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姿
學校教育需要家長們的積極參與、有效參與。家長只有掌握科學、正確、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與學校老師一起成為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主力軍。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如何與家長共育呢?
一、 了解家長親子關系,奠定家校聯手的基礎
首先,教師要從思想心理、言行舉止、愛好特長、人際交往幾方面入手,盡可能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其次,課間多關心其活動,了解其課堂學習實況。再次,采用“迂回”策略,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
如今帶的這個五年級的班是我去年9月份新接手的,而且是拆班重組,學生來自于5個不同的班級,任課老師也換了個遍,給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我利用業(yè)余時間聯系了原先的5個班主任,基本了解了53個學生的家庭情況。結果令人震驚,有11個孩子父母離異,其中5個被判給父親的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監(jiān)管,日常的教育問題著實令人擔憂。了解到了各種家庭的親子關系,教師才能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家長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議。
二、 研究家長教育觀念,獲取家校聯手的保障
大多數家長都能積極配合,對孩子的引導也得法。這些家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且很好溝通,能第一時間接受老師的建議。
單親離異家庭的家長,未獲得孩子監(jiān)護權的一方,更多考慮的是自己和孩子的親密度,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缺少應有的教育引導。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對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品德形成基本沒有督促意識。對于這些家庭的孩子,老師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小銘逢周末經常不完成作業(yè),我們和他的爺爺奶奶約定微信拍照上傳預查,他的學習態(tài)度也有了很大轉變。班級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許多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基本沒有引導,對這類家長就需要有更多的包容,提供更多的指導。
三、 講究家校溝通方式,確保家校聯手的實效
開好家長會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每一次家長會教師都要精心準備,確定一個鮮明的主題,準備好充足的材料,配以形象直觀的PPT展示,使家長在聆聽中有感悟,會后有行動。在會前準備“優(yōu)秀作業(yè)”“學生給父母寫的一封信”等材料,家長等待的過程就會充實又有意義。除了家長會以外,教師平時還可以通過電話、校訊通平臺、班級微信群、家訪等方式與家長保持聯系。
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多傾聽家長的話,站在家長的角度理解他們,感知其所需要的幫助。對孩子的評價要客觀而全面,既要肯定孩子的優(yōu)點與進步,也要真誠地提出其不足之處及改進辦法。小濱是由奶奶管教的孩子,奶奶“望孫成龍”心切,對孩子要求過分嚴苛,讓小濱產生了很大的抵觸情緒。我給了他奶奶一些合理的建議:學習上,孩子本來就比較吃力,只要督促他能不折不扣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就可以,無需給他買太多的課外練習冊……同時,我也時常提醒孩子:“奶奶太不容易了,父親經常出差在外,你一定要照顧好奶奶,懂得感恩,你的懂事體貼是對奶奶最大的安慰……”
哪怕是牢騷滿腹的家長,在富有耐心、愿意傾聽的班主任面前,也會被“感化”,更加通情達理。
(作者單位: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