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前不久,在塞爾維亞的一家醫(yī)院進行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手術。一名36歲的男子因先天沒有睪丸,導致其無法生育。為了圓上當爸爸的夢想,雙胞胎哥哥自愿捐助一顆睪丸。經(jīng)過國際醫(yī)療團隊長達6小時的高風險手術后,睪丸移植宣告成功,讓該名男子終于有了生育能力。
睪丸移植并非首例,單純從技術角度講,我國早有先例。1992年,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整形外科夏兆驥教授完成了世界首例睪丸移植手術(1992年7月英國廣播公司曾向全球發(fā)出消息)。睪丸移植手術客觀上講不是很難的手術,主要就是解決兩個血管和輸精管的銜接疏通,熱缺血時間盡可能短一些,相對于易性癥涉及的外生殖器再造的難度要小得多。
睪丸移植的問題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更多的是倫理問題。
性器官移植研究主要著眼于解決生殖繁育問題,還有性激素問題,再就是滿足心理需要,讓患者覺著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擁有完整的人生。
事實上這類手術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病例非常少,主要就是受倫理的困擾。
前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yī)學院做了一例外生殖器移植手術,只移植了陰莖而特地沒有移植睪丸,就是在規(guī)避倫理問題。這個病人之后的隨訪顯示,移植的陰莖可以解決排尿和性生活的問題。但如果移植睪丸生育子女的話,其實是死去的捐獻者的孩子。
就這例雙胞胎兄弟來說,移植后的睪丸產(chǎn)生的精子其實還是叔伯的,那么生下的孩子是兒子還是侄子呢?誰是所謂生物學的父親?在一個和諧親密的家庭范圍內(nèi)就存在倫理問題,如果是異體的器官捐獻者,取活體或者尸體的睪丸移植,情況就更復雜了。涉及兩個無關人的倫理關系,子女與捐獻者的倫理關系都是難題。
而且,手術本身會帶來后續(xù)問題。我們知道所有器官移植手術都面臨器官排斥的問題,術后都要服用抗排異反應的藥物。這些藥物對人體是有危害的,會使免疫系統(tǒng)變得薄弱,容易出現(xiàn)感冒、霉菌感染等一系列免疫相關問題。其他的器官移植后的抗排異治療是必須的,比如心臟、肝臟、腎臟移植等。如果不吃抗排異藥物,會直接危及生命。而相對于生殖目的的睪丸移植,完成了生育目標后,是否需要再繼續(xù)吃藥也是個頭疼的選擇,要在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之間做出選擇。國內(nèi)就有媽媽把自己的子宮移植給女兒,女兒生育子女后,又摘除子宮的事件。睪丸移植其實類似這種借腹生子的情況,隨著生殖醫(yī)學的發(fā)展顯得不是那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