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旺達
摘 要: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有利于完善和提升大學生的自身素養(yǎng),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力的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蝕與污染,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文化自信無疑為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提供了充足的底氣,因而我們說文化自信其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延續(xù)與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更是高校在立德樹人方面承載與延續(xù)的根本任務。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加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在新時代背景下,增強文化自信關系著個人的成長發(fā)展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自信”,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教育,將增強國民文化自信不僅作為一項文化工作,更作為一項政治工作。
(一)文化自信是基于對主體文化的認識
文化自信是一種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民族個體對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文化自信的對象是本民族的文化,是對于主體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對于中華民族而言,中華文化豐富多彩,蘊含著豐富的優(yōu)秀文化,這種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能夠激發(fā)廣大人民對于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責任意識和自覺意識,能夠實現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構成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文化基礎。
(二)文化自信是來自于對文化內容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明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自信,是對中華各民族積淀下來的文化精髓的自信,是對中華民族在長期歷程中傳承下來的文化價值內質精神的自信。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中華文化,并隨著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而與時俱進,不斷彰顯民族文化之魅力。這種文化魅力使中華民族華夏兒女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時刻保存文化底氣,這些中華優(yōu)秀文化體現著中國特色、中國風范與中國精神。文化自信是基于對文化內容的認同與尊重,逐步形成自信與堅定的信念,并內化為自身的修養(yǎng),我們有理由相信,只有中華文化的內容不斷豐富發(fā)展,才能更好地和現代社會的形式相適應,才能更好地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三)文化自信引領文化發(fā)展
文化自信是對于自身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在價值認同的基礎上,作為人民能夠形成對于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覺的精神引領,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清醒地認識到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差異性,明白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理解幾千年凝聚出來的民族氣節(jié)與風骨,結合復雜變化的國情與發(fā)展形勢,把握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對各種文化進行篩選、批判、吸納、整合、傳承與創(chuàng)新,從而逐步形成文化發(fā)展的高度自覺。
二、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處境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有利于完善和提升大學生的自身素養(yǎng),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先進文化,有力的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蝕與污染,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使其具有崇高的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建設還存在著一些切切實實的現實困境,例如部分大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對本民族文化的漠視,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存在認同方面的差異。
(一)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存在差異
文化關系著一個民族的存續(xù),是一種精神力量。在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同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正面臨挑戰(zhàn)與威脅。當今社會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我們不難看出部分大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不足,例如對于《論語》《孟子》等中華民族經典書籍的認識內容存在著不熟悉、不了解的現狀、對于中國古代優(yōu)秀詩詞曲存在著認同感較低的現象等,而對于我國的革命文化,部分大學生甚至不清楚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因果,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感較低,缺乏對于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尊重,在此背景下,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亟待加強。
(二)部分大學生存在著對西方文化盲目推崇的現象
西方文化在精美的包裝下使得部分思想意志薄弱、辨別能力較低的大學生滋生盲目崇拜心理,似乎陷入國外的就是好的價值誤區(qū),例如部分大學生對于西方的“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異常熱衷,卻對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端午節(jié)”等節(jié)日冷漠,這恰恰反映出西方文化正在悄悄地和平演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這種情況正在愈演愈烈,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從現在的電影票房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于西方電影等娛樂活動的追捧,迷戀“個人英雄主義”,表演節(jié)目存在著“哈韓”“哈日”的現象,而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如小品、相聲等近乎沒有,這恰恰也反映出我們必須嚴肅重視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三)新時代文化傳播途徑存在困境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文化傳播的速遞加快,但同時造成思想的良莠不齊。在信息爆炸增長的時代,部分大學生容易迷失自我,輕易受到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迷惑,而將我國文化強調的集體主義與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內容拋之腦后,雖然網絡與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對于大學生的中華文化的傳播效率,但是這種簡單的、碎片化的、片段式的學習對于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遠遠是不夠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適應大學生學習特征的文化作品也比較少,部分網絡平臺以直播娛樂的方式吸取眼球、嘩眾取寵,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因而我們在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必須拓寬文化傳播的途徑,提升文化傳播的平臺,提高所傳播文化的質量,這樣才能有力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建設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融合。
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的融合來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培養(yǎng)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優(yōu)秀人才
每一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有力建設。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師,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同時,還應具備較為深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功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較為了解,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符合新時代發(fā)展的文化素養(yǎng),并且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應該對待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應該秉持的這兩種科學的態(tài)度能夠以科學的方式喚醒學生的文化自信,從某一個方面入手,提供細心指導,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緊接著以點帶面,轉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合理設置教育目標,切實優(yōu)化教育結構,從而達到大學生整體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同時我們也可以采取聘請優(yōu)秀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專家的形式,通過給學生開設講座、開展報告會,、以及文化演出等形式來達到向大學生們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目的,通過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大學生們可以就不出校園就接受這些高雅的文化藝術理論知識,采取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從而達到廣義上的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二)細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與方法,從細節(jié)之處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細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與方法就是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把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guī)律,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熟知每位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特點,為每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量身定制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針對性運用符合大學生目前思想政治現狀的教育方法,從而能夠使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增強對于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將踐行中華文化轉為自信和自覺,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發(fā)掘這些文化的現實意義和現實價值,結合新時代的具體情況與實際特點,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實現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同時積極利用當今社會互聯(lián)網的便利形式,采用微信,微博等平臺,積極合理的宣傳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的育人功能,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促使廣大網民自覺認同中華文化的育人功能,切切實實提高其文化自覺性。
(三)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全面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大學生文化自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融入生活和學習,在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下,培育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面對當今社會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應對諸多的問題和挑戰(zhàn),為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提供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打下堅實的基礎,提升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19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2] 邢鵬飛.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基因激活[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
[3] 馬寶娟,梁美琪.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