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需要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與學生原始的認知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系,促進學生思維深入發(fā)展。聯(lián)讀決定了教學不能始終局限于某本教材,而需要在統(tǒng)整聯(lián)結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認知思維,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要注重思維發(fā)展,讓聯(lián)讀策略歸有根植;注重深度學習,讓聯(lián)讀策略行有方向;注重考量研制,讓聯(lián)讀策略實踐推進。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教學;深度學習;統(tǒng)整;聯(lián)讀;核心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4-0054-02
所謂聯(lián)讀,顧名思義就是關聯(lián)性讀、聯(lián)系性讀,即將多份材料統(tǒng)整在一起,通過建構性的閱讀經(jīng)驗,將眾多的信息資源統(tǒng)整起來。當下信息資源豐富,閱讀教學就需要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與學生原始的認知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系,促進學生思維深入發(fā)展,通過文本信息的意義關聯(lián)、言語表達的形式關聯(lián)、內在認知的經(jīng)驗關聯(lián),將原本教學中的單一化、膚淺化、零散化學習進行重新整合,真正為閱讀高階性思維的發(fā)展奠基。
一、注重思維發(fā)展,讓聯(lián)讀策略歸有根植
1.歷練聯(lián)系性思維,以單元的視角關照
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性,認知事物時需要在看似分離的狀態(tài)中把握內在的聯(lián)系,探尋全新的發(fā)展契機。與傳統(tǒng)教學中的單篇教學模式相比,關聯(lián)性文本的閱讀要將多份材料高效統(tǒng)整,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視點進行彼此交叉式的實踐體驗,從而為相關信息尋找思維發(fā)展的根基。比如,蘇教版六上第一單元所編選的《我們愛你啊,中國》《鄭成功》《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等,通過不同時代、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等展現(xiàn)愛國情懷。如果只關注單篇,學生的思維就聚焦在某一篇,難以對愛國情感和愛國方式有更加深入的感知與理解。為此,教師可將這一單元中的《鄭成功》《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四篇文本統(tǒng)整在“愛國情懷”的大背景下,引領學生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圍繞“具體實踐”“典型的愛國語言”“獨特的愛國方式”進行思考。要讓學生在單元文本的彼此聯(lián)系中認識到愛國的不同方式,對本單元中愛國這一核心主題有更加深入而立體的理解,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2.歷練對比性思維,以類群的維度體悟
所謂對比思維,就是通過對兩種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對比進行思維,尋找事物的異同及其本質與特性。作為聯(lián)讀的具體形式,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內在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在不同文本之間跳躍,在對比中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比如,課文《最后的姿勢》和《船長》就具有鮮明的對比價值點。這兩篇文本都表現(xiàn)了主人公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高貴品質,文本內容和表現(xiàn)主題為對比思維的歷練提供了支撐,但這兩篇文本的體裁又不盡相同,一篇是通訊報道,一篇是小說,這就形成了這兩篇課文的共生價值點,即不同文體在表現(xiàn)相同主題時有著怎樣的價值特點。為此,教師可引領學生將兩篇文章以統(tǒng)整性思維對比閱讀,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特發(fā)現(xiàn)。首先,環(huán)境和場面描寫的方式不同。《最后的姿勢》作為通訊追求真實,所描寫的環(huán)境和場面隨著事物的發(fā)展不斷變化,以客觀為標準,而小說《船長》則是用精細的描寫來集中展現(xiàn)。其次,對于人物的刻畫,通訊報道有一說一,不做評價,只進行客觀描寫,將更多感知的空間交還給讀者,而小說則注重對人物內在特點的聚焦描寫,夾敘夾議,表現(xiàn)了作者鮮明的主觀感受。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的閱讀發(fā)現(xiàn)越發(fā)精細,內在思維也越來越深刻。
二、注重深度學習,讓聯(lián)讀策略行有方向
1.從單點向立體,借聯(lián)讀夯實積累
學生的語言積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在聚沙成塔的過程中借量變而促發(fā)質變。語文積累并非讀到什么就積累什么,而需要在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的過程中綜合性運用閱讀材料,使得語言的儲備過程更加趨于靈活。比如,教學《漁歌子》時,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體悟意境的基礎上,讓學生緊扣詞作中漁翁形象,對其中所蘊含的釣魚文化進行探究與體驗。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相機拓展兩首與釣魚文化相關的作品,一首是柳宗元的《江雪》,另一首是汪士禛的《題秋江獨釣圖》。雖然這兩首詩學生都已經(jīng)學過,但將三首詩進行統(tǒng)整式背誦和積累,既有助于學生在層級遞進的過程中把握每首詩的重點,也有助于學生內在思維的結構化形成,將語文學習不斷向深處推進。
2.從平面向層次,借聯(lián)讀密切聯(lián)系
聯(lián)讀的價值還在于綜合性運用各種策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建構意義,豐富內在的認知體驗。其中,聯(lián)結性閱讀可以在文本信息和主題之間、不同文本之間、文本與生活之間建構多維而密切的認知范疇,促使學生生發(fā)出全新的思考,將原本平面化的學習逐步向立體化進發(fā)。比如,教學《石灰吟》時,為了讓學生從石灰身上感受于謙的精神品質,了解詠物詩借物喻人的特點,教師可以先后引導學生進行三次聯(lián)結性閱讀。第一,在理解詩意時,聯(lián)結石灰制作的說明性材料,相機感知詩歌大意;第二,在體悟人物精神時,拓展于謙的生平經(jīng)歷,探尋人物與石灰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第三,在把握文體特征時,先后拓展《竹石》《墨梅》等詩歌,嘗試運用習得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性學習。如此多維聯(lián)結,能讓學生所感知和辨析的不再是單一的某首詩歌,而是與這首詩歌相關的文本材料群,從而真正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注重考量研制,讓聯(lián)讀策略實踐推進
1.把握內在聯(lián)系,確定聯(lián)讀的鏈接點
聯(lián)讀并不是單純拓展材料和文本,而是從教學目標入手,將材料的選擇與文本的內容進行彼此聯(lián)系,從不同的維度來展現(xiàn)其內在關系,有的可以從文本表達的主題拓展,有的可以緊扣相同的表達方法,有的可以結合具體的文體特征。比如,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時,教師如果進行聯(lián)讀資源拓展,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首先,從內容主題入手。這篇課文介紹了極具特色的世界名城,教師可以拓展介紹其他名城的文本,如介紹水城威尼斯、花都巴黎的文本,以使學生對世界名城形成系列化的認知。其次,從文體特征入手。可以為學生拓展文藝性說明性文本,如法布爾的《蟋蟀》、布封的《松鼠》,讓學生深入感知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手法,真正為學生的認知能力發(fā)展奠基。這樣,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遴選教學文本,也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為學生深入閱讀、思維感知提供了有效資源。
2.扣準對接維度,精選聯(lián)讀的材料源
聯(lián)讀所需要的資源要精心選擇,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需要進行必要的加工與整理。材料的選擇一般可以從同質和異質兩個不同的維度展開:借助同質資源,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共性特征,讓所要揭示的共性特點更加鮮明;借助異質資源,可以讓學生在深入對比和辨析的過程中形成更加多維的認知,拓展學生的思維。還以《石灰吟》的教學為例,于謙的生平資料在“百度百科”上有很多,教師究竟該給學生出示哪些內容呢?這就不是簡單復制粘貼就能解決的,而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選擇和統(tǒng)整:一是要根據(jù)石灰的特點,選擇與石灰經(jīng)歷相似的材料,二是要能夠聚焦詩人最有特點的事件和素材,為拓展詩歌中事物與人物之間的關聯(lián)奠定基礎。可見,案例中的材料教師并不能直接拿來,而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精心的選擇,真正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古詩之中。
綜上所述,聯(lián)讀決定了教學不能始終局限于一本教材,而需要在統(tǒng)整聯(lián)結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認知思維,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要注重思維發(fā)展,讓聯(lián)讀策略歸有根植;注重深度學習,讓聯(lián)讀策略行有方向;注重考量研制,讓聯(lián)讀策略實踐推進。
參考文獻:
[1]羅剛淮.小學語文課堂深度學習的表征[J].教學與管理,2019(02).
[2]賴寶珍.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語文深度學習探究與實踐[J].華夏教師,2019(08).
[3]劉敏.小學語文深度課堂實施策略摭談[J].語文天地,2017(27).
[4]卞康斌.兒童立場下,我們需要怎樣的深度語文[J].小學教學參考,2014(07).
Discuss on Sowing Seeds of Deep Learning by
Paying Attention to Integrated Reading
Wang Xiaoyan
(Xixinqiao Primary School,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angzhou 213000, China)
Abstract: Reading teaching needs to contact with students' original cognitive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Joint reading determines that teaching cannot always be limited to a textbook, but needs to expand students' cognitive thinking on the basis of unified connection,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so that the joint reading strategy can be rooted; pay attention to in-depth learning, so that the joint reading strategy has a direction; pay attention to consid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joint reading strategy practice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teaching; deep learning; integration; joint reading; core competence
作者簡介:王曉燕(1990-),女,江蘇常州人,中小學二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