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榮 梁菊紅
夜尿頻多成為我國困擾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的一大重要癥狀,究其病因,常見于前列腺增生癥、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腎病、尿道綜合征等疾病,或可見于單性尿頻,中醫(yī)多屬于“淋證”“消渴”“水腫”“小便不利”等范疇。此類患者常在病初求助于藥物治療,比如服用非那雄胺片、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六味地黃丸、腎氣丸等藥物,多數(shù)患者服藥后夜尿頻多癥狀改善不明顯,夜間頻繁起夜常影響患者睡眠,甚至影響其血壓、血糖、肝功等生化指標。
我科在臨床中使用針刺配合隔姜灸治療此類患者,獲得良效。現(xiàn)將2016年5月—2019年5月三年間于我科就診的患者共48例納入臨床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擇48例患者均為我科門診或者住院后門診繼續(xù)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4例。其中治療組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齡55~82歲,平均(65.92±7.138)歲;病程1~9年,平均(5±1.888)年。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齡58~79歲,平均(68.38±5.245)歲;病程1~8年,平均(4.29±1.781)年。2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知情同意者;②年齡≥50歲,≤85歲;③夜尿次數(shù)≥3次;根據(jù)《癥狀鑒別診斷學》制定,其中3~4次為輕度;5~6次為中度;>6次為重度;④中醫(yī)辨證屬脾腎兩虛證。
1.3 排除標準 ①不同意參加試驗者;②年齡<50歲或>85歲者;③夜尿次數(shù)<3次;④中醫(yī)證型不符合者;⑤血腎功能:肌酐≥300 μmol/L,尿素氮≥10 nmol/L;⑥泌尿系腫瘤患者(如膀胱癌、腎癌、前列腺癌等);⑦急性泌尿系感染者;⑧血液系統(tǒng)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⑨嚴重心肺疾病或者不能配合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取穴 針刺取穴:中脘、氣海、關元、中極、曲骨、天樞、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溪。隔姜灸取穴:腎俞、脾俞、神闕、天樞、氣海、關元。
1.4.2 操作方法 對照組施以針刺操作;治療組先進行針刺操作,針刺結束后可休息約5 min,進行隔姜灸操作。①針刺操作:操作前囑患者排空膀胱;取仰臥位,針刺腧穴常規(guī)消毒,針灸針選用太和中研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規(guī)格為0.25 cm×0.40 cm,腹部針刺使用太和中研套管進針,下肢腧穴采用單手進針法進針,進針后均繼續(xù)進針至1寸得氣后留針40 min,每日1次。②隔姜灸操作:新鮮生姜切片,直徑約2.5 cm,厚度約0.3 cm,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置于神闕、氣海、關元、天樞穴上,將細艾絨搓成直徑約1 cm,高度1 cm的圓錐狀艾炷,將艾炷置于姜片上點燃施灸,若施灸過程中患者覺灼痛感可用鑷子將姜片提起,使之離開皮膚片刻,再行施灸,直至艾柱燃盡,易炷再灸,每穴灸完5壯為止,以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囑患者翻身俯臥位,以同樣操作方法對脾俞、腎俞施灸。兩組患者均為每日1次,連續(xù)10次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2 d,經治療2療程結束后統(tǒng)計療效。
1.5 療效評定標準 所有患者在進行治療1療程、2療程后均進行療效評定。療效評定標準:痊愈:治療后夜尿次數(shù)≤2次;顯效:治療后夜尿次數(shù)減少>4次;有效:治療后夜尿次數(shù)減少2~3次;無效:治療后夜尿次數(shù)無變化或增加,伴隨癥狀無改善。
2.1 2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1療程、2療程結束后夜尿次數(shù)比較 治療1療程結束后2組患者夜尿次數(shù)均減少,2組進行比較(P>0.05),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2療程結束后治療組夜尿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P<0.05),治療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夜尿次數(shù)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1療程、2療程后夜尿減少次數(shù)比較 1療程結束后治療組夜尿減少次數(shù)多于對照組,2組進行比較(P>0.05),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2療程結束后治療組夜尿減少次數(shù)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治療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夜尿減少次數(shù)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 2組患者2療程治療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 (例,%)
注:治愈率與對照組比較χ2=10.541,1)P=0.001;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χ2=13.273,2)P=0.004
夜尿頻多成為影響中老年人群生活質量的常見臨床癥狀之一,在病程較短、癥狀較輕時常被患者忽視,當夜尿次數(shù)明顯增多、頻繁起夜甚則影響患者睡眠、日常生活以及生理、生化指標時才引起患者注意。中老年人夜尿頻多雖由多種病因所致,但分析其中醫(yī)證型,多見于脾腎兩虛證。腎為先天之本,腎主水,司開闔,主司二陰,脾為后天之本,主升清,主運化水液;膀胱為州都之官,為水液聚集之處,通過腎之氣化、脾之運化,方可使儲存于膀胱中尿液排出;現(xiàn)代人工作緊張、醉酒熬夜,《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今時之人不然也……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故隨患者年齡增高,脾腎漸衰,膀胱失于溫煦,氣化失常,水液失調,故見小便次數(shù)增多,入夜則陰氣盛,而陽氣更衰,見夜尿頻多,膀胱氣化不利,常伴見小便不利、小便清長等癥。治療當溫脾益腎、疏調膀胱氣機。
臨床中應用針灸治療獲得良效,在單純針刺基礎上加用隔姜灸進一步增強療效。中脘、氣海、關元、中極、曲骨均為任脈之穴[1],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合用以補益中氣;中極為膀胱經之募穴,是膀胱之氣聚集之處,具有調節(jié)膀胱功能之效;侯桂紅等[2]通過隔姜灸中極穴治療腰椎手法復位后的尿潴留,認為灸法能夠使熱透入皮膚增加局部血液循環(huán),舒緩括約肌,加強傳導功能,使排尿通暢,隔姜灸使得姜與艾相須為用,通過刺激中極穴,調節(jié)三焦,鼓舞膀胱氣化功能,達到啟閉通尿功效;曲骨位于小腹膀胱所處,配合中極以舒調膀胱氣機;中脘為胃經之募穴,天樞為大腸經之募穴,配合陰陵泉以舒調水液代謝;足三里、太溪、三陰交合用以溫補脾腎;神闕穴,為任脈之穴,陰脈之海,劉蘭群等[3]通過神闕穴隔物灸治療腦卒中后排尿障礙獲得良效,認為灸神闕穴可溫補脾腎、回陽固脫、行氣利水,能夠改善腎和膀胱功能;陳雙慧等[4]通過隔藥灸臍法治療特發(fā)性膀胱過度活動癥,認為神闕穴皮下脂肪較少,神經叢及血管網絡豐富,藥物滲透力強,吸收較快,藥效能直達病所;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臟腑經脈之氣聚結與轉輸?shù)臉屑~,脾俞、腎俞分別為脾、腎之背俞穴,選取脾俞、腎俞施以隔姜灸以補益脾腎,脾俞益脾氣,升脾陽,腎俞以補益腎氣,固本縮尿。
《靈樞·官能》言:“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yī)學入門》言:“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靈樞·經脈》云:“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其中“陷下”指陽氣下陷、氣虛下陷以及陽氣暴脫等,夜尿頻多患者以陽虛、氣虛為主,故而給予灸法療效顯著增加。艾葉辛溫,入脾、肝、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調經通絡之效,現(xiàn)代研究認為[5-7],艾葉除含有主要成分揮發(fā)油外,尚含有鞣質、黃酮類、固醇類、多糖類、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艾灸發(fā)揮作用的基礎是是艾葉燃燒所釋放的熱量能、光輻射和燃燒煙霧成分的共同作用。生姜辛溫,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之效,艾與姜合用,從而起到溫腎健脾的作用。張雷等[8]使用火針聯(lián)合隔姜灸治療前列腺增生獲得長期療效;白琳等[9]使用溫針、隔姜灸治療前列腺增生,獲得較好療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縮小前列腺體積,降低膀胱殘余尿量。劉霞等[10]研究表明,生理狀態(tài)下,艾灸傾向于促進局部組織細胞的凋亡,針刺傾向于神經遞質的調控;病理狀態(tài)下,艾灸對局部穴組織中紊亂的神經遞質及能量代謝有調控作用,而針刺主要調控了腧穴局部組織中紊亂的神經遞質。陳雙慧等[4]認為,隔藥灸法不同于藥物,不通過腸道吸收,可避免對腸道的刺激,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本研究中,針刺配合隔姜灸治療脾腎虧虛型夜尿頻多患者,患者中醫(yī)辨證為脾腎兩虛證,單純以針刺治療不能獲得良好療效,加用隔姜灸增強溫腎健脾后方獲得良效,尤其隨著療程的延長,治療組有效率增加,特別是治愈率較對照組明顯增加,可值得推廣應用。研究中樣本量偏少,患者夜尿頻多程度輕重不同,均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在下一步研究中,應增加樣本量,嚴格納入標準,以使研究結果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