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勇 申邦坡 曹希西 黃琲
摘 要:高校資助工作作為當前一種幫助貧困家庭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的一種主要舉措,已經形成了我國對高校貧困學生的一項幫扶政策,但是從這項政策實施以來,也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如從物質上幫助,卻使得學生上精神上越來越貧困,高校貧困學生心理問題也逐漸涌現(xiàn),假貧困的學生爭相成為貧困學生,得到幫助的貧困大學生沒有對國家、社會的感恩之情。因此高校在資助之余,進行育人工作迫在眉睫。
關鍵詞:新時代;資助;育人;模式
一、前言
當前階段正處于脫貧攻堅的關鍵期,高校的資助政策體系作為落實習總書記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促進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舉措,使很多本來貧困而不能上大學的大學生,順利完成了學業(y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穩(wěn)步增長,城市急缺勞動力,很多農村的勞動力涌向城市務工,國民的平均經濟水平也得到了增長,但是經濟增長的同時,很多農村的家長忽略了孩子的成長,農村的家長以為辛苦賺錢供孩子讀書、上大學,就是對孩子的愛,卻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很多孩子雖然考上了大學,成為了大學生,但是他們只是年齡段是大學生的年齡段,他們的思維、情感還是停留在孩子層面。任性、自私、偏執(zhí)、內心脆弱、好玩游戲、沒有目標、自我管理能力差、內向、沒有感恩之心、冷漠、愛慕虛榮等成為了當代很多大學生代名詞。針對這些現(xiàn)象,很多高校利用高校資助政策體系,探索了很多的育人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同時大學生的很多問題仍然存在,形勢依然嚴峻。
二、高校資助獲助學生存在的思想狀況
(一)積極向上,感謝黨和政府
部分優(yōu)秀貧困大學生,在獲得國家獎助學金后,珍惜獲得讀大學的機會來之不易,感恩國家、社會和學校,努力學習,積極參加活動,幫助同學老師,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更多的人服務,成為學校最活躍、最優(yōu)秀的一部分群體。
(二)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有部分同學抱著能拿到就拿到,拿不到就算了的心態(tài)申請國家助學金,等拿到后,抱著自己運氣好的心理,不會感覺這是政府、學校對針對貧困家庭而進行的幫助。如果沒有拿到助學金,就感覺是自己的運氣不好,也就算了,而不會真正的去反思自己的經濟情況,帶著碰運氣的想法去申請助學金在當前高校里面比較盛行。
(三)消極學習,消極生活
有些貧困家庭大學生,由于從小就比較貧困,形成了自卑的心理,對于很多的班級、學校的乃至自己的事情都不夠積極,雖然獲得了助學金,維持了自己的大學的學習、生活,但是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態(tài)度都是比較消極的。
(四)理所應當,毫無感恩之心
少數貧困大學生,覺得自己家庭貧困,國家給予他們助學金,是理所當然,作為國家、政府應當給予他們補助,他們拿到國家的助學金后,對社會、政府、學校沒有感恩之心,我行我素,利益必爭。
三、高校資助育人模式現(xiàn)狀
針對目前國家資助政策狀況下,很多高校根據自己的管理制度,制定了一些相應的育人模式[1],簡單歸納如下。
(一)體現(xiàn)公平,制度化人
各個高校,通過制定比較完善的評議制度,盡量保證公平的前提下,使貧困家庭大學生盡可能得到資助。在這種比較公平的制度下,充分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貧困大學生深受公平、公正思想的教化。
(二)組建社團,自我管理
有些高校,為了不讓學生感覺是教師操控者助學金的評選,認為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自治,組建學生助學金評議小組、社團,實現(xiàn)自我管理,在評議助學金的同時,讓他們深感貧困家庭的不易,勤儉節(jié)約,幫助貧困生同學。
(三)安排任務,實踐育人
在有些高校,讓貧困大學生享受資助的同時,會給受了資助的大學生安排一些公益任務或者完成一些公益時間,在享受資助的同時,以實際行動反哺社會、回饋學校,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四、高校育人模式的幾點建議
(一)秉持公平原則
公平公正是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的生命線,高校在資助時,一定要盡量秉持公平的原則,公平公正是我國立法的原則,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高校資助工作,如果失去了公平公正,將會引起很多大學生的不滿,感覺學校不公平、社會不公平,這樣不僅不能起到資助育人的目的,反而增添了很多仇視社會的人。
(二)尊重客觀實際
目前很多高校資助工作都是要求每個班級設立評議小組,而班級評議小組為了簡化工作,在評議貧困生或者享受助學金的同學時,通常采取投票的方式,在投票時往往摻雜著人情世故,不能準確評議貧困家庭學生的等級,也不能準確讓比較貧困的學生享受更高一級的資助。所以這種評議方式被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很不科學評議方式。高校在實施資助中,班級建立評議小組,是本著班級同學更加了解同學們的日常生活情況,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從而開展工作的,但是如果僅是為了簡化評議工作,而進行投票,不僅不能體現(xiàn)資助工作的初衷,也會讓一些不貧困而又覬覦國家資助的人鉆了空子,所以希望班級評議小組能夠尊重客觀實際,列出評議對象的一些貧困點之后,然后再去投票選擇,精準資助,以實服人。
(三)以實踐育人
在讓高校貧困大學生受到資助時,可以開展一些實踐活動,這樣讓貧困生感受到受資助也是來之不易,讓他們付出一些空余時間,付出一些勞動,讓他們能夠心安理得的享受國家資助,而不會感覺到這是國家的施舍。在實踐過程中又能學知識、掌握方法,學到技能,使他們得到鍛煉。
(四)資助育人的同時,增強素質育人
受資助的貧困大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較差,在成長階段,除了供他們讀書,家里面沒有多余的錢讓他們能夠去學習其他諸如樂器、舞蹈、武術、畫畫等技能,見識、視野都不如家庭寬裕的大學生,這或許會使他們感到自卑。在上大學以后,有的貧困家庭學生會很難融入大學生群體,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鑒于以上情況,建議可以高校在資助貧困大學生時,可以考慮組建一些社團,讓貧困大學生在一些社團中,提高一些技能,發(fā)展一些興趣愛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五)強化思想育人
資助政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的集中體現(xiàn)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xiàn)之一,資助政策來源于我黨,所以在開展資助工作時,一定要讓貧困大學生認識到是誰給了他們資助,受到資助后他們應該怎么做,成長成才之后應該如何去回饋社會,如何再去為人民服務,讓受到資助的貧困大學生認識到這些,就要在開展資助工作之時,強化思想育人。
(六)亮出資助育人的底線
對于一些受到資助的貧困生,卻自私自利、鋪張浪費、不好好學習,并經常抱怨社會或者一些鉆了資助工作的空子的大學生,應該亮出資助育人的底線,收回他們的資助金,在全校范圍內進行通告,并進行批評教育,讓大學生知道資助工作是有原則的,并不是貧困就一定要進行資助,或者隨便資助。
參考文獻:
[1]汪育文.地方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構建——以南京師范大學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