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珍珍
我園有一個幼兒可以自由嬉戲的地方,我們稱之為百草園。它是和幼兒們一起成長起來的,它的環(huán)境隨著幼兒們游戲的不斷深入而變化著,是教師和管理者隨著幼兒的需求和發(fā)展,共同建造的一個真正屬于幼兒的樂園。在百草園里,幼兒們可以隨意創(chuàng)作、盡情嬉戲。百草園的銀杏樹邊有一條小路,是由輪胎、木樁、木屑、鵝卵石等不同材質鋪設的,這條“不一樣的路”深得幼兒們的喜歡,是餐后散步的首選路線。自主游戲時,幼兒們也喜歡在這條路上練平衡、做游戲。
初夏的一天,幼兒們發(fā)現百草園里的小路“不見了”,小路怎么會不見了呢?幼兒們發(fā)現后又會做什么呢?
1.小路怎么不見了
戶外游戲時,大班的開開小朋友突然喊起來:“大家快來看,我們的小路不見了!”開開的好朋友們聽到后都圍攏到開開身邊,大家看著只剩下木頭外框的小路,雨桐說:“怎么里面的東西都不見了呢?”開開說:“都是小朋友玩的時候,把木屑、石頭都玩掉了?!逼渌變阂捕计咦彀松嗟恼f著,他們一起找到了小路不見了的原因,原來,幼兒們平時都喜歡用小路里的東西去娃娃家“燒飯做菜”吃,有時還會運到沙池里玩。大家都覺得小路不見了很可惜,鈞鈞說:“看,木框外面還有一些木屑和鵝卵石,我們一起來撿到里面,把這條路修補好吧!”
2.用什么來補路
幼兒們發(fā)現小路不見之后,準備把路修補完善。他們一組4人,在百草園里尋找材料,找了木屑、石子、泥土、野草、木棍等東西,發(fā)現這些材料都不能把路給修補好,怎么辦呢?
回到活動室,開開小朋友提出了他們遇到的困難。班里其余的幼兒聽過之后,決定一起制定計劃幫忙解決問題。他們想到用毛紗、玻璃、塑料瓶、磚頭等材料對路進行修補。討論時,幼兒們七嘴八舌,有的說毛紗片是做衣服的;有的說毛紗筒遇水會爛掉、塑料瓶踩一下就會扁、玻璃碎了會有危險。最后,他們決定用磚頭、罐子、木頭等材料去修補。但當他們來到材料室后,發(fā)現這里沒有他們所要的材料。有的幼兒提出,去資源收集站貼公告來收集這些材料,也有幼兒提出再找找。他們兵分兩路行動起來,當一組幼兒在幼兒園底樓樓梯間里發(fā)現一堆壞積木時興奮的說:“這個積木量又多又適合鋪路?!本瓦@樣,材料問題解決了。
3.哪個工具最給力
壞積木堆放在幼兒園底樓靠近百草園的一個樓梯口處,要想把積木全部搬到百草園小路那邊是一件很費時耗力的事。幼兒們在搬運過程中發(fā)現徒手搬運太慢,如果用上工具會省力很多。于是他們找來了小推車、籃子、扁擔等工具。在討論使用哪種工具時,大家意見不統一,有的說籃子比較快,可以裝很多積木,有的說扁擔也很快,可以幾個人一起合作運輸,還有的說小推車很快,它有輪子。為了了解哪個工具最省力,他們分成三組進行比賽。最后發(fā)現:小推車最快、最省力,而且一個人就能搬運很多。
4.路要怎么鋪
運輸工具解決了,積木搬運過來后,幼兒們開始用積木修路,要把積木正好鋪滿整個方框(路是由三個方框組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毛毛:“全都用長方形積木會不夠?!?/p>
希希:“三角形填在角上再把方形積木填進去會有空隙?!?/p>
開開:“積木有厚有薄,薄的積木要兩塊疊起來才能讓路平整。”
積木形狀、大小、厚薄的不同,讓修補小路變得十分困難。他們想方設法把積木填滿小路中的方格子,但是不同的擺放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最后,他們通過選舉小組長、小組比賽、輪流施工等方式進行嘗試,在鋪設的過程中,他們發(fā)現兩個三角形組合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兩塊薄積木的厚度跟一塊厚積木的厚度一樣,兩個長方形積木的長度和方框寬度是一樣的。
小路修補完工后,孩子們很興奮,走走玩玩,比賽看誰走得最快,還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模特表演。
在“不一樣的路”活動中,教師采用了“問題解決”取向的引導方式,引導幼兒自發(fā)思考如何解決材料、搬運和鋪設問題,從而達成修好路的目標。他們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反映出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1.觀察現象,主動發(fā)現問題
對幼兒來說,觀察為幼兒提供了直接與周圍世界接觸的機會,使幼兒獲得最直接、最具體的生活經驗?!安灰粯拥穆贰被顒泳褪菑挠變河^察發(fā)現“小路不見了”開始的。在思考“小路為什么不見了”這一問題時,他們聯想到自己平時把路中的鵝卵石、木屑、木樁挖走,去玩娃娃家游戲或拿到木工區(qū)、美工區(qū)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所以小路才會“不見”。
幼兒的科學探究過程是不斷循環(huán)的,這個過程中會不斷發(fā)現新的問題、嘗試新的探究。在“不一樣的路”活動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基于幼兒的主動觀察,如,發(fā)現小路周邊的木屑提出了“用什么材料鋪路”,發(fā)現底樓樓梯處的一筐筐壞積木,提出了“用什么工具搬運”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幼兒踏進主動探究、解決問題之門。教師在觀察幼兒的同時,也會幫助幼兒明確問題的指向,梳理出適合幼兒探索的有價值的問題。
2.集中疑問,擬定實施方案
問題提出后,教師引導幼兒尋求幫助,鼓勵全班幼兒針對問題共同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擬定解決問題的實施方案。在探究“用什么材料來補路”的問題中,教師首先引導幼兒進行探索,分小組制定解決方案,討論后決定了用磚頭、罐子、木頭等材料去修補。在探究“哪個工具最給力”的問題時,不同幼兒針對不同工具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設,之后他們制定了相應的比賽方案,付諸行動驗證自己的假設。
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鍛煉了思維能力。他們也從中學會比較和概括、學習推論和預測,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同時,在制定實施方案時,可以看出幼兒多次運用已有經驗來解決問題。如在小組討論“用什么材料”的過程中,關于材料的討論,都可以看出幼兒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又如在資源室選材料時,發(fā)現所需要的材料數量不夠時,他們想到了要去資源收集站貼公告,收集材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3.實踐驗證,自主解決問題
幼兒科學探究的實質就是通過他們的感官觀察、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來尋求問題的答案。在“不一樣的路”活動中,鋪路初期,幼兒是無目的的,認為只要把積木塞在方框中就好。這樣的做法引來了各種問題,如:長方形積木不夠、空隙問題、薄積木怎么鋪等。遇到這些問題后,幼兒通過反復的實驗、實際的比對、一系列的實踐驗證,慢慢地探究到了積木鋪路的技巧,一步步解決提出的問題,最后成功修補好小路。
在小路的設計和鋪設時,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積極思考、不斷嘗試、統整各項能力,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在探索的過程中,許多源自生活體驗的理解與解決問題能力就會產生聯結,啟發(fā)幼兒進行思考、推論、探究。此外,解決問題的過程不但增強了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還幫助幼兒將頭腦中雜亂無章的經驗進行梳理,進行串聯,使幼兒獲得更加全面的經驗。進一步的了解身邊材料的各種特性和用途。如,他們發(fā)現了單位積木的特性,鞏固認識了幾何圖形,感知了積木厚薄之間的聯系,了解了積木的長度與方格大小間的關系等。
從“不一樣的路”活動中可以看出幼兒是天生的問題解決者。問題解決能力隱含在其存疑的態(tài)度與天生的好奇心中,在一系列的問題中,幼兒是以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進行思考、推論、實驗,嘗試可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將問題明顯化,并以恰當的方式介入活動,引導幼兒自由探索,鍛煉了幼兒邏輯思維與問題解決的能力,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