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杏春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方法:從2018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例中,選取90例作為研究對象,結合隨機數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位45例,其中,治療組在就診時,采取中醫(yī)辯證分型,對照組采取嗎丁啉片,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中醫(yī)辯證分型與療效等關系進行對比和分析。結果: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中醫(yī)辯證分型各組之間的療效對比差異并不顯著(P>0.05),可以看出中醫(yī)辯證用藥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結論: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時,中醫(yī)辯證分型治療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不僅可以不斷提高臨床療效,而且還可以防止并發(fā)癥的出現,確保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
【關鍵詞】中醫(yī)辨證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來說,在消化內科疾病中比較常見,該疾病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發(fā)病機理也尚未明確,而且在臨床表現中,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相關治療藥物的有效性嚴重缺失,所以已經成為了國內外共同關注的話題之一。為此在治療功能性疾病時,采取中醫(yī)辯證分型治療,并對嗎丁啉治療相對比,從而評價其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主要選取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為45例,其中,治療組男女分別為25例、20例,最低年齡為20歲,最高年齡為75歲,平均年齡為(45.9±4.65)歲。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3例、22例,最低年齡為22歲,最高年齡為78歲,平均年齡為(46.54±4.39)歲。在納入標準中,所有患者具有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痛等癥狀,并且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2],如果患者伴有消化性潰瘍和肝腎功能不全等,應予以排除。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其差異并不顯著(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嗎丁啉片,10mg/次,3次/天,飯前半個小時口服。在治療期間中,所有患者不得服用其他中西藥物。一個療程為28天。治療組則采取中醫(yī)辯證分型,具體來說:
1.2.1 肝胃不和型 共分為20例。在癥狀表現中,主要包括暖氣頻作、胃脫滿悶、苔白或黃等。在處方構成中,主要包括柴胡、佛手、法半夏、白芍以及甘草等,其劑量分別為15g、9g、9g、12g、6g。如果患者胃脘痛比較嚴重,可以添加元胡(9g)和川楝子(9g),如果患者出現口苦咽干和嘈雜泛酸等癥狀,將法半夏去除掉,并將丹皮和梔子等添加進去,各為6g、9g.
1.2.2 脾胃濕熱型 共分為10例。在癥狀表現中,主要體現在口苦口臭、惡心欲吐、濁黃便結等方面,在處方構成中,主要包括黃芩、柴胡、滑石、黃連、甘草,其劑量分別為9g、9g、12g、6g、6g。如果患者出現脹滿暖氣等癥狀[3],應添加代 石,如果患者胃熱癥狀嚴重,并且口苦燒心,應將蒲公英和石膏等添加進去,各為15g、20g。
2.2.3 脾胃虛弱型 共分為9例。在癥狀表現中,主要在疲乏無力、大便塘泄等方面得到了體現,在處方構成中,主要包括白術、陳皮、茯苓、砂仁以及炙甘草等,各為9g、9g、15g、6g、6g。如果患者腹脹現象嚴重,應將萊菔子(12g)、麥芽(12g)等添加進去;如果痛癥嚴重,可以將元胡(9g)進行添加。
2.4 寒熱錯雜型 共分為6例。在癥狀表現中,主要體現在口苦口臭、惡心嘔吐、呃逆噯氣等方面。在處方構成中,主要包括法半夏、黃苓、萊菔子、黃連、茯苓等,其劑量分別為9g、9g、9g、6g、12g。如果患者胃熱盛者嚴重[4],可以將竹茹添加進去。
在以上處方中,先浸泡30分鐘,在煮沸以后,文火煎10分鐘。一個療程為28天。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標準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和觀察。同時,在療效標準中,主要包括顯效、有效以及無效等,其中,如果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且無不適感,則屬于顯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檢驗,當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7.78%、對照組為88.89%,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示:
2.2 中醫(yī)辯證分型和療效關系 中醫(yī)辯證分型各組之間的療效對比差異并不顯著(P>0.05),可以看出中醫(yī)辯證用藥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
3 討論
現階段,國內外醫(yī)學界對功能性消化不良這一疾病予以了高度重視,結合西醫(yī)視角,認為該病發(fā)病機制的相關性因素,包括胃動力障礙和精神因素等,但是其發(fā)病機理尚未確定下來,尚未出現有效的治療藥物[5]?;谥嗅t(yī)視角,該病癥的發(fā)病基礎為脾虛,而胃氣不降則屬于引發(fā)諸證的原因。結合各患者的病機特點,采取中醫(yī)辯證分型治療,旨在體現出疏肝行氣解郁、益氣健脾等功效。
綜上所述,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時,中醫(yī)辯證分型治療,可以緩解臨床癥狀,不斷提高臨床療效,值得進行廣泛推廣和推廣。
參考文獻
夏杰玲,吳昌鴻.中醫(y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13):178-179.
趙書豪.中醫(y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分析[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8,28(24):54-56.
王云.中醫(yī)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隨機對照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82):147-148.
張倩.中醫(y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8,16(18):190-191.
張小雨,董重陽,祁鵬.中醫(y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4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