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治療后兩組"/>
張芹 李勇 焦麗琴
【摘 要】目的:研究家庭認知康復治療對癡呆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方法:將40例認知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電腦輔助認知康復訓練)與觀察組(家庭認知康復治療加電腦輔助認知康復訓練)。采用簡明智能精神狀態(tài)檢查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Assessment,MoCA)評估治療前后患者的認知功能。結(jié)果:治療前兩組患者MMSE評分及MoCA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MMSE及MoCA均有所改善(p<0.05)。結(jié)論:家庭認知康復治療可明顯改善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
【關(guān)鍵詞】家庭認知康復;癡呆;認知障礙
【中圖分類號】R271.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癡呆是以認知障礙為核心,伴有精神行為癥狀,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組疾病。按病因分為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額顳葉癡呆和其他類型癡呆等,其中AD 最為常見,約占所有癡呆類型的30%-50%。認知康復是一項非常有效的康復技術(shù),它可以加速認知障礙患者認知功能恢復[1]。在20世紀90年代,即有研究證明對腦卒中和腦外傷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進行認知康復治療是有效的[2]。但認知障礙的康復是一個長期任務。因此,癡呆照護者的作用就尤為重要。目前國內(nèi)對癡呆康復訓練的研究已深入社區(qū)層面,但對家庭層面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擬探索以家庭為單位的認知康復干預方法,在對癡呆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對照護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旨在提高照護者的認知水平和照護能力,延緩疾病發(fā)展,最大可能地提高癡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診斷為癡呆患者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20例,對照組20例。觀察組血管性癡呆13例,AD 7例,女9例,男11例,年齡62~83歲,平均年齡(72.1±6.3)歲。對照組血管性癡呆14例,AD 6例,女8例,男12例,年齡63~82歲,平均年齡(73.4±7.1)歲。兩組觀察對象性別、年齡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①選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CCMD-2)癡呆診斷標準。②輕中度癡呆。③對照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與研究組匹配。④性別不限,年齡大于60歲、小于85歲。⑤有一名能長期照護患者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能閱讀簡單的文章的照護者。⑥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 既往有精神障礙、智能低下及其它腦病史和嚴重軀體疾病者。②意識障礙,嚴重聽力障礙及嚴重語言功能障礙者。③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的方法,治療前對癡呆患者認知水平進行評估。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對家庭整體認知康復治療的作用進行評估,觀察組與對照組進行比對。采集患者及照護者一般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照護者與患者關(guān)系等。MMSE、MoCa量表評估認知障礙程度。
1.3.1 對照組 每周3次應用電腦輔助認知康復訓練系統(tǒng)進行康復治療,照護者不進行干預。治療前及開始治療后2月、3月進行評估,并采集數(shù)據(jù)。
1.3.2 觀察組 每周3次電腦輔助認知康復訓練的同時對照護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共8次干預,可以小組形式進行,包括講解癡呆概念,癥狀表現(xiàn),如何與癡呆患者有效溝通,居家環(huán)境指導,照護技巧,認知康復的原則、注意事項,簡單操作等,每周1次,共8次,治療前及開始治療后2月、3月進行評估,并采集數(shù)據(jù)。
具體干預方法如下:(1)認知指導:專業(yè)醫(yī)師向照護者講解癡呆的相關(guān)知識,包括:癡呆的定義,病因、發(fā)病率,重點介紹血管性癡呆及AD。不同階段的臨床表現(xiàn),早期征兆,癡呆的治療,照護者在癡呆治療中的重要作用。(2)行為干預:①指導照護者如何與癡呆患者進行有效溝通。講解溝通中最長遇見的障礙及原因。指導照護者建立有效溝通的基本方法。②講解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表現(xiàn)及原因,常見的日常生活障礙及照護原則和方法。③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異常的表現(xiàn)及原因,怎樣預防及如何更好的照護。④指導居家環(huán)境安全的意義及居家環(huán)境如何調(diào)整。(3)家庭認知康復指導:①陪同患者回憶與個人經(jīng)歷、時間、空間有關(guān)的問題。②練習數(shù)字記憶,順背、倒背。③卡片或圖片回憶、再認。④練習彩色積木排列。⑤將日常生活中行為進行動作分解,分別進行教授。⑥陪同患者讀報紙或簡單書籍。⑦定時、定點完成某一事項,如定時吃飯、定時睡覺,固定穿衣順序及散步路徑等。
1.4 評價指標 治療前對患者進行MMSE及MoCA量表測評。開始治療后2月、3月再次測評。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以均數(shù)±標準差統(tǒng)計描述,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檢驗水準P=0.05。
2 結(jié)果
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MMSE評分及MoCA評分,同時段組間對比,了解兩種治療下患者認知功能的改善效果。結(jié)果顯示,研究前兩組MMSE評分(表1)及MoCA評分(表2)并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后各個階段均有所改善,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癡呆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的特點,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在美國,目前每67秒就會有一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而這一數(shù)據(jù)預計在本世紀中葉將發(fā)展為33秒[3]。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65歲以上老人,癡呆患者約占4%-5%,75歲以上約占10%,85歲以上約占20%,老年人每增加10歲,癡呆的患病率增加1倍[4]。2015 年中國癡呆人數(shù)已居世界第1位,未來40年60歲及以上人群將有4.3%患癡呆[5]。近年來,認知康復治療臨床上取得良好效果,電腦輔助認知康復系統(tǒng)信息量大、圖片豐富,有動畫、聲音等多媒體形式,在訓練過程中不受治療師情緒、態(tài)度的影響,且智能化、節(jié)約訓練時間。更有助于改善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6]。然而,認知障礙的康復治療不僅僅是停留在醫(yī)療機構(gòu)內(nèi),更需要在家庭照護者的支持和配合。我國居家癡呆老人總體照護質(zhì)量欠佳。主要表現(xiàn)在對癡呆老人的發(fā)現(xiàn)、照護內(nèi)容和照護技能等方面。本研究對認知障礙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對照護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將認知康復延伸到家庭層面。研究結(jié)果表明,開始治療后2月、3月,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MMSE評分及MoCA評分均有明顯提升。證實以家庭為單位的認知康復干預方法,可明顯提高照護者的認知水平和照護能力,延緩疾病發(fā)展的同時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是一種安全、有效、經(jīng)濟的家庭認知康復干預方法。該研究目前樣本量較少,后期會不斷增加樣本量,同時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探索家庭認知康復的意義。
參考文獻
Julian C,Eliana A,Claramonika P,et a1.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in a neuropsyc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s case by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Revista Chilena de Neuropsicologia.2009,4(1):52-63.
Cicerone K D.Commontary:the validity of cognitive rehabilition[J].J Head Trauma Rehabil,1999,14(3):316—321.
Alzheimer's.A.2014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J].Alzheimers Dement,2014,10(2):e 47-92.
楊小清。老年性癡呆癥的流行病學特征及預防〔J〕。職業(yè)與健康,2 008,24(13):1317。
Martin P,Anders W,Maelenn G,etal.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5.The global impact of dementia.Ananalysi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cost and trends[M].London: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2015:10.
樓偉偉,尤春景,許濤,等。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腦損傷患者認知功能與功能獨立性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7):46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