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20年3月20日—8月2日
展覽地點:猶太博物館(紐約)(美國 紐約)
策展人:希拉·貝克(Shira Backer)、露絲(Ruth Beesch)
主辦單位:猶太博物館(紐約)
“我們?yōu)榻⒁粋€自由的世界而戰(zhàn):喬納森·霍洛維茨的展覽”著眼于藝術家們?nèi)绾卧跉v史上應對仇外情緒——包括反猶太主義和其他形式的偏執(zhí)——和威權主義的崛起。展覽還涉及移民、同化和文化認同等問題。
該展覽展出約80幅繪畫、雕塑、攝影和錄像作品,其中包括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美國社會現(xiàn)實主義作品,喬納森·霍洛維茨的新作,以及當代藝術家新近委托的36幅政治海報,其中包括朱迪斯·伯恩斯坦(Judith Bernstein)、馬塞爾·扎馬(Marcel Dzama)、里科·加特森(Rico Gatson)、金·戈登(Kim Gordon)和杰森·史密斯(Jason Smith)、夏安·朱利安(Cheyenne Julien)、克里斯汀·孫·金(Christine Sun Kim)、瓜達盧佩·馬拉維拉(Guadalupe Maravilla)和瑪麗蓮·明特(Marilyn Minter)。
展覽時間:2020年3月21日—8月16日
展覽地點:斯德歌爾摩現(xiàn)代博物館(Moderna Museet in Stockholm)(瑞典 斯德歌爾摩)
策展人:瑪?shù)贍栠_·奧洛奧(Matilda Olof-Ors)
主辦方:斯德歌爾摩現(xiàn)代博物館(Moderna Museet in Stockholm)
美國藝術家約翰·巴爾德薩里(1931—2020)通過結合和碰撞意想不到的東西,創(chuàng)作出了概念作品,引發(fā)了關于藝術是什么、藝術是如何產(chǎn)生的,以及藝術可以是什么樣子的問題。這是他的全部作品在瑞典的首次大規(guī)模展覽。
展覽時間:2020年3月22日—2021年1月24日
展覽地點: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策展人:莫利·多諾萬(Molly Donovan)
主辦單位: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1960年代后期,琳達·本格里斯以其大膽、充滿物理質(zhì)感和觸覺的作品拓寬了藝術媒介和藝術家性別所被賦予的傳統(tǒng)界限。她創(chuàng)作了以過程為主導的作品,通過投擲、傾倒甚至熔化各種材料制成,最后的成品表現(xiàn)出她大膽的肢體姿態(tài),并且拒絕被分類。從那之后,本格里斯的無盡創(chuàng)新使她成為了一個橋接并影響了幾代藝術家的關鍵人物。
本次展覽匯集了館藏中藝術家的雕塑、繪畫、版畫和視頻作品共33件。這些作品創(chuàng)作于1966年至2003年間,揭示了本格里斯如何通過不斷探索不同的技術、材料和媒介來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形式。
著者:[英]威廉·沃恩
譯者:龍曉瀅
書號:9787301308448
出版發(fā)行: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熟悉英國的人一定對英國文化史當中的保守傾向多少有所感受。德國浪漫主義藝術在英國甚至到了20世紀后半葉還有些不被看好。當威廉·沃恩1972年在英國泰特美術館策劃德國浪漫派大師卡斯帕·大衛(wèi)·弗里德里希的專題展時,事實上當時的英國對后者依然有些許認知上的隔閡。像著名美術史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就曾將這位畫家看作不自量力地想用畫筆與文學家競爭的藝術家,其中的輕慢意味顯而易見。因而,威廉·沃恩單槍匹馬的工作方向在當時具有以正視聽的開拓性意義。1980年問世的《德國浪漫主義與英國藝術》更是首而為之地揭示了德國哲學與藝術對英國藝術(尤其是拉斐爾前派)的深刻影響。更為重要的是,界定英國藝術的黃金時代,是其真正的自覺之為。
只要想一想文藝復興時期,我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出莎士比亞、馬洛(Marlowe)、格林(Robert Greene)等人的名字,但是,少有人會知道像希利亞德(Nicolas Hilliard)這樣的畫家的名字,更遑論其像莎士比亞那樣的普世影響了。那么,英國藝術的黃金時代,也就是它的鼎盛影響,究竟始于何時呢?這本書就是一個相當完整的答案。
著者:[英]阿蘭·德波頓 [澳]約翰·阿姆斯特朗
譯者:陳信宏
書號:9787568050685
出版發(fā)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頁數(shù): 240
定價:98.00元
阿蘭·德波頓聯(lián)手藝術史家約翰·阿姆斯特朗整理出了《藝術的慰藉》(Art as Therapy)。這本包含上百張珍貴精美彩圖的書籍中,阿蘭·德波頓選取一貫的人性視角,為我們解答了關于藝術的疑問,即藝術之于個人生活的意義、影響及啟發(fā)。
著者:[美]巫鴻
書號:9787108063465
出版發(fā)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開本:16
定價:168.00元
巫鴻新作在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多年開設的藝術史課程,以及2016年牛津大學斯雷特系列講座(“Feminine Space: An Untold Story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基礎上修訂而成。
巫鴻引入“女性空間”作為討論的核心,圍繞“女性空間”,梳理了從戰(zhàn)國到明清各個歷史階段中女性主題繪畫的發(fā)展狀況——從武梁祠的列女畫像磚到南北朝的《洛神賦圖》,從青樓名妓的自我表現(xiàn)到展現(xiàn)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圖》,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xiàn)“女性”在各種繪畫場景和時代中的不同呈現(xiàn),重構其所從屬的原境;結合藝術評論、時代背景等因素,挖掘作品背后審美價值和商業(yè)價值的相互影響,以及女性題材繪畫在社會、宗教與文化環(huán)境中的意義。全書側重于經(jīng)典作品的細節(jié)分析,以“女性空間”為線索,串起一部別樣的中國繪畫史。
著者:[美]巫鴻
編者:鄭巖
書號:9787208156883
出版發(fā)行: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頁數(shù):348
定價:139.00元
巫鴻美術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學巫鴻教授中國古代美術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編年匯集了巫鴻幾乎所有古代中國美術史的論文和未發(fā)表講稿,串聯(lián)四十年學術歷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視學者思維發(fā)展成熟的脈絡?!蛾愐?guī)再造》為文集的第三卷,收錄作者1995年至1998年關于中國古代美術史的15篇論文和講稿。這一階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藝術等主題,持續(xù)探討圖像內(nèi)容與空間、媒材的關系。其中《清帝的假面舞會》《屏風入畫》《陳規(guī)再造》等一系列論文,圍繞清宮舊藏文物和中國古代藝術審美傳統(tǒng)展開,選擇了雍正乾隆變裝畫像、十二美人圖、屏風文化等精巧的切入點,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引人入勝的同時,進一步發(fā)展闡釋了“圖像”與“原境”互動的美術史觀,是為后來《重屏》等專著的雛形與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