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先秦迄于民國三千多年以來,歷代先人所創(chuàng)造的巴渝地域歷史文化,的確是源遠流長,根深葉茂,絢麗多姿,歷久彌新。內涵豐富,具體形態(tài)多種多樣,由于分類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也迥然不同。以內容為標準,可分為“巫山原始文化、巴族巴國文化、三國文化、豐都鬼文化、巴渝竹枝詞民間文藝、大足石刻藝術、宋末軍事文化、明玉珍大夏文化、辛亥革命文化、陪都及紅巖文化”以等十大形態(tài);以空間為標準,可分為“三峽文化、巴蜀文化、巴渝文化及其他”等形態(tài):以時間為標準,可分為“巫載原始文化、巴族土著文化、三國文化、抗元文化、大夏文化、辛亥革命文化、抗戰(zhàn)文化、移民文化”等形態(tài)。
【關鍵詞】巴渝文化的由來? 特色? 自強? 堅韌? 演變
一、巴渝文化的由來
從先秦迄于民國三千多年以來,歷代先人所創(chuàng)造的巴渝地域歷史文化,的確是源遠流長,根深葉茂,絢麗多姿,歷久彌新。盡管文獻并不能夠代替文物、風俗之類對于文化也具有的載記功能和傳揚作用,但它作為最重要的傳承形態(tài),如今薈萃于一體。巴國雖曾強盛過,卻如《華陽國志·巴志》所記,在魯哀公十八年(前477)以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國分遠,故于盟會?!保瑴S落為一個無足道的僻遠弱國。政治上的邊緣化,加之經(jīng)濟上的山林漁獵文明、山地農(nóng)耕文明相交錯,生產(chǎn)力低下,嚴重地桎梏了文化的根苗茁壯生長。其間最大的亮點,在于巴、楚共建而成的巫、神、辭、謠相融合的三峽文化,澤被后世,長久不衰。
二、古代的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huán)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zhàn)而稱。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內容主要是從“戰(zhàn)舞”發(fā)展演變而成的巴渝舞,后來逐步成為一種專供表演的宮庭舞蹈。巴渝舞是集體舞蹈,它剛勁有力,富有氣勢,到了漢代,巴偷舞被列為宮廷宴樂,在宮廷慶典時進行演示。以后,巴渝舞不斷演變,其分支為僚人的“羽人舞”、江南的“盾牌舞”、土家族的“擺手舞”,以及川東的“踢踏舞”。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zhàn)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
渝指重慶市的簡稱。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隋時,嘉陵江稱渝重慶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三、近現(xiàn)代巴渝文化的演變
巴渝共和意識、袍哥文化、陪都文化、紅巖文化、移民文化等形態(tài)是近、現(xiàn)代巴渝文化創(chuàng)新的代表。
巴渝共和意識——重慶渝中區(qū)人鄒容“塵叱咤風云革命軍”率先倡導共和,宋育仁辦《渝報》、卞小吾辦《重慶日報》為共和大造輿論,促使共和意識深入巴渝各界民心;余棟臣、張桂山大足反洋教和起義反清,溫朝鐘組織“鐵血會”黔江起義,廖樹勛長壽起義,把共和意識轉化為革命行動,促進了重慶獨立和蜀軍政府的成立共和意識成了近代巴渝文化的新鮮血液。
袍哥文化——袍哥是近現(xiàn)代川渝地域中出現(xiàn)的一種反清幫會組織,其中不少成員同情革命,在抗戰(zhàn)時期與黨的基層組織結成過同盟。袍哥的組織文化、耿直重義、扶開危救貧、團隊意識無不深得巴渝文化的精髓,是對巴渝文映化的豐富和發(fā)展。建國后袍哥被取締、禁止是符合歷史進大程的,但是泡哥文化作為巴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卻不能否認。
陪都文化——1939年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全國文化人云集巴渝,這對巴渝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起了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重慶是全國抗戰(zhàn)的指揮中心,形成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與日寇血戰(zhàn)到底的抗戰(zhàn)文化,與歐美、蘇俄聯(lián)系的開放文化,抗戰(zhàn)勝利后的解放文化,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的統(tǒng)戰(zhàn)文化。這些文化形態(tài)支撐著陪都文化體系,既是巴渝文化的繼承,也是巴渝文化的創(chuàng)新。
紅巖文化——歌樂山烈士的熱血染紅了這片巖石,他們留下的《囚歌》《我的“自白”書》等數(shù)百篇追求自由、解放,為民族、為人民不怕流血犧牲的詩詞歌賦,弘揚了“愛國、奮斗、團結、奉獻”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熱血青年,豐富和發(fā)展了巴渝文化的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特質。
移民文化——“搬得出、穩(wěn)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開發(fā)性移民意識作為巴渝文化的新血液,貫徹到移民工作的始終。局部服從整體、小局服從大局、無私奉獻的移民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移民南征北戰(zhàn);高壓線、節(jié)約意識深入移民干部的人心;團結、拼搏鼓舞百萬移民自主創(chuàng)業(yè);一出“高峽出平湖、當今世界殊”的
三峽夢變成了現(xiàn)實----血沃三峽肥勁草、巴渝文化譜新章。
四、總結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文化也是在不斷的發(fā)展與更新的,也許我們早已沒有古代巴族那樣能歌善舞,但是也衍生出了很多新的特征文化,如纖夫文化、棒棒文化、火鍋文化等等,象征著我們能吃苦的精神,和火辣熱情的性格!但不會變的是在這大山大川之間生活上千年,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huán)境,練就的頑強、堅韌、剽悍的性格。
參考文獻:
[1]劉虹毓.巴渝文化在近、現(xiàn)代的演變與地方文獻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4,31(09):68-73.
[2]巴渝文化發(fā)展的四個階段[J].重慶與世界,2018,(04):40-41.
[3]陶宇.傳承巴渝文脈 繁榮重慶文化[N].重慶日報,2018-06-07(010).
作者簡介:張孟偉(1997-),河南鄭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酒店管理,工作單位:重慶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