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七一雜報》看明治初期美部會在日傳播情況

        2020-04-21 05:19:14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傳教基督教教會

        楊 慧

        (北京外國語大學 全球史研究院,北京 100089)

        日本政府歷史上1859年到1881年被稱為“基督教的移入期”。1873年,政府宣布撤去基督教禁教公告,這意味著自1631年幕末禁教令頒布以來,基督教傳教活動重新獲得官方許可。1873年至1891年基督教在日傳播迎來“‘順暢時期’(比屋根安定)、‘教會勃興時期’(小崎弘道)、‘Rapid Growth’(O.Cary.W. Iglehart)”(1)海老澤有道、大內三郎將傳教史分為五個時期:1549年至1858年被視作基督教傳教“前史”;1859年至1881年為第一期,名為“基督教的移入期”;1873年教會設立的準備期,1873年后基督教禁制撤去政策頒布、來日傳教團體數(shù)量明顯增多,被稱為教會設立的完成期。在書中他結合屋根安定、小崎弘道等人對該時期的定位進行了總結。參見《日本基督教史》,東京:日本基督教團出版社,第132-192頁。。最早在1869年美部會(2)美部會是北美地區(qū)創(chuàng)設的第一個傳教團體,全稱The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簡稱ABCFM。第一個派出的傳教士是D·C·Greene,最初從橫濱登陸日本。1874年4月19日,D·C·Greene擔任臨時牧師創(chuàng)立攝津第一基督公會(即神戶教會)。參考《近代日本與神戶教會》,日本基督教團神戶教會編,創(chuàng)元社,1992,第20-34頁。已經秘密派出傳教士丹尼爾·克羅斯·格林(Daniel Crosby Greene,1843~1913)等人來到神戶,私下小范圍傳教。解禁令頒布后他們通過創(chuàng)辦女子學院、翻譯圣經和贊美歌、創(chuàng)辦基督教周刊等方式,開始進行公開傳教。1875年,美部會神戶傳教團與當?shù)厝毡厩嗄旰献鲃?chuàng)辦了日本歷史上第一份基督教周刊《七一雜報》(見圖 1)(3)本研究依據(jù)史料為關西大學圖書館所藏《七一雜報》,由東京不二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

        圖 1 《七一雜報》為第一卷第一號完整內容

        目前,關于《七一雜報》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勝尾金彌2012年出版的專著《創(chuàng)造〈七一雜報〉的人們》,該書對雜報創(chuàng)辦者的身份背景及辦刊歷程進行了分析。[1]15-218此外還有一些學術論文關注《七一雜報》的主要讀者群體[2]59-103、美部會在社會教育和醫(yī)療衛(wèi)生方面的貢獻等。[3]3-161尚無研究從《七一雜報》整體性欄目設置及主要內容變化方面分析明治初期美部會的傳教情況。目前對《七一雜報》本身的關注較少,結合雜報中的報道及評論研究當時基督教活動情況的成果不足。該周刊作為美部會開始利用大眾傳媒手段傳教的體現(xiàn),其本身也是分析19世紀中后期美部會在日傳播策略的重要史料,作為基督教在日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周刊,它的欄目設置與主要內容出現(xiàn)變化時,可以反映出基督教在日傳播思路的變化。

        本文以《七一雜報》刊物內容為基礎,分欄統(tǒng)計,結合當時美部會海外傳教方針的變化,試圖從報刊還原“解禁”政策發(fā)布后第一個十年該傳教團體在日本的傳教情況,再現(xiàn)《七一雜報》的辦刊特點,分析它的欄目設置和報道內容與基督教在日傳播方針之間的聯(lián)系,闡述解禁令頒布初期,美部會在傳教活動中所經歷的波折。

        1 《七一雜報》的發(fā)行

        《七一雜報》首刊發(fā)行于1875年12月27日,發(fā)行時間至1884年,共計八卷,每年發(fā)行52號,每周發(fā)行一號,中間無???。在編輯欄中可以看到今村謙吉(1881-1943)任社長,并負責印刷,村上俊吉(1847-1916)任編輯長,從1881年12月9日開始,竹村和民任編輯長。(4)本文表示《七一雜報》中文章的出處的格式為:出版時間、期刊號,括號中標注所屬卷數(shù)及頁碼。根據(jù)《七一雜報》1881年12月16日第49號的記載“本社《七一雜報》依靠美部會資金,從1875年12月創(chuàng)業(yè)以來,承蒙海內外兄弟姐妹更加厚愛”,可見《七一雜報》表面由日本青年經營,實際上美部會為其提供資金支持。與《七一雜報》創(chuàng)辦關系密切的美部會傳教士是古立克(Orramel· Hinckley· Gulick,1830~1923),1875年1月27日由古立克發(fā)往美國公理會總部的信件中寫道:

        我一直在思考出版一份日語版小型宗教周刊,若想完成這項事業(yè),目前還有諸多困難有待解決……但我非常堅信我們迫切需要創(chuàng)辦一份宗教期刊。然而我認為目前來看我未來的傳教活動并未與創(chuàng)辦一份宗教期刊存在關系。

        該信件表明古立克當時并未被安排創(chuàng)辦基督教刊物的任務,但他意識到了雜志媒體對于傳教活動的重要性,而這也可能成為該周刊得以發(fā)行的重要因素。

        《七一雜報》創(chuàng)辦于19世紀70年代,之所以順利創(chuàng)刊并能夠連續(xù)發(fā)行,與以下三點因素密不可分。第一,從政治環(huán)境來看,該時期基督教問題與日本外交關系相關聯(lián)。明治政府成立后對基督教堅持禁教政策,并頒布了稱基督教為“邪教”的公告。該舉引發(fā)多國公使團提出抗議,“我等雖絲毫無干涉日本內政之考慮,然對本國宗教施加之侮辱須斷然排斥”,甚至1871年11月巖倉訪問團出使歐洲談判的失敗,與政府對基督教問題采取的態(tài)度不無關系。[4]588-5891873年,政府發(fā)布了撤除基督教禁教公告(太政官布告第68號),宣布“因舊有(基督教禁教)公告之意已為一般大眾所熟知,故今后允許撤除”[5]51。該時期對基督教管控相對寬松的政府政策為該周刊的順利發(fā)行奠定了社會基礎。第二,從日本傳媒技術的發(fā)展情況來看,該時期日本傳媒出版業(yè)進入迅速發(fā)展的階段,東京、愛知縣、橫濱等多地創(chuàng)辦第一份當?shù)刂芸駪粼?872年5月創(chuàng)刊《神戶港新聞》,并在1874年10月發(fā)展為日刊。美部會及時把握了新傳媒手段在日本社會興起的風潮。報業(yè)的興起、印刷技術的進步為雜報創(chuàng)刊提供了技術基礎。第三,從創(chuàng)刊的成員關系來看,創(chuàng)刊者及主要負責人、翻譯之間在合作辦刊前已經相互熟悉,今村謙吉與美部會傳教士之間已經交往多年,在古立克的幫助下今村前往夏威夷學習?;貒?,他與村上俊吉一起在美部會的資助下創(chuàng)辦了英語私塾“便利舍”,并通過該私塾結識了前田泰一,前田為《七一雜報》提供了大量英語翻譯。創(chuàng)刊成員之間已經相識并相處的前期交往為《七一雜報》的創(chuàng)辦提供了組織基礎。

        《七一雜報》八卷中共出現(xiàn)了13個欄目,包括:雜話、論說、投稿、養(yǎng)生法、教會新報、七一(論說)、雜報、官令、廣告、海外實況、叢談、說教、來函。從1878年第一號開始每號開頭增加了內容目錄。欄目設置及不同欄目在每號占據(jù)整個內容的比重并非固定不變,只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wěn)定。根據(jù)欄目及內容保持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詳見表 1)。

        表 1 《七一雜報》各欄目階段性變化統(tǒng)計

        根據(jù)表 1 可知,第一階段從1875年12月27日第1號至1876年9月15日第37號。該階段《七一雜報》主要由四個欄目構成?!半s話”欄占比最大,主要介紹各地風土人情或刊登新聞小說。從1876年第38號開始,“雜話”欄改名為“雜話并翻譯類”,增加了圣經故事、信仰祈禱等內容的和英翻譯。第二階段從1876年9月22日第38號開始至1881年12月4日第52號,介紹教會發(fā)展情況的“教會新報”欄內容比重逐漸增多。第三階段從1882年1月5日第1號至1883年6月26日第52號,開設大量新欄目,部分欄目是將第一階段欄目按照內容拆分而設立,如第三階段的“雜報”與“海外實況”合并起來與第一階段“雜話”欄內容一致。第二、三階段的共同特征是介紹教會發(fā)展情況、宣講福音圣經的投稿、報道內容比重明顯上升,《七一雜報》作為宗教性刊物、宣傳基督教教義的特征在該階段凸顯出來。以上對各欄目內容進行了總體性宏觀介紹,接下來對各階段具體欄目內容進行總結。

        第一階段主要包括四個欄目:雜話、投書、論說、養(yǎng)生法。“雜話”欄在第一階段主要包括四類內容:介紹海外各地風土人情及科普知識類內容;建立新教會;道德訓誡及道理宣講;新聞記事摘要?!巴稌泵嫦蜃x者征收文章,第一階段主要發(fā)表關于道德規(guī)訓類型的投稿,第二、三階段主要發(fā)表關于福音信仰的知識和理解感悟。“論說”只從創(chuàng)刊號到1876年9月15日第37號存在,討論的內容集中圍繞道德勸誡等內容,與“雜話”部分內容屬于同一類型?!梆B(yǎng)生法”主要發(fā)表約翰·別麗(John Cutting Berry、1847~1936)的文章,存在時間從創(chuàng)刊號持續(xù)到1876年9月29日第39號,主要介紹日常衛(wèi)生保健的知識。

        從第二階段開始,“雜話”按照內容分為“雜話并翻譯類” “教會新報” “七一” “雜報”?!半s話并翻譯類”如前所述,在此不再贅言。“教會新報”記錄了神戶、大阪、東京等多地基督教會建立的情況,大量增加各地建立教會進展情況及宣講基督教要理的內容及部分活動的報道。如關于東京青年會的建立,《七一雜報》是目前所知記錄該事件的最早史料[6]1,對于了解明治10~20年代基督教教會在日傳播發(fā)展情況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捌咭弧睆?877年9月20日第38號開始設立,討論基督教宗教內容及傳教語言、方式,并多次在該欄目中論述“女子教育論”,與第一階段的“論說”承擔功能類似,是集中論述基督教教義、從基督教出發(fā)理解世界的欄目?!半s報”主要摘取了同時代報紙上登載的新聞報道。

        第三階段出現(xiàn)了數(shù)個新欄目。從內容上看,“海外實況”重新繼承了第一階段“雜話”中關于風土人情及科學技藝的內容,“叢談”“說教”主要延續(xù)了第一階段“雜話”“養(yǎng)生法”關于社會教化、道德規(guī)訓、保健衛(wèi)生等方面的內容?!凹臅眲t是“投書”的延續(xù)?!肮倭睢睆?876年7月28日第30號開始到終刊一直存在?!皬V告”從1877年8月17日第33號開始出現(xiàn),介紹的書籍集中為圣經翻譯書籍、講解基督教相關內容,也公布了商品種類非常有限的商業(yè)廣告(如“洋服諸品”“齒科”)以獲得廣告費用。

        2 《七一雜報》與美部會的傳播策略

        《七一雜報》的發(fā)行背景、欄目設置及階段分期等基本內容,作為一份基督教報刊,其欄目設置特點及具體內容反映了該時期美部會傳教策略。接下來將從《七一雜報》作為周刊的銷售特點及記載的具體內容分析該時期美部會的傳教策略。

        2.1 傳播對象的選定

        首先需要關注的是《七一雜報》面向的銷售群體。1875年12月27日創(chuàng)刊號的“論說”部分記載了本周刊的編輯方針是“讓那些即使只能認識四十八個假名的讀者,也能夠讀懂老師們的見解,普通人也可以成為開化的中間人”。在1881年12月16日 49號中再次提到《七一雜報》創(chuàng)辦的最初意向是“希望面向普通民眾。因此,語言內容都傾向于采取最平易近人的風格”。由此可見,雜報重視底層群體,不是將精英階層或教育水平高的群體作為銷售對象,設想目標是即使知識水平較低的群體也可以順利閱覽。這種設想銷售對象具體還體現(xiàn)在雜報的文體上,從1875年第1號開始到1876年第26號之間幾乎整份刊物都標注了假名,并主要使用平假名與漢字混雜的文字。這樣的記述方法可以便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閱讀。

        小報的銷售價格也反映了這一特征。1875年12月27日第1號的發(fā)行價為每份2錢,從1876年1月13日第2號開始每份為1錢5厘,訂購六個月首付款為30錢,若郵寄的話首付款為56錢;總價為1元50錢;若郵寄總價為2元;1882年后甚至售價達到三錢。當時的一份小報定價一般是“8厘到1錢5厘”,大報的定價為“3錢以上”[7]25?!镀咭浑s報》在較長時間內售價基本與小報價格持平,第1號售價定為2錢,比一般小報高,但很快便調低售價,調低價格的行為可以反映出辦刊團隊盡量希望售價能夠盡量滿足收入較低群體需求的心理。第三階段后售價調高了,但筆者認為這與出版成本的提高有關,1881年12月16日第49號廣告欄中記載:“向投稿欄投稿及為教會新報欄提供有價值消息都將提供報酬?!?由此可以看到,《七一雜報》的編輯團體在盡可能豐富周刊內容、增加報道價值的同時,盡量不過分提高價格。即使?jié)q價,也依然基本保持在大報的最低水平。這也是該周刊盡量希望貼近底層平民的傳教策略的體現(xiàn)。

        《七一雜報》的售賣對象體現(xiàn)出美部會利用傳媒手段進行傳教的對象定位,同時從該周刊的內容中也可以看到美部會大量參與女子教育,他們對該事業(yè)的投入反映出美部會在官方允許傳教的初期,已經十分重視女性群體。

        美部會通過女子教育在相對具有經濟實力的社會階層中逐漸開展傳教活動。如1878年5月17日第20號的“雜話并翻譯類”中公告將建立女校,并記錄英國女教師前往授課;1878年8月9日第33號介紹了神戶女學校學生費用、教師、課程等情況。以1878年8月9日第33號的“廣告欄”中關于神戶女學校的廣告為例,其中記載到“從現(xiàn)在開始住宿生每個月費用為2元50錢,跑讀生與之前一樣每個月75錢”,結合前文對該時期物價的調查結果可知,學校費用不低,能夠每個月將女兒送往學校的家庭在社會中具有一定經濟實力,最后女學校的畢業(yè)生大部分會作為教徒活躍在社會中。同時希望迎娶這些受過英學教育的男性群體,也屬于社會有資產實力的階層,基督教思想也會進一步影響到他們。與此同時,美部會也通過支持女子教育發(fā)展的方式增加與中低層女性的接觸。例如,東京榮盛社制造所為女工提供周末可以提升修身教養(yǎng)的夜校(1879年5月16日第20號)、東京新燧制造廠雇傭教師設立女子教育場所(1878年9月13日第37號)。這些夜校是由受過基督教思想影響的工廠負責人組織。這些主要面向女工開展教育的工廠主動承擔輔助社會教育的職責,為基督教進一步融入日本社會提供機會。

        從《七一雜報》雜志銷售對象及其具體內容可以看到,傳教士選取傳播對象時,重視社會中下層、女子等相對弱勢群體,并積極響應明治政府的政策主張,適應社會需求因時制宜地開展傳教。

        2.2 傳播內容的轉變

        該基督教周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與第二、三階段占據(jù)報刊最大比重的內容類型不同,主要內容的轉變反映出不同階段傳教策略的轉變。

        第一階段占據(jù)每號內容比重最大的是“雜報”欄,以該欄目為例可以對《七一雜報》創(chuàng)刊第一年,即基督教解禁政策頒布后的前三年內美部會傳教情況進行總結。

        該階段“雜報”欄目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主要介紹海外風土人情及科技發(fā)展,如1876年1月13日第2號中便介紹了電報機并附有圖片,在1876年9月29日第38號中詳細記載了坐火車的體驗。除此以外,例如在1876年9月15日第37號中詳細記載了如何制作牛肉茶、牛肉汁,這類以宣揚“文明開化”為主題的文章在該欄目中占據(jù)比重高。1876年7月28日第30號新開設的“官令”一欄中也可以看到這種特點,1876年9月第35、36號“官令”中登載“內國勸業(yè)博覽會諸規(guī)則別冊”記載東京博覽會規(guī)則內容,提到了如何在博覽會“機械館”“農業(yè)館”等多館進行產品展出,要求“產品必須附有英和對譯的小紙條”。這是繼京都之后日本國內第二次舉辦以展示近代日本新文明成果或介紹他國文化為主題的東京內國勸業(yè)博覽會,所謂“勸業(yè)”即指不是只陳列產品,重點強調推進殖產興業(yè),希望為歐美新技術與日本傳統(tǒng)技術的交流提供機會。《七一雜報》在1876年第35號中使用“官報”欄二分之一篇幅、同年第36號的“官報”欄整個篇幅公布該勸業(yè)會規(guī)則,可見《七一雜報》編輯群體對該類型內容的重視?!爸钞a興業(yè)”毫無疑問與“文明開化”都屬于明治維新的重要一環(huán),都是以推進日本近代化為主要目的,未直接報道基督教傳教活動。

        該階段每號《七一雜報》都主要圍繞“近代化”的相關內容,這種特點反映出該時期周刊創(chuàng)辦群體的辦刊思路,即主要宣傳“近代化”,較少直接提及基督教教義等宗教內容。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一方面與基督教在該時期被視為西方文明代表的社會風氣有關。日本國內社會環(huán)境興起“文明開化”的風潮,政府從自由剪發(fā)、頒布學制、采用太陽歷等方面進行改革,鼓勵模仿西式生活。神戶傳教團傳教士把握這一社會潮流,大量介紹西方工藝技術,有利于吸引讀者為周刊長期生產奠定讀者基礎。另一方面,該報刊辦刊思路受到美部會總部海外傳教方針的影響。一般來說,美國傳教團體向異教徒傳教時往往面臨“福音傳道”和“文明”二者哪方面優(yōu)先的問題。美部會傳教團在魯弗斯·安德森(Rufus Anderson,1796~1880)擔任負責人之前主張的海外傳教策略是首先重視本地“近代化”[8]204。

        進入第二、三階段,《七一雜報》開始更注重對福音及宗教信仰的宣傳。這種轉變首先體現(xiàn)內容比重逐漸增多的新增欄目“教會新報”。它介紹了教會大量直接組織宣講福音的活動包括親睦會、信徒大集會、祈禱會等。例如從1878年6月14日第24號開始連載關于日本第一回基督徒大親睦會的報道,該號記載到:

        下個月七月十五日開始為時三天的日本基督教會大親睦會召開。

        之后,在同卷第27、28號登載了日本東京親睦會主旨:

        以主耶穌基督之名建立的東京基督信徒親睦會的宗旨是,既不是新建立了宗派,也不是要將各宗派合為一體,不干涉各宗派內部政事,只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耶穌與他的眾門徒可以相聚的場所,以圣靈為基礎,只是為了基督信徒之間關系愈加親密深厚,合作更加密切。

        第29號介紹了出席這場親睦會的人員進行演講的題目、人員及演講順序。接著在同卷第31號“七一”欄登載“教會新報·日本基督信徒大親睦會的記事”,對親睦會過程進行了報道:

        明治11年7月中旬天氣晴好,來自日本國內各地基督教信徒相聚。聚會在東京筑地新榮橋會堂舉行(詳細請見本號“教會新報”欄)。當天早上從7點開始人們陸陸續(xù)續(xù)到達教堂。會堂正面安置了一個稍高一點的演講壇,各地教會代表排列而坐……聽眾們時而凝神欣賞管風琴的演奏,時而祈禱時而演唱贊美歌

        該號“教會新報”欄中對與會人員名字、來自地區(qū)、所屬教會信息進行詳細記載?!镀咭浑s報》對第一回日本基督徒親睦大會從預告通知到會議具體流程等詳細信息均進行了報道,高度還原該事件。此外,《七一雜報》的“廣告欄”中登載數(shù)條關于明治初年日本圣經和譯活動的消息,向人們介紹關于分析解釋信仰、深入理解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書籍報刊,如《六合雜志》 《五教通考全》 《圣經衍譯》等,為基督教刊物的出版提供宣傳的機會。

        3 《七一雜報》與美部會傳播特點

        3.1 傳播速度

        根據(jù)《七一雜報》“教會新報”一欄的報道內容可以看出,從1873年基督教“解禁”頒布以來,到1878年時,日本全國多地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教會,基督教在該時期發(fā)展之迅速可見一斑。除了該欄目的報道,《七一雜報》自身作為宗教雜志,其傳播速度也可以側面反映出該時期美部會的發(fā)展情況。

        發(fā)行地點從第1卷開始逐漸增多,1875年12月27日第1號和1876年1月13日第2號在大阪、東京和西京(現(xiàn)京都)發(fā)行,從1876年1月21日第3號開始增加了橫濱,目前為止每個城市只有一處銷售點。從1876年10月6日第40號開始仍在這四個城市銷售,但東京、大阪的內部銷售地點增多。到了1877年8月10日第31號以后,大阪一城內已經有五處銷售點,東京共四處。從1878年12月20日第51號開始,增加了愛知縣、名古屋町、末廣町、六丁目的銷售點。至此,《七一雜報》在五個城市中銷售。由此可見,從1875年至1878年三年內銷售城市數(shù)量翻倍,銷售地點增多兩倍,作為基督教周刊發(fā)展如此迅速,側面反映出美部會在該時期傳播速度之快。

        3.2 傳播趨勢

        通過《七一雜報》的記載內容可以看到日本作為美部會海外傳教的一環(huán),在該時期不斷建立教會的迅猛發(fā)展之勢。與此同時,《七一雜報》也可反映出19世紀中后期日本傳道的趨勢。

        該時期美部會在海外傳道事務中位居要職的是魯弗斯·安德森(Rufus Anderson,1796~1880),他提出傳教應分為四個階段:①使信仰不堅定的人改宗;②讓他們加入教會;③讓當?shù)赜胁拍艿娜藫魏M饨虝哪翈?④使其獨立發(fā)展,引導其能夠(在大多數(shù)場合)實現(xiàn)自主傳教。[8]214該時期與明治初期基督教解禁時間基本重合,該方針在日本是否被應用,可以根據(jù)《七一雜報》中記錄的幾條報道來進行分析。

        1) 1878年12月6日第49號《七一雜報》登載了“日本基督傳道會社規(guī)則·年報”,該則報道中提到建立“日本基督傳道會社”。該傳道會社的成立經過三次會議商討決定:1876年5月26日邀請日本信徒代表召開的美部會傳教士年度總會、1877年6月18日邀請神戶、兵庫、梅本町等八個公會日本信徒代表召開的年度總會及1878年1月2日在前一年日本代表的基礎上增加多聞教會代表共九個公會代表召開的傳道會社集會。這些會議由美部會傳教士與當?shù)毓珪磐酱砉餐瑓⒓?,并且日本代表具有一定的發(fā)言權,甚至成立該傳教會社的提案是由浪花公會的日本信徒代表澤山保羅建議。[9]176-179

        2) 1878年6月28日第36號“教會新報”欄中對美部會年會進行報道,新島襄在年會上發(fā)表演說介紹了傳道會社成立后為同志社學生夏天派往各地的傳道活動籌措資金一事,這篇報道顯示同志社的學生已經成為了基督教傳教隊伍的一部分。

        3) 東京(1878年3月8日第10號)、同駿河臺(1878年3月15日第11號)、橫濱(1879年4月11日第15號)等地均建立了神學校。神學校旨在培養(yǎng)當?shù)馗咚刭|且具備基督教思想背景人才。

        以上相關報道反映出明治20年代美部會在日本開展傳教事業(yè)時,日本本土傳教士與外來傳教士之間在傳教事業(yè)上逐漸形成合作關系,日本本土傳教士具有一定發(fā)言權,這是日本基督教傳播具有傾向本土化趨向的表現(xiàn)。由此可見,美部會在明治開始允許傳教的初期,便已經開始為培養(yǎng)本土傳教作準備并為之不斷奠基。

        4 結 語

        明治初年,基督教問題會影響到日本外交方面,最終在1874年政府宣布撤銷基督教禁教公告。禁教公告撤去以后,日本基督教信徒數(shù)量明顯增加,教會獲得迅速發(fā)展,迎來發(fā)展的興盛時期,神戶地區(qū)的美部會也從非公開傳教進入積極傳教的階段。同時,美部會的海外傳教總方針也經歷了從強調“近代化”轉變?yōu)橹匾曅麄鞲R粜叛?,并提出傳教的四個目的之一是“讓當?shù)赜胁拍艿哪翈熦撠煯數(shù)亟虝薄?/p>

        在古立克的奔走努力下,傳教團及時把握日本社會在明治初年(1868年)到明治二十年(1888年)以前報紙雜志等大眾傳媒手段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與交往深厚的日本青年合作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基督教報刊《七一雜報》。這份發(fā)行八年的周刊的欄目設置及主要內容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作為美部會利用傳媒手段開展傳教活動的體現(xiàn),該報刊本身的辦刊特

        點反映了該時期的傳教策略。同時刊登的報道內容也可以反映出該時期美部會傳教情況及后期傳教趨勢。

        通過分析《七一雜報》可以得知,在19世紀中后期美部會的傳播對象主要面向社會底層、婦女等。傳播內容早期主要以宣傳西方近代文明、科學技術為主,以此扮演西方文明的傳播者角色,適應明治社會文明開化的需求。同時介紹這些新奇內容更利于吸引讀者,為后期傳教奠定群眾基礎。后期,開始大量直接傳播基督宗教思想、福音,不斷介紹教會建立及發(fā)展的詳細信息。19世紀中后期美部會主張在日本傳教奉行“三自原則”,本土教會的自立化也成為日本20世紀后不斷發(fā)展的趨勢。這一趨勢在基督教解禁初期、即《七一雜報》發(fā)行的時期,已經可以看到萌芽。

        猜你喜歡
        傳教基督教教會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簡述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幾個問題
        大觀(2016年9期)2016-11-16 10:31:30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
        近代英國圣公會在浙江的傳教活動
        初戀教會我們愛
        海峽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11
        基督教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發(fā)展
        亚洲成在人线视av| 高跟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级|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夜色|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播放| 沐浴偷拍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久热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无码剧情|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a片| 久久婷婷香蕉热狠狠综合| 国产精品原创永久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美腿丝袜av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完整版视频| 婷婷九月丁香| 国产精品国语对白露脸在线播放|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l| 欧美精品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 亚洲av无码日韩精品影片|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精品不卡| 韩国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另类| 国产精品11p| 丰满少妇又爽又紧又丰满动态视频| 亚洲在线视频免费视频| 9lporm自拍视频区| 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 亚洲第一页视频在线观看| 娇妻在交换中哭喊着高潮| 欧美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 蜜臀aⅴ永久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