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越南的實地調(diào)研以及對三位來華越南留學生的訪談發(fā)現(xiàn),儒家文化在越南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傳播與涵化,被越南文化所吸收并賦予其新的本土化元素,從而實現(xiàn)文化的變遷。越南留學生浸潤在母國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思想營造的社會環(huán)境里,對于其日后在中國進行良好的跨文化適應有所助益。
【關(guān)鍵詞】儒家文化;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文化涵化
一、研究緣起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現(xiàn)代的運輸與通信體系使得各個國家與人們逐漸相互聯(lián)結(jié)與相互依賴。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兩國同屬東亞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中國目前已成為越南留學生的主要留學地之一。留學生在寄居國的跨文化適應是影響留學生教育成效的關(guān)鍵性因素,因此也成為國際留學生教育中較為關(guān)注的重要課題。越南胡志明主席曾說過,中越兩國可謂是“同文同種”,關(guān)系密不可分。學者古小松總結(jié)道,“越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本民族文化為基礎(chǔ),以漢文化為中樞,又多源融合了印度文化、西方文化,最終創(chuàng)造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越南文化?!盵1]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對越南文化影響之深遠,而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其影響自然不必多說,連越南著名學者潘玉也承認,“越南文化,不管是文學、政治、風俗、禮儀、藝術(shù)、信仰,沒有哪一點不帶有可以被視為儒教①性質(zhì)的印記;任何一個越南人,不管他怎樣反對儒教,也都不可能擺脫儒教的影響。”[2]
梳理我國學者對越南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的相關(guān)文獻發(fā)現(xiàn),其大多是以問卷調(diào)查為主的研究方法。從飲食習慣、漢語水平、留學生管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定量研究,為提高留學生在異國的跨文化適應水平提供相應建議,鮮少從文化影響思想觀念的形成、繼而指導個體乃至群體性行為的層面去考量,殊不知良好的跨文化適應須是留學生對寄居國“文化”的適應,文化影響才是深層次且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儒家文化自秦漢時期便傳入越南,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傳播與涵化,被越南文化所吸收并賦予其新的本土化元素,從而與佛、道思想融合為越南獨特的“儒釋道”文化。越南尊崇儒學。儒學包括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這兩方面都已深入越南國家、社會和百姓的血液之中。越南人尊崇心性儒學的“仁義禮智信”,并將其作為日常的道德行為標準。[3]“仁義禮智信”不僅作為道德準則指導著越南人的日常行為與生活,在中國亦是如此。來華越南留學生從小便在母國儒家文化的浸潤中生活,來到中國的環(huán)境后,是否會因?qū)θ寮椅幕亩δ咳緩亩玫剡m應寄居國的學習與生活,而儒家文化中的哪些構(gòu)成要素有益于越南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此為筆者研究的初衷。本研究從文化涵化的理論視角出發(fā),以三位來華越南留學生②為訪談對象,運用開放式訪談、半結(jié)構(gòu)式訪談以及多模態(tài)的信息互動(微信文字、語音)等質(zhì)性研究方法,研究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涵化,及其對越南留學生在華跨文化適應的影響。
二、儒家文化在越南的涵化過程
涵化是文化人類學中的特有概念,文化涵化也是文化變遷理論中的重要內(nèi)容。美國人類學家M.赫斯科維茨等人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仍被視為經(jīng)典性的“涵化”定義:“涵化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的數(shù)個群體的個體之間,發(fā)生持續(xù)的、直接的接觸,結(jié)果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4]該定義將文化的涵化與文化的傳播、同化相區(qū)分開來,體現(xiàn)了文化相對主義的進步意義,并指出文化涵化是一個發(fā)展過程,兩種文化在接觸、互動之中進行文化特質(zhì)的交換,從而導致一方或雙方的文化從內(nèi)涵到形式發(fā)生變遷。文化涵化的過程分為文化的接觸、文化的交融與文化的更新,這三個過程相互重疊且聯(lián)系密切,逐步發(fā)展從而完成文化的變遷。自儒家文化傳入越南起,便是這樣一個逐步涵化的過程,最終形成了越南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文化接觸:無意識被動接受的“北屬時期”
儒家文化傳入越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雖確切時間無從查證,但大抵就在中國秦末漢初時期。公元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并在今越南北部、中部北區(qū)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從此越南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郡縣,史稱“北屬時期”或“郡縣時期”。[5]秦末漢初至公元968年這段時期,儒學思想的傳播主要是靠中央政權(quán)的推行而實現(xiàn)的,其中地方官吏、中原士大夫、學者以及普通百姓的移民有力推動了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由于地方官吏興辦教育、中原移民與當?shù)匕傩彰芮型鶃硪约皾h字在越南推廣等因素,使得儒家文化開始有規(guī)模地傳播開來。因為儒學思想是跟著侵略者而傳入越南,所以儒學傳播到越南的過程帶有強迫性,有些中國和越南的學者認為,北屬時期是“越南被動吸收儒學思想的時期”。[6]由于興辦學堂、私塾較少,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觀念與當?shù)氐拿褡逦幕L俗習慣有所相悖而一時難以融合,所以北屬時期儒家文化的傳播與影響范圍并不深遠,而是與越南文化的持續(xù)性接觸。但即使是被動無意識地接受,不可否認的是孔子宣講的著述中蘊含的仁、義等道德觀念已經(jīng)在越南落地生根,儒家文化的涵化仍將繼續(xù)。
(二)文化交融與更新:有意識主動吸收的“獨立時期”
據(jù)越南史書記載,公元968年丁部領(lǐng)建立丁朝至1868年法國殖民者入侵越南這一時期為“獨立時期”。雖然越南獨立本應從公元938年吳權(quán)建立吳朝算起,但因此后70年越南政權(quán)一直處于更替頻繁階段,經(jīng)歷吳朝、丁朝、前黎朝等改朝換代,直至建立李朝起才逐漸穩(wěn)固,從而進入封建政權(quán)時期。儒家文化也因越南前期政權(quán)不穩(wěn)而遭遇“崇佛抑儒”的冷落,直到李朝之后越南政局平穩(wěn),統(tǒng)治者亟需一個學說作為思想指導,儒學作為一種倫理政治學說,故而受到推崇。此外,儒學在李朝、陳朝地位不如佛教,而到后黎朝時則發(fā)展成為“國教”,自阮朝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從而達到鼎盛。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文化雖然與越南本土文化進行交融與更新,但越南并不是對儒家文化全盤接受,而是有意識地主動挑選、吸收那些有益于越南整頓社會秩序、穩(wěn)定時局民心的成分要素,如三綱五常、仁義之道、忠孝精神、尊師敬長等倫理道德觀念,甚至會為適應越南當前社會的發(fā)展而對一些文化成分進行改造。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忠”主要體現(xiàn)為“忠君”,而且不論明君還是昏君,但是越南在將“忠”視為“忠君”的基礎(chǔ)上,更強調(diào)“忠于國家”,并且把“忠于國家”視為“忠”的最高體現(xiàn)。
長此以往,儒家文化在越南開花結(jié)果,人人都以儒家道德思想準則來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從而形成“忠孝禮義”的良好社會風氣。雖然越南的“法屬時期”是儒學由盛轉(zhuǎn)衰、失去統(tǒng)治地位的時期,但是儒家文化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滲透,已經(jīng)融入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繼而成為越南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文化的仁義精神、忠孝倫理直至今日在越南社會仍舊發(fā)揮著作用。故此時期在文中不再贅述。
三、儒家文化對來桂越南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
筆者將基于文化涵化的理論視角,從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五?!?,即“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探究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德思想觀念對越南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
(一)“仁”:仁者愛人
“仁”蘊含著儒家文化中的許多道德范疇,被譽為“諸德之首”??鬃诱J為,“仁”是“愛人”,意為人首先要愛親人,然后愛一切人。這是一種從血緣關(guān)系向社會關(guān)系的延伸。越南人在儒家文化未傳入之前就具有仁愛觀念,其在儒家文化的浸潤中將“仁”與越南本土的相親、相愛、仁愛、寬容等道德觀念相結(jié)合,成為越南民族帶有儒家特點的仁愛精神、仁愛寬容。[7]筆者通過訪談得知,“仁愛精神、仁愛寬容”是胡志明道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越南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越南人民注重血緣關(guān)系,在越南就有這樣一句俗語,“鳥有窩,人有宗。人來投親,鳥來投林”。越南人與中國人同樣深具孝悌之義,尊老愛幼、寬容待人是兩個民族共同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日常生活行為規(guī)范之一。訪談對象潘寶茹曾分享道,當她與中國朋友分享家鄉(xiāng)的祭祖習俗、家庭趣事時,朋友們都能夠感同身受且饒有興趣地聆聽,即使心中有對未知生活的恐懼與不適感,但她從中國朋友這里能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她更樂于敞開心扉。
(二)“義”:君子義以為質(zhì)
“義”是儒學的一個重要道德范疇,“義”的基本含義就是宜,可以解釋為合適、正當、公正,表現(xiàn)為道義、理義。[8]孔子曾用“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來樹立做人的標準;孟子則把“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故而有“舍生取義”的言論。戰(zhàn)爭時期,越南的“義”主要是愛國救國的“大義”,許多越南民眾自愿捐贈祖輩家產(chǎn),青年志士舍小家為大家而加入抗擊法軍、美軍的隊伍。如今處于和平時期的越南,儒學的“義”也被賦予“夫妻之義”“師門之義”“朋友之義”等更多的含義。訪談對象阮梅芳就經(jīng)常把“做人要有義氣”掛在嘴邊,她也用實際行動印證這句話。筆者去年暑假在越南河內(nèi)實地調(diào)研期間,阮梅芳在外婆過世的情況下,擠出時間引領(lǐng)大家探訪文廟、國子監(jiān)、本地中小學等,給予筆者一行人極大的幫助。筆者通過學校創(chuàng)新項目的合作以及越南實地調(diào)研的經(jīng)歷,深知越南留學生始終將“義氣”銘記于心。阮梅芳也透露,在與中國朋友的相處中時刻能感受到“義氣”,雖然中國朋友的人際關(guān)系中有“親疏遠近、內(nèi)外有別”之分,但總體上的相處令人愉悅。
(三)“禮”:克己復禮
“禮”是儒學體系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范疇,它最初的含義是祭祀的禮儀,后來引申為事物的規(guī)矩和程式,成為“人所規(guī)定行為的規(guī)范”。[9]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意為人不學“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每個人處于其所在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秩序中,有著屬于自身的身份與地位,“禮”則要求當一個人處于不同的身份時就要用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從而建立和諧文明的人際關(guān)系與社會秩序。黃越平在訪談中提到,“中國是禮儀之邦,以前只是聽說,當我來到這里之后才深有體會,他們尊敬師長、禮貌待人、進退有度,哪怕遇到陌生年長的人也會當作長輩來對待,這和我們越南人是一樣的?!比寮椅幕摹耙远Y待人”對越南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通過訪談得知,越南人講究謙恭禮讓、長幼有序,說話一般輕聲細語,很少見疾言厲色之人。當他們與人交談時,從不用“你”,而是會根據(jù)對方的年齡、地位、輩分、性別來尊稱,以表親切之感。當同樣看重禮儀、禮節(jié)的越南留學生來到中國,他們自然能夠感受到人們的善意,而以更加安穩(wěn)、從容的心態(tài)去生活。
(四)“智”:智者不惑
“智”在儒家經(jīng)典中亦作“知”,意為知識、智慧、明辨是非。儒家學者認為,做人應該具有分辨是非的理性能力與思考能力,所以將追求知識與智慧作為人生的重要價值取向,這一點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等言論中足以窺見。古往今來,知識與智慧的獲得自然要通過重視學習與教育,中國、越南無一例外,中國科舉制度也對越南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于在當代越南社會也有“唯讀書論”的觀念。阮梅芳在訪談中與我們回憶道,“當時我們上完學校里的課,幾乎每個同學都要去上課外輔導班,輔導班一般就設在老師家中,門口的鞋都放不下,屋子里特別熱,又擠滿了人。我們每個人都渴望上大學,不然就會覺得沒出路?!碑敼律硪蝗藖碇袊髮W的越南留學生看到中國學生重視學習的程度與他們相差無幾,同時也樂于在課堂上互相合作、學業(yè)上給予幫助,他們也更容易適應在中國的學習與生活。
(五)“信”:信則人任焉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儒家道德思想文化中,“信”被視為重要的德目之一,其主要適用于交友之道,要求朋友之間要真誠互信、遵守諾言??鬃拥拿咳铡叭 敝芯陀小芭c朋友交而不信乎?”,越南民間也流傳著一句話,“一次丟了信,萬次不信賴”,說明兩國社會對誠實守信的看重,尤其是越南從計劃經(jīng)濟轉(zhuǎn)變?yōu)槭袌鼋?jīng)濟模式后,政府與民間都大力強調(diào)“誠信”的重要價值,“信”對于當代越南社會顯得愈加重要。潘寶茹就曾在訪談中分享,“我覺得中國人也非??粗卣\信,因為我是舞蹈專業(yè),經(jīng)常需要和同學約定練舞。記得有一次我和舞伴約定當天下午,但是她因為導師臨時通知會議而不能赴約,之后她立刻打電話告訴我,一直道歉并約定好下次的時間,這種做法令我大為感動?!迸笥阎g的誠實守信會促進友誼的加深,而由于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涵化,使得當代越南社會與中國社會有著相似的思想道德準則,越南留學生在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下能夠進行良好的跨文化適應。
四、結(jié)語
通過對三位來華越南留學生的訪談與查閱相關(guān)文獻發(fā)現(xiàn),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準則規(guī)范著越南人民的日常行為,作為儒家道德思想中最核心的要素“五?!保础叭柿x禮智信”始終貫穿于儒家倫理政治學說的發(fā)展之中,成為塑造良好的越南社會風氣的輿論導向。在與越南留學生的訪談中得知,他們在來到中國之前,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適應不了中國生活節(jié)奏的擔憂與焦慮,但是來到廣西后,尤其是通過與老師、同學們一段時間的相處,他們普遍有這樣的一種感受:“這里的氣候與越南很像,我們與中國同學相處起來非常愉快,他們都很熱情,也和我們一樣尊師敬長、團結(jié)協(xié)作,除了飲食、生活環(huán)境有所差異,我們覺得與在越南并無太大不同。”儒家道德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在中國人民的人際交往生活中處處可見,當越南留學生初來中國,感受到他們與中國學生的為人處世大同小異,便會產(chǎn)生一種心理上的慰藉,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緩解留學生的“文化休克”,有益于其在中國的跨文化適應。
參考文獻:
[1][3]古小松.越南文化的特點、發(fā)展趨勢與中越文化交流.[J].文化軟實力,2018,3(02):58-67.
[2](越)潘玉.越南文化本色.[M].河內(nèi):文化通訊出版社,1998.
[4]R.Redfield,R.Linton,and Herskovits,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M].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5.
[5]李紹輝.論儒學在越南傳播過程中的碰撞及對越南文化的影響[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32(06):117-121.
[6]張立文.儒學思想在世界傳播與影響[M].國際儒學論壇,2005:69.
[7][8]Dinh Van Thuy(丁文瑞).儒學道德思想在越南的傳播和影響[D].安徽大學,2013.
[9]馮友蘭.中國哲學之精神[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19.
注釋:
①越南人經(jīng)常把儒學稱為“儒教”。
②阮梅芳,女,越南留學生,廣西藝術(shù)學院2018級播音主持藝術(shù)專業(yè);黃越平,男,越南留學生,廣西藝術(shù)學院2019級民族音樂理論專業(yè);潘寶茹,女,越南留學生,廣西藝術(shù)學院2017級舞蹈編導專業(yè)。筆者已征得研究對象的同意,將留學生個人姓名與信息在文本中呈現(xiàn)。
基金項目:
本文系廣西藝術(shù)學院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PostgraduatesInnovative Education Sponsorship Program,Guangxi Arts Institute)“在桂越南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研究”(項目編號:2020XJ1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劉晉(1994.6—),男,漢族,安徽阜陽人,2018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東盟跨文化傳播研究。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