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瑩 魏晶
摘 要:師生互動關系是影響教育質(zhì)量的重中之重,但當前師生互動關系并非完全處于良性狀態(tài),存在言語互動機械化、觀念互動被動化、情感互動缺少化、行為互動淡漠化等問題。這與教師的責任意識缺失、工作重心轉(zhuǎn)移、對學情掌握不足、文化水平與職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以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不強、學習方式多元化、自身知識儲備不足有關。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教師應以德育為先,充分把握樹人本質(zhì),同時在教育過程中注入人文情懷,讓學生在愛和理解中健康成長、成才。
關鍵詞:立德樹人;推動構建;師生互動關系
一、引言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苯逃聵I(yè)能否順利推進,教師承擔著重任。當前我國師生互動關系從立德樹人角度看存在較多問題,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不僅在學生,還在教師本身。因此,構建良好師生互動關系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從立德樹人看當前師生互動關系中的主要問題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不僅是“教書”,關鍵在“育人”;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主體性的啟發(fā)。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敷衍了事,對教學效果不適時反饋,對學生學習熱情、掌握情況、思想觀念等也是一概不知。這與教師的時代重任背道而馳。
(一)“言”:言語互動機械化
目前,師生言語互動主要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我講你聽、我問你答,形式單一,呈現(xiàn)出缺乏言語互動、機械化狀態(tài),甚至全程灌輸式教學。由于學情不清,教師無法進行適當引導,即使有言語交流,更多是走過場、走形式,無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致互動無效。隨著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使師生之間的言語互動向“人機互動”轉(zhuǎn)變,學生缺乏獨立思考,一味抄筆記,甚至教師也成了“復讀機”,師生缺乏實質(zhì)性的交流。
(二)“知”:觀念互動被動化
受傳統(tǒng)“尊師重道”觀念影響,學生在與教師觀念互動的過程中,多受權威意識影響,呈現(xiàn)出單向輸出觀念,學生在觀念互動上更加被動。一方面,在教師權威的影響下,即使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想表達,但迫于權威,不敢進行自覺的理解和溝通。另一方面,教師不善于采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觀點,采取否定或忽視態(tài)度,逐漸消減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由不敢說轉(zhuǎn)向不想說,由不想說惡化到?jīng)]的說。
(三)“情”:情感互動缺少化
教師的責任不是簡單的知識教授,還有知識教授背后的情感表達。目前,很多學校是大班制,一個教師教幾百個學生,上完課只剩一些“熟悉的陌生人”,缺少與學生進行情感和精神上的交流,導致師生之間關系疏遠、情感淡薄。同時,教師除了教學任務之外,還有科研壓力??蒲袎毫o形地壓榨了教師的教學精力,導致大批教師將重心由學生轉(zhuǎn)向了科研,科研為主教學為輔的現(xiàn)狀也使師生更加疏遠。
(四)“行”:行為互動淡漠化
教師上課“八股”方式嚴重,將一種形式進行到底,自說自話,缺少言語、情感互動的同時不重視行為互動。在課堂上肢體語言能夠表達口頭語言不能表達的內(nèi)涵,將其充分有效利用,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還能促進學生發(fā)展。但教師在課堂上所花的心思越來越少,“動”也成了一種負擔,將其輕松地簡化了,能“動”不如少“動”,少“動”不如不“動”。當教師走出課堂、走出教室時,其行為仍舊對學生產(chǎn)生作用,此時教師應該以身作則、樹立典范,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
三、師生互動關系問題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一)教師層面
1.教師責任意識缺失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應具有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目前,我國的師生關系呈現(xiàn)出畸形的互動關系,究其原因在于教師自身責任意識的淡化和缺失。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公開發(fā)表不當言論,如:“我只是來混日子的”“我就等著退休”,嚴重影響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zhì),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生形成正確三觀?;巫儺惖膸熒雨P系,不僅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也嚴重阻礙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2.教師工作重心的轉(zhuǎn)移
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也是教師育人的主陣地。但當前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淡化了知識背后的情感精神交流,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情況一概不問、一概不知。除了教學活動之外,教師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越來越少,科研壓力、評獎評優(yōu)、職稱評定等為頭等大事,教師與學生之間形同陌路,教師與學生交流從有到無,互動關系逐漸惡化。
3.教師對學情掌握不足
教師知識“傾倒”現(xiàn)象仍舊存在,對學情掌握存在嚴重不足。除去學生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外,教師也應該反思自身的教學,“教”與“學”之間是否形成有效的聯(lián)系。教師的學情分析能力是教師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知識需求、思維能力和心理狀態(tài)等各方面的專業(yè)能力。教師如果學情掌握不足,就無法了解學生的心理,會與學生拉開距離,彼此就難以平等交流互動。
4.教師文化水平與職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
隨著社會發(fā)展,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更好地適應社會文化發(fā)展方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部分教師專業(yè)文化水平較低,因循守舊、不愿學習、故步自封,不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使自身的教學內(nèi)容脫離學生實際,無法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設有趣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索然無味、壓抑沉悶,對學生發(fā)展無實質(zhì)性的幫助。
(二)學生層面
1.學生主體性意識不強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對教師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教育應該是以學生為本,回歸到學生本身,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們應該進行自我角色調(diào)整,明白自己的學習目的、學習意義,在向教師學習新知的同時,激發(fā)自己的學習潛能,去認真思考、質(zhì)疑、解難、創(chuàng)造,與教師進行適時對話,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
2.學生學習方式多元化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學生接觸到的電子產(chǎn)品種類繁多,各類學習電子設備充斥市場。學生習慣到各類電子產(chǎn)品尋找“解題思路”,將學習的任務交由網(wǎng)絡完成,自己卻成為答案的搬運工。學習方式多元化帶來了學習的惰性,學生學習上懶惰會直接影響與教師的對話交流,影響了師生之間進行有效互動。
3.學生自身知識儲備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情況千差萬別,部分學生的自身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能力相對較低,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常規(guī)作業(yè),如預習、復習、鞏固等。沒有學習的特定準備,學生就無法為獲得新知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特別是當學習到比較生澀的知識,深奧的知識往往使學生望而生畏,一旦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使,便很難再融入教學互動中。
四、以立德樹人推動構建良好師生互動關系
(一)教師以德育為先
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應以德育為先。第一,教師要明晰立什么德。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國家大德、社會公德、個人品德。第二,教師要確保德育貫穿師生互動整個過程[1-3]。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要有德育意識,時刻牢記立德任務,有效將德育融入并貫穿。第三,教師要構建多元德育體系。教師要善于利用有效的方式,構建多元德育體系,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第四,教師要發(fā)揮道德榜樣作用。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是教育質(zhì)量的基本保證,教師的德行是教育事業(yè)進步發(fā)展的內(nèi)生動力,要時刻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自身德行引導和說服學生。
(二)教師把握樹人本質(zhì)
青年一代肩負著時代的使命,青年興則國家興。因此,教師要深刻把握樹人的本質(zhì)。第一,教師要明確樹什么人。“三個塑造”揭示了樹人的本質(zhì),這也是樹人的路徑和方法。要做到“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第二,教師要挖掘樹人的合理因素。充分利用所講知識資源和平臺,將樹人理念潛在地融入其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第三,增強樹人的意識。教師在樹人上不僅要潤物無聲,更要旗幟鮮明。同時,還要注重樹人的質(zhì)量,樹堅定信仰的時代新人,切勿降低標準,放棄原則,粗制濫造。
(三)教育過程中注入人文情懷
真誠的人文情懷能夠幫助師生有效地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在教育過程中需要注入人文情懷。第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文情感素質(zhì)。明確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真誠關心學生,以應對情感教育缺失。第二,教師要注重人文情感的表達。教師情感的表達是其情感能力的體現(xiàn),這需要教師對學生及時洞察、識別、應對,同時思考運用合理的方式進行指導。第三,教師要把握師生主客體的轉(zhuǎn)化,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具備自主性,努力做到善學、善思、善辯[4-6]。
五、結語
構建良好師生互動關系與立德樹人具有內(nèi)在統(tǒng)一性,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影響。在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教師應時刻牢記使命,擔負起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的重任,增強責任意識,以學生為中心,用愛和智慧點亮人生。
參考文獻:
[1]鄧妍娜.課堂師生互動的公平性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0):28-30.
[2]陶麗,李子建.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專業(yè)身份的理解與建構——基于師生互動的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18,30(3):79-85.
[3]王江波,戴鋼書.創(chuàng)新與立德樹人的互動效應[J].人民論壇,2018(16):178.
[4]方志剛,張偉.師生互動共同體向課堂教學要質(zhì)量[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8):289.
[5]王春亞.當前形勢下大學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61.
[6]楊守國.課堂師生互動的本質(zhì)、條件與實現(xiàn)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9(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