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考,核心素養(yǎng),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20)07-0050-04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地位確立以來,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引領高三復習課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熱點。以筆者所見,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引領的高三復習課往往有以下三種表現(xiàn):
1.課堂上呈現(xiàn)了時間軸、使用了地圖,即等于以時空觀念引領了課堂教學;
2.課堂上用唯物史觀原理分析了歷史問題,即等于用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引領了課堂教學;
3.課堂上以煽情的語言帶動學生的家國感情,即等于以家國情懷引領了課堂教學。
以上三種情況是課堂呈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樣貌,當然有其積極意義,這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起點,但在高三課堂教學的作用則顯得有些捉襟見肘,這是因為高三教學的關鍵是學生要通過課堂教學鍛煉和提高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認識真理的途徑在于實踐。因此,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獲得、提高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在實踐,即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史料為基礎、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思考和解決歷史問題。為此,筆者提出三個方向供大家討論:
第一是示范與模仿的策略。該策略需教師先在課堂上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設置一個示例問題做講解,再給出若干與示例類似的訓練問題供學生當堂解決。問題的來源可以是集中體現(xiàn)某一類核心素養(yǎng)的高考題,也可以是教師自行編制的呈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專題。
我們先以高考題為例。高考題中有一類重點考查空間觀念的題,我們可以搜集此類題,拿出一道做例題講解,如2015全國Ⅱ卷第27題:
27.明成祖朱棣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這一舉措客觀上
A.推動了國家政治統(tǒng)一進程
B.促進了跨區(qū)域貿易的繁榮
C.抑制了區(qū)域性商幫的形成
D.改變了南北經濟文化格局
對該題的講解應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要強調任何空間都不能脫離時間來討論,否則沒有意義,此即時空觀念。本題涉及明代的北京與南京。其次是要關注空間所具有的各種要素:空間的自然屬性,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空間的政治屬性,即南京與北京首都地位的變化;空間的經濟屬性,即作為首都北京的巨大消費需求與經濟重心南移后江南發(fā)達的社會生產。再次是空間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北京的自然條件因素使得其政治因素發(fā)生了變化;北京政治因素的變化又帶來其經濟因素的變化;再結合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事實,形成了需求與生產在空間上的錯位,得出答案B項。
在此基礎上教師總結,對于空間問題類的考題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分析試題中具體時空下政治、經濟、文化、自然條件等方面包含哪些要素。
2.分析試題中具體時空下所含諸要素之間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關系。
隨后當堂展示以下幾道題供學生即時完成,完成后由學生上臺講解。
(2015·全國Ⅰ卷第27題)表1呈現(xiàn)的變化反映了
A.理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B.經濟發(fā)展促進文化興盛
C.中原地區(qū)經濟急劇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趨勢明顯
該題為唐代至清代河南與江蘇兩區(qū)域的空間對比,材料中直接給出的有空間下的政治因素,即科舉狀元人數(shù)情況,暗含有空間下的文化與經濟因素,本質上是從唐至清河南與江蘇地區(qū)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與政治等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兩地區(qū)經濟文化之間出現(xiàn)了較大逆轉,故選B項。
(2015·全國Ⅰ卷第30題)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先后統(tǒng)籌完成了江寧、鎮(zhèn)江、虎門、馬尾、連云港等要塞區(qū)的建設,又大規(guī)模構筑了京滬、滬杭、豫北、晉北、綏東等側重于城市和交通線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國民政府
A.力圖防范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
B.對日持久防御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意圖
C.全力“圍剿”紅軍的企圖
D.試圖削弱各地軍閥的實力
該題給出了1933—1937年上半年的時間和一些地名。結合時間分析這些地名我們可將其分為三類,一是與當時日占區(qū)接壤,如晉北、綏東;二是當時首都附近,如江寧、鎮(zhèn)江、京(南京)滬、滬杭;三是沿海地區(qū),如連云港、虎門、馬尾等。這三類分別是空間的軍事、政治、自然條件的因素,需要將這三類空間各自的軍事、政治和自然條件因素綜合尋找一個共同點,即對日持久防御,選B項。
(2017·全國Ⅱ卷第24題)圖1為春秋戰(zhàn)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成為巨富,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
A.區(qū)域位置影響商貿發(fā)展
B.爭霸戰(zhàn)爭促進經濟交往
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濟狀況
D.城市規(guī)模擴大推動商業(yè)繁榮
該題通過地圖給出了春秋戰(zhàn)國之際曹魯一帶的空間,呈現(xiàn)該地區(qū)的自然條件與政治環(huán)境——水系發(fā)達、多國接壤;通過題干信息給出了這一時空下的經濟因素——經商成為巨富;顯然是要找到該時空下的自然條件、政治與經濟因素的關聯(lián),選A項。
再以明代中期以后人身控制關系放松問題為例,說明教師講解與學生模擬的課堂策略。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人身控制關系是封建生產關系的核心,與西歐和日本封建社會人身控制關系集中體現(xiàn)在領主與農奴上不同,中國古代既有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還有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唐代中葉以后莊園經濟解體、租佃制盛行,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日益放松,而國家對人民的人身控制仍然通過稅收、戶籍等制度得以維持。明代國家對人民的人身控制主要體現(xiàn)在對農民勞動力的征發(fā)、軍戶和匠戶制度。明代中葉之后,國家對人民這三方面的人身控制都受到沖擊而發(fā)生變化。我們以明代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放松作為例題講解:
材料:明中葉,東南地區(qū)徭役制度改革的總趨勢是,丁身役攤人田畝,即所謂“攤丁入地”,并折銀征收。力役折銀,是東南地區(qū)商品貨幣經濟發(fā)展使然。而“攤丁入地”,則是因為東南土地產量高,農民所能提供的剩余勞動增加了。改革后,原先那種以戶劃分的社會基層組織,變成了以地畝劃分,失去了控制農民人身的作用,農民“甲首終歲不到衙”。這兩方面新情況,使農民獲得離土自由。攤丁入地不利于丁少田多的地主,但有利少田或無田的商人。新役法攤丁入地,封建政府對土地征稅量增加,不但阻止了商人用資本購買土地,而且還促使富者多賣田而經商。
——摘編自唐文基:《明中葉東南地區(qū)徭役制度的變革》
問題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徭役制度改革的原則,分析明代徭役制度改革的背景。
問題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中葉以后徭役制度改革的作用。
通過該題,教師示范了唯物史觀的兩個基本原理,人身控制的放松是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體現(xiàn),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提,這是唯物史觀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原理;明代人身控制的放松是基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而人身控制的放松又反過來促進了商品經濟乃至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這就是唯物史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由此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這兩個原理自行解決后面的問題。
訓練一:明代的軍戶問題
材料:衛(wèi)所軍士別立戶籍,稱軍籍。軍籍和民籍的區(qū)分是極為嚴格的。軍籍世襲,民戶一經簽派為兵,就永遠不能脫籍。明初國力強盛,邊餉恒足,軍屯之功不可沒,一般是每名軍士給田五十畝。成化后,番上京師的衛(wèi)所軍士多被用作營建土木,或被勢家占役。至正德、嘉靖以降,“衛(wèi)所官占種屯田,私役軍卒,扣減糧廩,大為奸利”。明代軍士來源“邊多是有罪謫戍”,因此“人恥為軍”成為當時人的普遍認識。嘉靖時,軍伍更缺,衛(wèi)所制度已近完全崩潰,只好募民為兵。
——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
問題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軍戶制度特點。
問題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軍戶制的結果及其出現(xiàn)的原因。
訓練二:明代的匠戶問題
材料:明代戶口分軍、民、匠、灶(煮鹽戶)四類,繼元朝舊制,工匠另立戶籍,分“坐住”和“輪班”兩種。坐住匠定居京師,戶口隸工部,每月服役十天,為宮廷所需服務。輪班匠是各地輪流赴京服役的工匠,屬無償勞動,往返盤纏也需自理。到明英宗天順四年,逃役者占當班工匠三分之二,這使原有的匠班制度難以繼續(xù)。成化二十一年準奏,輪班匠有不愿赴京服役者,南匠每年出銀二兩七錢,北匠每月出銀一兩八錢便可免役。明政府開始了匠役由力役到銀役的過渡。從政府來說,既可每年征匠班銀十多萬兩,用于雇工造作,又毋需終年追捕工匠,勞官擾民。從工匠來說,二至三兩銀子不但可免三個月的工役之苦及往返途中的花費和時間,而且可換來四年的人身自由。
——摘編自方志遠:《成化皇帝大傳》
問題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成化年間匠役制度的改革措施。
問題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匠役制度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通過兩道訓練題,引導學生模擬例題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認識到軍戶、匠戶制度的解體也是明代政府對人民人身控制的放松,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沒落,有利于新生產方式的出現(xiàn);而軍戶匠戶問題的思路與例題中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可以實現(xiàn)學生通過模仿例題的思路達到實踐運用唯物史觀相關原理的目的。
明代人身控制放松問題的三個方面,筆者選擇較難的作為例題講解,這更符合學生理解能力稍弱的學情。如學生實踐能力較強,完全可以將軍戶制度作為例題講解,而將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
第二是設置論證與批判性問題的策略。論證問題符合核心素養(yǎng)中史料實證及全國卷開放性試題的要求,批判性問題更是鍛煉學生思辨能力的極佳途徑。同時,問題批判需要與史料實證結合。對于這一策略,教師可以仿照高考開放性試題的形式設計,筆者在此僅舉一例說明如何建構批判性問題。
筆者近期聆聽了武漢市某老師執(zhí)講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一課。課甫一開始,該老師就給出了一段日本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材料,稱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起于日本防備中國攻擊其本土,請學生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予以反駁。
這一問題與我們的歷史認知完全相悖,換言之,此觀點是給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洗罪。問題的設置正應極力尋找這種矛盾的沖突性,既可以與正確歷史認知相悖,以供課堂教學中批判學習;也可以是合理歷史認知中的新視野、新視角,以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拓展;還可以是基于不同社會階級或不同立場產生的歷史性觀念沖突。在對這些問題的論證與分析中,結合具體內容可以鍛煉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各個方面。
第三是引導學生建構結構圖的策略。思維導圖是近年來備受推崇的課堂教學可視化工具,其對于知識結構的梳理和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明顯幫助,但思維導圖還不能完全覆蓋所有歷史問題的邏輯關系,因為其本質上是形式邏輯的表現(xiàn)形式,而歷史解釋往往需要呈現(xiàn)辯證的思維邏輯關系,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具體問題自行設計結構圖。結構圖能體現(xiàn)歷史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引導學生建構結構圖對于培養(yǎng)提高他們以唯物史觀進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大有裨益。
引導學生建構結構圖的策略首先是通過材料教學將設定歷史問題的影響因素條分縷析地得出,繼而在唯物史觀原理的基礎上尋找諸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建構結構圖。仍然可以采取教師先示范,學生再模仿的策略。教師的示范與學生的模仿可以是在同一主題下的,如英國工業(yè)革命,先由教師建構出工業(yè)革命產生條件的結構圖,再讓學生模仿建構工業(yè)革命影響的結構圖。
教師的示范與學生的模仿也可以是同一類型的問題,如教師示范唐宋變革的結構圖,再引導學生據(jù)此模擬明清社會轉型的結構圖。
課堂上學生往往難以完成建構結構圖的全部工作,因此可以延伸到課下完成,待收集后再于課堂上評講。
總之,我們認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引領下的高三課堂應以具體歷史問題設置下學生在實踐中運用五大核心素養(yǎng)為要義,而不僅僅是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展示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淺表內容。更多策略與方法有待諸位教師同仁在教學實踐中總結運用,筆者前述三種策略僅是引玉陋石。
【作者簡介】汪儒斌,中學一級教師,湖北大學附屬中學歷史教師。
【實習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