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太真
摘 ? 要: 漢文帝在歷史上頗有聲望。但實際上,漢文帝是一個狠辣的君主,不惜殺妻滅子,辱弟謀侄,逼死舅父,懲治宗室近親,虐待功臣。采用這些手段,成功清洗了政治對手、鞏固了皇權(quán)。
關(guān)鍵詞: 漢文帝 ? 政治權(quán)術(shù) ? 鞏固皇權(quán)
漢文帝是歷史上有仁君之名,他輕徭薄賦,愛惜民力,崇尚節(jié)儉,體恤民情。他和兒子漢景帝采取了很多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鞏固和發(fā)展中央集權(quán)制的政治措施。在他們統(tǒng)治的大部分時間里,漢朝的社會秩序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空前繁榮,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古代歷史學家司馬遷、班固和司馬光等人和歷代帝王,對漢文帝都有很高的評價。
仔細讀《史記》《漢書》等歷史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按照一般人的道德標準判斷漢文帝的各種所為,那么難以說得上誠實守信、聰明仁義。只有使用君主標準的時候,才可以說漢文帝是一位優(yōu)秀的君主,他有精準的政治眼光,既善于表演,又冷酷無情,他成功地鞏固了權(quán)位,并獲得了極好的名聲。
漢文帝劉恒由皇庶子、諸侯王,進而登基為帝,在位二十三年,天下大治,可謂人生贏家。歷史上流傳有漢文帝親嘗湯藥的典故,他與舜、曾子等圣人并列,成為兩千年來儒家歌頌的仁君。這樣的賢能仁義之主,面對親人和功臣,很多時候卻是冷血地利用,一旦需要,就會痛下殺手。
1.漢文帝登基的歷史背景
漢文帝是在“諸呂之亂”后被大臣擁戴登基的。高皇帝死后,惠帝登基,他性格懦弱,數(shù)年后即被母親殘酷乖張的行徑震驚,不久病死,朝廷大權(quán)徹底落到了呂后之手。呂后是個快意恩仇的人,高皇帝死后,她被壓抑的性格釋放了出來,殘殺趙隱王母子,大肆分封家人。她違背“白馬之盟”,分封呂姓子弟為王。呂姓子弟還掌握了朝廷大權(quán),氣焰囂張,不可一世,自然引起了劉姓諸王和功臣徹侯們的普遍不滿。呂后死后,高皇帝庶長孫齊王劉襄發(fā)動子弟,串聯(lián)朝廷重臣尤其是那些建國的功臣起事,殺死掌握朝廷權(quán)力的呂姓臣子,奪取了中央權(quán)力,對外的說法是呂姓人要造反,即所謂的“諸呂之亂”。
菅滅呂氏之后,這些建國的功臣進一步?jīng)Q定廢除當朝天子即惠帝之幼子,聲稱此子非惠帝親子。接著,大家選擇新天子的人選。按道理,齊王是高皇帝之長孫,此次活動他又有大功,是當仁不讓的天子候選人。然而,掌握朝廷實際權(quán)力的以絳侯周勃、曲逆侯陳平為代表的功臣們不這么看,他們認為,齊王野心勃勃很有能力,其母舅又有勢力,請他做皇帝很不好控制,而且可能又出一位呂后。高皇帝諸子之中,還活著的只有代王劉恒和淮南王劉長?;茨贤鮿㈤L脾氣暴躁,性格兇悍,不是好的即位人選。大臣們決定擁立代王為天子。
鑒于這場政治運動是以菅滅諸呂之亂的名義開展的,當時全國諸王、徹侯和朝廷重臣們紛紛表態(tài),與呂氏勢力一刀兩斷,徹底決裂。呂后掌權(quán)時間不短,她為了鞏固權(quán)力,扶植呂姓家族勢力,采取了聯(lián)姻的手段,有不少呂氏女嫁給了劉姓的王爺和建國功臣的子弟?,F(xiàn)在,這些人紛紛采取了果斷的行動,清洗了呂姓存在的痕跡。
2.漢文帝殺妻滅子的隱情
讀《史記》可以發(fā)現(xiàn),劉恒做代王的時候是有正妃的,正妃還為他生了四個兒子。代王劉恒被請去長安做天子之前不久,王妃去世。代王去了長安登基不久,這四個兒子在幾個月之內(nèi)就全部病死了。更巧的是,幾個月之后,就有大臣進言,請皇帝立太子,此時的庶長子劉啟年已八歲,自然是太子最合適的人選,他的母親竇氏不久以后也被立為皇后。這中間有些陰謀得手的味道。
一般來說,由諸侯王登基為皇帝之后,正妃會成為皇后。如果在登基之前正妃已經(jīng)去世,就會有所追封,畢竟夫妻一場,不能不給個待遇、封個名號。然而,我們查看史記,沒有發(fā)現(xiàn)漢文帝和以后的皇帝給這位代王妃任何封號。更蹊蹺的是,也沒有記載這位代王妃的姓氏、家族來源等,這位代王妃和她的子女們似乎沒有存在過一樣,這是違背常識的。因為代王最終做了天子,他的原配正妃不是歷史上可有可無的人物,但幾乎什么都沒有留下。漢文帝劉恒和這位代王妃感情不好嗎?可是他只有22歲,卻已經(jīng)和正妃連生了4個嫡子了。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人物,距離漢文帝時期不遠,對于天子的原配正妃,肯定是很清楚的,但他就是不說。很明顯他不敢說,不能討論嚴重影響漢文帝名譽的事情。這位天子原配妻子的姓氏、家族之所以不說,唯一的可能是這位正妃姓呂,是呂后家族之女。
代王劉恒是高皇帝后妃薄姬所生,這位薄姬,也就是后來的薄太后,為人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只能推測。呂后掌權(quán)以后,對過去深得劉邦寵愛的戚姬采取了報復措施,命令她每日勞作去舂米。戚姬有所不滿,歌曰:“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眳魏舐犅?,勃然大怒,殘酷地迫害了戚姬及其子趙王如意。
齊悼惠王劉肥是劉邦結(jié)婚前與曹氏所生,其母曹氏傳說是劉邦鄉(xiāng)鄰的寡婦。劉邦此前做過泗水亭長,大概就靠這點社會聲望和無賴的性格征服了曹氏。曹氏給劉邦生子取名“肥”,應(yīng)該是希望自己的兒子一生沒有饑餓,能長得白白胖胖??梢韵胂蟛苁鲜且粋€可憐的女人,她一生大概都過著窮苦的生活。曹氏在劉邦發(fā)跡之前就死了,這個兒子只能轉(zhuǎn)交給劉邦的正妻呂后撫養(yǎng)。也就是說,呂后是照顧和撫養(yǎng)過劉肥的,他們之間應(yīng)該有一定的親情。盡管如此,惠帝即位以后,劉肥去京師朝拜,惠帝很尊重這位兄長,以家人禮款待他,呂后不悅,以鴆酒賜之,幾乎中招。劉肥后來還是通過賄賂妹妹魯元公主討得呂后歡心,才脫身而去。
以呂后的性格,薄姬為高皇帝生下了兒子,高皇帝死后卻還能安穩(wěn)地跟著兒子去了代國做代國的王太后,舒舒服服地享受尊榮,這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嗎?薄姬不僅得淡泊以明志,還要長袖善舞,時常地討得呂后歡心才行,否則稍有不慎,就是戚姬的下場。齊王劉肥就封的時候已經(jīng)20歲了,當時高皇帝還活著,他的妻子當然是父親做主選擇的。劉恒被封代王的時候年方六歲,第二年高皇帝駕崩,薄姬跟著兒子去了代國生活,直到劉恒22歲被迎立為天子。劉恒后來的王后是誰,是他自己能做主或者薄姬就敢定下來的嗎?如果薄姬或者劉恒自己選立了王后,那么會有什么下場呢?
漢高祖劉邦有八個兒子,庶長子齊王劉肥,嫡子即惠帝,三子即戚姬子趙隱王如意,四子代王劉恒即文帝,五子趙幽王劉友,六子趙共王劉恢,七子燕靈王劉建,第八子淮南厲王劉長。前三個兒子的情況已經(jīng)說過,我們看看后面幾位的情況,趙幽王劉友娶呂氏女,后因夫妻不和被呂后幽禁餓死。趙共王劉恢娶呂產(chǎn)之女,后來此女殺害了劉恢寵妃,劉恢殉情自殺。燕靈王劉建的王后不詳,他死后,僅有的庶子被呂后所殺,國除。諸子之中,只有淮南厲王劉長娶了雍氏女。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因為劉長自幼喪母,為呂后親自撫養(yǎng),呂后視若親子,不需要通過聯(lián)姻鞏固關(guān)系;二是因為劉長最幼,呂后年老時權(quán)力已經(jīng)鞏固,家族里沒有年齡合適的姑娘聯(lián)姻,就給他找了其他家族的姑娘。根據(jù)姓氏推斷,劉長的王后雍氏可能是什邡侯雍齒家里的。
就上述情況來看,代王劉恒和薄太后要想在代國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只有接受呂后的安排,娶呂氏女為后最安全可靠。由于劉恒在未婚諸王之中最長,搞不好這種做法還是薄太后替呂后想出來的。代王娶呂氏女為后,22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了有了四個兒子,顯然婚姻家庭生活幸福,婆媳關(guān)系和諧,呂后自然很滿意,就不給代王和薄姬找麻煩了。
風云突變,呂氏家族集團覆滅,人人避之不及。在新的政治形勢下,代王劉恒必須對愛妻下手,才能逃離風口浪尖,繼續(xù)過上安穩(wěn)舒適的生活。于是,代王妃就突然去世了。代王既然如此順應(yīng)時勢,自然為功臣們贊頌為賢明之君。
不久之后,代王劉恒迎來了更大的機遇,朝廷大臣們居然要迎立他來做皇帝。他十分不自信,天下還有這種好事?他派人反復查探,好像是真的。于是代王就進京成為天子,母親薄姬也成為天下尊崇的皇太后。
漢文帝雖然進京當了皇帝,但他深知這皇位是不穩(wěn)當?shù)?,這些權(quán)臣們既然能對付諸呂,自然也能輕易對付自己,否則干嘛不愿迎立齊哀王呢?這幫家伙覺得代王好欺負唄。事實上,代王妃的去世,就是他不得不順應(yīng)政治形勢需要的作為,當時的天下人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在他進京登基以后,實際上形勢更加兇險,他面臨著繼承人危機,他的嫡子們被權(quán)臣們猜忌,誰能容忍仇人之子繼承大寶呢?這些嫡子們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3.漢文帝殺舅的謎團
有些人以為漢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明之主,仁義無雙,不會如此作為。我們再看漢文帝殺舅的故事。
薄昭是薄太后唯一的弟弟,是劉恒的親舅舅。在代王劉恒被請去做皇帝的時候,薄昭親自去長安查看虛實,為他的登基立下大功。古人云“功莫高于擁立”,薄昭既是至親又是功臣,他沒有壞名聲,好像也不是一個行事不謹慎的人。
然而,薄昭后來不知何故,殺了皇帝的使者,被逼自殺。可是他為什么要殺使者呢?歷史記載語焉不詳,含含糊糊。你說薄昭有罪,殺害皇帝使者肯定是有罪的,但為什么要殺皇帝的使者呢?沒有任何記載。而且剛開始皇帝命他自殺,卻不愿意自殺,堅決要見皇帝,表明他殺使者是有一些理由的,他想向皇帝稟告,當面陳奏。漢文帝卻不肯聽,派大臣逼著他自殺。這就是對待親人兼功臣的態(tài)度嗎?
4.漢文帝應(yīng)對淮南王和其他宗室近親
再看淮南厲王劉長是怎么死的。劉長是漢文帝登基以后唯一還活著的弟弟,幼年被呂后撫養(yǎng),所以沒有受過罪,自幼驕縱不法。劉恒登基以后對這個弟弟也比較放縱,劉長多次犯錯誤被朝廷官員查實,劉恒每次都赦免弟弟的罪過。
終于有一天,劉長搞了一次造反活動,這種罪行實在無法容忍了,于是下令廢除淮南王的王位,流放到蜀郡,一路上用囚車運送。袁盎勸諫皇帝,擔心劉長性情剛烈,受不了會自殺,不聽。果然,劉長感覺受辱,絕食而死。這時候,漢文帝倒是表現(xiàn)得非常后悔,下令殺掉沿途官員一百多人,罪名是對他弟弟照顧不周,并分封劉長諸子為王。時人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碑敃r的老百姓,其實看得很明白。
這種行為有點像《鄭伯克段于鄢》的翻版。你為什么不早點好好管教自己的弟弟呢?偏要等到罪行巨大的時候嚴肅處理他。這明顯包含著濃厚的惡意,恐怕只能認為漢文帝本人早有殺弟之心。
漢文帝即位之前,漢朝是有皇帝的。漢惠帝有庶子少帝、粱王、淮陽王和常山王。文帝即位當夜,他的這幾個侄子就全數(shù)被誅殺,這事兒不早不晚的就發(fā)生在他即位的當夜,是誰的命令?
齊哀王三兄弟在“諸呂之亂”中有大功,齊哀王一度還是候任天子的人選,在漢文帝即位幾個月后就郁悶而死了。漢文帝給齊哀王之弟劉章、劉興居封王,地盤卻是從齊國分割出去的,只是因為他們過去擁戴了兄長。劉章就封城陽王后兩年就去世了。劉興居就封濟北王,心懷不滿、造反失敗自殺。漢文帝對他們的獎賞,至少是很不公平的。
楚元王是漢文帝的叔叔,在他即位不久就去世了,這事也有點奇怪。
5.漢文帝虐待功臣
陳平、周勃是迎立漢文帝即位的最大功臣,是誅呂之后朝廷的實際掌權(quán)者,但漢文帝并不信任他們。在代國收到迎立的消息后,張武勸諫說“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于是先稟告太后,又卜卦,接著又派薄昭去查探,最終才下定決心去長安。在即將到達長安之前,又派遣宋昌前往再次查探,可以說小心至極。
然而,抵達長安后,卻讓宋昌拒絕了周勃的私下見面請求,迫使陳平、周勃等公開擁立他即位,不受私恩。即位當日,夜入未央宮,即拜宋昌為衛(wèi)將軍,掌握南北軍,迅速控制了長安城的武裝力量。當夜即下詔書,立刻向天下宣布了自身即位的合法性。
漢文帝即位不久,太尉周勃升為右丞相,陳平死后,周勃進一步獨掌相權(quán)。實際上是明升暗降,因為太尉是負責掌兵的。不久以后,以列侯就國未行要求周勃帶頭,迫使周勃辭相回歸封國?;实鄣倪@種態(tài)度使周勃感到惶恐不安,后來還被人污蔑造反,被廷尉下獄。幸虧薄昭和太后說情,周勃才被釋放。漢文帝真的不知道周勃是冤枉的嗎?他只是用皇權(quán)敲打功臣而已。
可憐陳平、周勃,要是當初擁立齊哀王,也不會如此了。
6.鞏固皇權(quán)的必要手段
漢文帝被歷史記載為仁君、明君,是當時政治的需要。諸呂之亂的平定,被認為是一場撥亂反正的二次革命。然而,這場革命起作用的主要是陳平、周勃等功臣列侯和以齊王為代表的劉姓宗室。漢文帝本人沒有任何功勞,他以藩王身份登基為帝,獲取到了最大的勝利果實,原因不過是功臣列侯想利用和掌控他。他的地位是不穩(wěn)定的,他必須想方設(shè)法鞏固權(quán)位、獲取實權(quán)。
從歷史記錄上看,漢文帝展現(xiàn)了高超的政治水平。年輕時在母親的幫助下,遠離政治中心,與呂氏結(jié)親,頂住誘惑不去趙國為王,在風浪中保住自己;關(guān)鍵時刻審慎決策,抓住時機獲得皇位,并保持王者的尊嚴;登基以后,他立刻派宋昌和張武掌握軍隊,保護自己;掌權(quán)以后,開始鏟除政治對手,齊哀王、楚元王、城陽景王等有政治影響力的諸王紛紛去世,周勃等功臣被他整得死去活來。最妙的是,漢文帝一直保持了政治局勢的基本穩(wěn)定,對于各方勢力他是又打又拉,從不撕破臉皮,政治權(quán)術(shù)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需要說明的是,如何評價一位君主,政治和歷史事實的關(guān)系如何評定,古代歷史學家給我們作出了一個明確的結(jié)論:只有政治上成功的君主才能被美化。
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四十六歲而死,不算長壽。他死前有沒有后悔,我們不得而知。這種殺妻滅子、薄待功臣以鞏固權(quán)位的做法,也許有政治上的理由,卻很難取得人們的認同,不是圣賢所為。感謝司馬遷,給我們開了一道可供探測的門。
參考文獻:
[1]師迪.簡論漢文帝劉恒[J].歷史教學,1997(6).
[2]馬基雅維利.君主論[M].潘漢典,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69-109.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袁禮華,宋愷明.論漢文帝強化皇權(quán)的策略和措施[J].甘肅社會科學,2013(03).
[5]樊麗,潘明娟.試析漢文帝優(yōu)容諸侯王的真正原因[J].唐都學刊,2006(06).
[6]薛小林.漢文帝時期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與政治斗爭[J].南都學壇,2014(05).
[7]譚浩.“安劉”與漢文帝即位的歷史真相[J].柳州師專學報,2002(09).
[8]宋超.漢文帝與代臣——兼論昌邑王劉賀與昌邑臣[J].晉陽學刊,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