。羅森塔爾效應的背后是學生向師性心理特點的體現(xiàn)。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被教師所期待,也就意味著學生意識到自己被教師貼上了積極、優(yōu)秀的標簽,那他們就會努力地向標簽靠攏。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獲得很大的進步。教師將自己對學生的積極暗示和影響傳遞給學生,那學生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轉(zhuǎn)變,獲得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羅森塔爾效應證實了學生的大量潛能可以得到開發(fā),但需要教師正確積極的引導。教師給學生貼標簽時要慎重,尤其要避免消極的、負面的標簽,因為學生對自己的歸因不僅僅來自客觀的成績,更多地來自教師主觀的評價。
二、利用同輩群體效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高中年級的學生處于青春期,他們生理的加速發(fā)展使其有了成人感,產(chǎn)生擺脫長輩和老師的強烈意愿,而更愿意和同齡人交朋友。同伴群體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在逐漸增強,到高中時期,同伴群體取代了父母、他人,成為高中生心中的重要他人。小伙伴們年齡相仿,興趣相投,學生不愿意和父母老師溝通,但卻會輕易向好朋友敞開心扉。
同輩群體效應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如果學校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被同伴群體所接納和踐行,就會潛移默化地對群體中的學生產(chǎn)生正面的影響和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同伴群體的風氣不正,就會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
同輩群體效應的應用需要一定的教育智慧。同輩群體里的榜樣力量是巨大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同輩群體效應,號召同學們向正面榜樣學習,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也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同輩群體效應會產(chǎn)生一定的輿論壓力和環(huán)境影響,比如學生一些不良的言行舉止在群體壓力下會有所收斂和改變。同輩群體營造的環(huán)境也可以幫助教師塑造學生的正面行為。
三、利用首因效應,給學生留下良好印象
首因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先前獲得的信息作用會更大,首次獲得的印象會比其他時間獲得的印象更深刻。
首因效應其實反映的是時間因素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對其他人印象的形成有兩次特別重要:第一次和最近一次。先前輸入的信息作用遠大于其他次,被稱為首因效應。最近一次或最后一次印象特別深刻,則被稱為近因效應。第一次印象非常深刻,遠超其他任何次,我們會將對其他人的第一印象固定下來,而且第一印象還會持續(xù)發(fā)生作用,繼續(xù)影響我們對其他人的看法。
首因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印象是非常強大的,我們要重視第一印象。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是如此。教師和學生首次接觸時,應該爭取給學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首次上課時,學生會從各個角度觀察、評價教師,從教師的穿著上判斷教師是否嚴厲苛刻或溫和可親,從教師的言行舉止上判斷教師的性格與業(yè)務水平。
學生會對第一次見面的新教師有新鮮感,會特別留意教師的一言一行。并且第一印象的形成還會影響接下來教師和學生的相處。教師應該重視第一印象的作用。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幫助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獲取學生的信任。學生對教師的良好印象可以為以后的教育教學奠定基礎(chǔ)。
除了首因效應的積極面外,我們也要看到該效應的消極面,過于相信第一印象也可能帶來片面的評價。這就需要教師不能過分放大對學生的首因效應,以免影響到以后的師生關(guān)系。因此在良好師生關(guān)系的構(gòu)建過程中,了解和研究學生是必要的,也需要教師用心關(guān)愛學生,一視同仁,避免輕率評價學生。
四、正確對待刻板效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會產(chǎn)生刻板效應,比如認為男性就應該強壯剛強,女性就該溫柔似水、小鳥依人。而在教育教學中刻板效應也比較常見,教師觀察學生的時候,會有意無意地將學生分門別類,并且把分類的群體特征歸結(jié)到每一個人身上,認為每個學生都是如此。
平時成績較為落后的學生,在老師眼里是“差生”,一旦某次考試成績有進步,有些老師就會認為該學生存在考試作弊的嫌疑,這是因為老師對學生已經(jīng)形成刻板印象,沒有意識到學生也是會進步的,學生的水平并非一成不變的。如果教師依舊以原來的眼光看待學生,很容易造成偏見。
刻板效應的產(chǎn)生是因為個體希望能夠以經(jīng)濟、概括的方式來形成印象和進行評價,我們要正確對待刻板效應,充分發(fā)揮刻板印象的積極作用,避免其消極作用。教師應該把握學生身上共同的、典型的群體特征,也應該意識到每個同學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的特點。
五、利用餓貓效應,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家桑代克通過餓貓出籠實驗提出了完整的學習理論。他將饑餓的貓放進籠子里,而將魚放在籠子外面,餓貓為了吃到魚就想要去開籠子,但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打開籠子,只能在籠子里到處胡亂嘗試,直到偶然一次貓碰觸了事先設(shè)計的開關(guān),打開籠子并且吃到了魚。
隨著時間推移,餓貓嘗試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而開籠所需要的時間越來越少。桑代克的實驗反復做了多次,最后可以達到餓貓一放進籠子里就能熟練打開籠子吃到魚的效果。餓貓效應揭示了準備律這一教育規(guī)律。準備律是說學生在學習之前需要學習動機,就像貓覺得餓了才會試圖打開籠子,饑餓感產(chǎn)生求知欲,理想誘發(fā)學習動機。如果是只吃飽的貓,就沒有開籠子的動機。
我們通過餓貓出籠實驗發(fā)現(xiàn),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像餓貓需要魚一樣渴望學習,是所有教育教學問題的開始。在當前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尤其是高中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升學壓力,不少教師陷入了盲目追求分數(shù)的怪圈,忽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感受,反而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
教育只考慮分數(shù),而不考慮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非??上У?,我們要試著利用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讓學生保持一定的饑餓感,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通過一些接近現(xiàn)實或較為有趣的內(nèi)容吸引學生的目光,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范樹成.運用心理效應提高教育實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2]李永龍.運用心理效應,巧施教學策略[J].基礎(chǔ)教育參與,2010(10).
[3]倪和方.淺談教學中的心理效應[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3(9).
[4]陳曉燕.淺談各種心理學效應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讀寫算,2012(45).
[5]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3.
[6]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8.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